关键词:节选修订 布莱恩·德·帕尔玛
本片讲述了在伊拉克冲突中作战的年轻美国大兵的故事,并将侧重点集中在了多媒体覆盖下的现代战争模式上。由于年轻人冲动的本性和自身的局限,《节选修订》向我们展示了将一
本片讲述了在伊拉克冲突中作战的年轻美国大兵的故事,并将侧重点集中在了多媒体覆盖下的现代战争模式上。由于年轻人冲动的本性和自身的局限,《节选修订》向我们展示了将一群年轻的美国士兵放置在一个精神上野心勃勃的境地的恶果。导演德·帕尔玛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美伊冲突中美国士兵的经历,此番将镜头对准余热未消的伊拉克战争,可谓浑身是胆。 剧情围绕美国陆军的一个小分队展开。他们借着自己的强势地位,迫害了一名无辜的伊拉克女孩及她的家人,故事在一次残忍的强奸和谋杀中达到顶峰。 影片锋芒毕露,尖锐地揭示出战争带来的无辜死亡和伊拉克人面对战争时的无助。电影让观众思考并开始质疑得到的任何信息和事件。因为,真相经媒体和政治等等的高效率过滤器过...《节选修订》下载观后评论:
勉强及格。这片子更像是奥利弗·斯通拍的,有特殊的形式,有偏左的立场,还借美军之口嘲讽了媒体(包含电影)。它全部的内容都伪装成了第三方素材,士兵的自拍视频基地监控摄像头视频网页截图记者的采访素材法国人拍的纪录片等等,片尾还放了些伊拉克人尸体的照片(那些真血腥的照片没放出来),以字幕呈现检查站消灭了两千无辜的伊拉克人。那些视频很有耐心的观察美军执勤的过程,渐渐构筑了可信的临场感,突然爆炸的沙发炸弹跟割头效果逼真。虽然有DV拍摄素材,但镜头非常稳,显然帕尔马对手持的理解和那些年轻导演并不一样。这个美军奸杀伊拉克少女,最终不了了之的故事,带出了战争期间的特殊社会生态,继而引发仇恨的反哺,帕尔马并非一味指责什么
从越南到伊拉克,美国人几十年没有变;从《帅气逃兵》《嗨妈妈》到《节选修订》,德帕尔玛几十年也没有变。其中一个YouTube下面的评论“美国就是全世界最大的恐怖组织,美国梦就是一个梦——而且我们早该醒过来了”。在多样而炫目的影像风格之下,德帕尔玛的直接和尖锐,足以让绝大部分所谓的“艺术大导”们汗颜,没有藏着掖着扭扭捏捏的“批判”和“自省”,只有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只有阿金的《凭空而来》有相似的力度,但毕竟也做得太戏剧了)——当你对现实都不敢直面的时候,你的自省又有什么分量?终于明白德帕尔玛不受美国人待见的原因了,总有人批判德帕尔玛太过冷漠而愤世嫉俗,那是因为他不惮于揭露最丑恶的世间。
“威胁的姿态?不。只是感到震惊。因为我原本今晚在萨迈拉和他有个约会。不曾想竟在巴格达见到了他!”(死神独白)……本片实际上是帕尔玛旧作越战创伤搬到了伊拉克用手提纪实风格重拍,与几乎同年的拆弹部队并列,你可看出关于伊战的左右两种讲法。冲向检查站的汽车,在毕格罗那片中一定是自杀炸弹袭击;帕尔玛这片里,就成了哥哥送临盆的妹妹赶赴医院。可见战争电影基本都是各取所需、“节选修订”。逻辑上看,后者难免存在刻意虚构硬设的成分:乱世危境久矣,那哥哥竟事先不知必遭枪击?但战争根源的高度进行反思,毕格罗的所谓残酷现实敌情险恶便站不住脚了:谁让你发动了伊战?
