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莎拉的钥匙 Gilles Paquet-Brenner
◎译 名 莎拉的钥匙/萨拉的钥匙
◎片 名 Sarahs Key
◎年 代 2010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译 名 莎拉的钥匙/萨拉的钥匙
◎片 名 Sarahs Key
◎年 代 2010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
◎字 幕 中字
◎IMDB评分 7.4/10 (830 votes)
◎文件格式 XviD AC3
◎视频尺寸 800 x 450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11 Mins
◎导 演 吉勒·巴盖特-布赫内 Gilles Paquet-Brenner
◎主 演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Julia
梅路什·玛亚奇 Mélusine Mayance ....Sarah
尼尔斯·阿莱斯楚普 Niels Arestrup ....Jules DUFAURE
艾丹·奎因 Aidan Quinn ....William Rainsferd
Arben Bajraktaraj ....Mr STARZYNSKI
Gisèle Casadesus ....Mamé
Michel Duchaussoy ....Edouard TEZAC
Dominique Frot ....Geneviève Dufaure
Gérard James ....Mike Bambers
Frederick Guillaud ....Richard Rainsferd
Natasha Mashkevich ....Mrs. STARZYNSKI
Frédéric Pierrot ....Bertrand TEZAC
Sarah Ber ....Rachel
Karina Hin ....Zoe Tezac
Charlotte Poutrel ....Sarah jeune femmme
Joseph Rezwin ....Joshua (as Joe Rezwin)
Kate Moran ....Alexandra
Paul Mercier ....Michel Starzynski
Alexandre Leprovost ....Policier en civil
Serpentine Teyssier ....Gardienne immeuble
Simon Eine ....Franck Lévy
茱莉·弗妮荷 Julie Fournier ....Femme brune Vel d'Hiv
Paige Barr ....Ornella Harris
Joanna Merlin ....Mrs. Rainsferd
George Birt ....Richard Rainsferd
Vinciane Millereau ....Nathalie Dufaure
Sylviane Fraval ....La mère de Bertrand
Dan Herzberg ....Le gendarme rouquin
Nancy Tate ....Alice
Maurice Lustyk ....Homme au violon
Maxim Driesen ....Edouard Tezac enfant
Xavier Beja ....André Tezac
Jacqueline No?lle ....Vieille femme
Jean-Pierre Hutinet ....Le médecin village
Jonathan Kerr ....Officier de police camp
Matthias Kre? ....Officier allemand ferme (as Matthias Kress)
Franck Beckmann ....Officier allemand train
Nicolas Seconda ....Gendarme Vel d'Hiv 1
Fran?ois D'Aubigny ....Gendarme Vel d'Hiv 2
Stéphane Charond ....Gendarme camp 1
José Fumanal ....Gendarme camp 2
Pierre Nahori ....Gendarme camp 3
Sophie Piccioto ....Voix 1 (as Sophie Bacry Picciotto)
Christian Vurpillot ....Voix 2 (as Christian Vurpillat)
Rosa Herzberg ....Voix 3 femme
Robert Potsztein ....Voix 4 homme (as Robert Rotsztein)
Yasmine Ghazarian ....Une femme camp
Na?va Lissonnet ....Fillette camp
Céline Caussimon ....Infirmière Vel d'Hiv
Claudine Acs ....Femme hystérique Vel d'Hiv
Viktoria Li ....Infirmière clinique
Lo?c Risser ....Infirmier
Franck Chilly ....Brancardier (as Franck Chailly)
Marco Florio ....Serveur italien
Alice Erskine ....Serveuse Café Mozart
Stéphanie Gesnel ....Jeune femme à la fenêtre
Gérard Couchet ....Vieil homme à la fenêtre
Mark Fairchild ....Bob Rainsferd
Melinda Wade ....Jeune femme blonde américaine
Kiley Liddell ....Sarah bébé
Brooke Liddell ....Sarah bébé
Jacques Chirac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简 介
故事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这桩维希电影下载助纣为虐的惨剧,是法国人选择沉默和遗忘的过去。1942年7月16日和17日,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死于毒气室。小说的主人公莎拉是被逮捕的儿童之一,她不知道究竟了发生什么,在警察命令她的父母收拾东西跟他们走时,为保护四岁的弟弟,她把他锁在家中他们平时玩捉迷藏的密柜里。密柜里有点水和食物,还有手电。她以为不多久就能回家把弟弟放出来。殊不知,她和家人即将踏上的,是一段没有回程的死亡之旅。眼见自己被迫挤在巴士和火车里,离巴黎越来越远,莎拉手里紧握着钥匙,心里越来越焦虑。她决心一定要回去,遵守她和弟弟的约定。
六十年后,嫁到法国的美国女记者茱莉亚,受命撰写一篇有关“冬赛馆事件”的文章,却不料因此挖掘出一桩她夫家隐瞒了数十年的秘密。在莎拉一家被捕几个月后,茱莉亚丈夫的祖父母一家人,搬进了原来莎拉家租住的公寓。莎拉不在“冬赛馆事件”遇害者的名单里,茱莉亚誓要找出莎拉去向的真相。所谓“逝者已矣,何苦纠缠生者?” 如果真相的揭示,只是造成更多痛苦,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留下的疮疤?