大段粗劣的DV画面、监控录像、新闻纪实片段,甚至还有网页视频和新闻照片,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画面占比极小,德·帕尔玛用这种影像媒介大杂烩的方式来拼凑出他的电影,实际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那些东西,同时也是放弃了任何带给观众感官愉悦或是类型满足的企图,这样的表达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对于德·帕尔玛这样的导演都是挺有勇气的。强暴少女那一段可能是我至今在各种电影里看到过的最为罪恶的影像,不单是因为影像记录的暴行是多么罪恶,更是因为这种记录行为本身就是罪行的一部分,德·帕尔玛这一次把摄影机本身放置在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可耻境遇上。
2007年,德帕尔玛在事业已经进入低谷时凭此片拿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讲述的是美军2006年在伊拉克战场上的奸杀当地少女的丑闻,据说《三块广告牌》的故事灵感也源于此。本片中导演放弃了自己标志性的长镜头及分屏等表现方式,而是巧妙的通过手持摄像机、网站视频、户外监控等多种方式串联剧情和推进进展,让观者身临其境。不知道去年大热的《网络谜踪》有没有从本片里偷师。另外,本片其实也在探讨凯文·卡特式的记录者的道德困境:面对暴行,你是记录还是阻止?
目前看過最赤裸裸的伊拉克戰爭題材作品。繼《越戰創傷》後,布萊恩狄帕瑪再次瞄準美軍惡行,揭露史上最大的戰爭謊言。但這次採用非古典的敘事手法,多媒材的運用,在當時而言非常前衛;而片中的斬首視頻更具預見性 (多年後ISIS挾持日籍記者),而且預言成功,讓人頭皮發麻,由衷誇讚狄帕瑪勇氣可嘉。本片表現最真實的戰場,習慣被「美化」的美國政府 (或好萊塢上流人士) 肯定對本片感冒,真希望狄帕瑪不是因這部片斷了前程。
将其分类为战争电影,乃至于政治电影都可能是一种误解。影像组织上虽然呈现了一种左翼立场,但更关注政权/媒体/电影如何利用接收者对影像语气的潜在认知,隐藏/遮掩影像素材组织者的政治立场和道德问题——影像视点或属拍摄者(士兵、圣战分子、媒体)个人、或属监视器(客观全知者),进而“伪造”出具有合法性的“客观立场”,以实现意识形态宣导的目的。帕尔玛揭示了这种媒介的“洗脑”属性,和LVT想做的殊途同归。
约会萨马拉对于西方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千年等一回。换成中文可类似于敦煌之恋或者新白娘子传奇等等。巴格达上空的秃鹰如今成了大兵口中的侏儒阿里巴巴,沙漠黑鬼,阿拉伯猪和鸟不拉屎的地方,伴随着金银财宝的“赞美阿拉”则变成了圣战组织行刑时的“真主至上”,这就是布莱恩·德·帕尔玛在用新闻小说写恐怖经典。“真相”是巴格达拥有历史,美国有拉斯维加斯和王牌!
猪队友真TM是猪·队友,内容不多做评价,只是单纯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另,巴格达商人和死神。这阵子频繁地在各种影视剧和书籍中看到这个故事orz顺便吃下那本《Appointment in Samarra》的安利。最后多一句嘴,从《哈迪塞镇之战》到《节选修订》,悲剧永远在重复上演,没有人是无辜的。
猪队友真TM是猪·队友,内容不多做评价,只是单纯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另,巴格达商人和死神。这阵子频繁地在各种影视剧和书籍中看到这个故事orz顺便吃下那本《AppointmentinSamarra》的安利。最后多一句嘴,从《哈迪塞镇之战》到《节选修订》,悲剧永远在重复上演,没有人是无辜的。
戰爭的醜惡和它的正當與否是兩件事,因為任何戰爭都不可避免有醜惡的一面。什麽叫節選修訂?二戰蘇軍強奸數百萬德國女性、抗日花園口決堤、TG長春圍城、對越戰爭屠殺平民...這些被修訂掉的東西如今有幾個人記得?用正義去掩蓋戰爭的醜惡和聖母以醜惡爲理由去否定一切戰爭,是關於戰爭看法的兩個極端
越战创伤续集之伊战创伤,更尖锐地抨击了战争/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人性的丑恶,对真相的「节选修订」即是伪善的巅峰。DV/监控/夜视仪/电视采访/网络视频等多样的媒介视角,亦是另一种全景式展现。这恰恰为虚构内容披上了近乎真实的质感,恍惚间似有阿巴斯附体的错觉,残酷的事件显得愈发残酷。
开场字幕声明影片是对真实事件的虚构想象,不断切换媒介视点,呈现美军强奸杀人案的前因后果。萨利录像日记、《检查站》法语纪录片、新闻记者报道、营地监控摄像、伊拉克网站、美国网站、《战争中的平民伤亡》真实相册,多种素材表现形式(伪造)确保中立客观,增强临场真实。结尾引人反思。敬佩导演。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