幕后制作
【关于原著】
小说作者 Tatiana de Rosnay 1961年出生在巴黎,拥有法国、英国和俄罗斯血统。70年代,她跟随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父亲,移居波士顿。大学毕业后,1984年重返巴黎,在《浮华新世界》杂志任编辑。从1992年第一部小说问世以来,Tatiana de Rosnay 至今共出版了八本作品。《莎拉的钥匙》是她首次以英文母语创作的小说。2008年,这部小说获得法国“科西嘉读者奖”和“书商首选书奖”。
法国影片《莎拉的钥匙》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展开,在1942年的7月份,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集中营,死于毒气室。故事的主人公莎拉就是被惨遭逮捕的儿童之一。年幼的莎拉并不知道发生什么,在警察命令她的父母收拾东西跟他们走时,为保护四岁的弟弟,她把他锁在家中他们平时玩捉迷藏的密柜里。密柜里有点水和食物,还有手电。她以为不多久就能回家把弟弟放出来。殊不知,她和家人即将踏上的,是一段没有回程的死亡之旅。眼见自己被迫挤在巴士和火车里,离巴黎越来越远,莎拉手里紧握着钥匙,心里越来越焦虑。她决心一定要回去,遵守她和弟弟的约定。
六十年后,嫁到法国的美国女记者茱莉亚,受命撰写一篇有关“冬赛馆事件”的文章,却不料因此挖掘出一桩丈夫家隐瞒了数十年的秘密。原来在莎拉一家被捕几个月后,茱莉亚丈夫的祖父母一家人,搬进了原来莎拉家租住的公寓。莎拉并不在“冬赛馆事件”遇害者的名单里,茱莉亚发誓要找出莎拉去向的真相。但如果真相的揭示,可能会造成更多痛苦,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留下的疮疤。法国影片《莎拉的钥匙》将以它的方式给我们一个答案。
《莎拉的钥匙》下载观后评论:
6/10。开端是报社的年轻人对扣押事件的历史和冬季馆民族责任的演讲一无所知,年轻人却站在彼岸评价历史此岸的人们对战争创伤的缄默,现代人对真相的冷漠简直不寒而栗;冬季馆的绝望气氛刻画得极为震撼:缺食少水,大庭广众下站着排泄,掉楼的女人以及车上戒指里藏毒自杀的老人,将人物命运置于过往的血腥沉浮;战争片中的女性经常处于精神痛苦而恍惚的状态,《广岛之恋》里民族仇恨的羞辱和《苏菲的选择》里无法选择中的挣扎,她们都想让噩梦般的战争罪恶搁浅在过往,结果被生存的虚无感和自我拯救的失败吞噬,莎拉亲手杀死弟弟的橱柜钥匙,锁住的是走也走不出的内心自责,尘封住的是永远成为后人的秘密,结尾茱莉娅再次遇见莎拉的儿子威廉,茱莉娅笑称露西不是她女儿的名字而是女儿的长颈鹿玩偶,他们望着女儿在窗边独自玩耍,忏悔过去才懂得把握未来。
![莎拉的钥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305225218.jpg)
没想到在二战期间,法国政府也曾经驱逐甚至迫害犹太人,长知识了。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管是杜撰还是由真实故事改编,都令人感动。从一个记者的视角去探究几十年前的那段悲伤苦难的历史,很新颖,故事刻画得也很客观。莎拉悲惨的一生,以及离开这个世界的结局,引人深思。悲惨的童年给莎拉带来的悲痛,影响其一生,最后承受不了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惋惜。一个记者执着追求真相,让莎拉的儿子真正的了解其封闭自己内心的母亲,也是令人欣慰。期间记者在四十几岁怀孕,在高龄勇敢的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很敬佩她。记者在了解莎拉的故事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力量,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最后以莎拉为自己女儿命名,纪念这位在法国二战间饱受苦难的莎拉。我们应该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并避免历史中曾犯的错误。中国应该多拍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莎拉的钥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304870499.jpg)
我平生看过最漫长的电影:找不到片源,被迫看了配音版……要不是对KST的爱我绝无可能坚持,顺带一提发现译制腔让我崩溃的一点在于它的腔调太戏剧太像朗诵了,而无论是电影还是真实生活,没有人会那样说话。故事本身非常沉重,莎拉的朋友病死和打开柜门的两个瞬间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心碎。最后这个侥幸逃过集中营、被好心人收养、到美国遇到爱人的同千万同胞相比非常幸运的女孩依旧选择了自杀——历史压在她肩头,个人是无法承受的。现代部分我倒不觉得是败笔,对K偏爱是一方面,朱丽叶的茫然、对真相如同溺水者紧握稻草的偏执追寻都很能打动我,以及那个最后都没解决的矛盾,和丈夫离婚收场——见惯了KST演渣女,这样被伤害被不理解的一方有另一种脆弱的美。最后是新闻专业相关的问题:为了真相,我们能付出多少代价呢?
![莎拉的钥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304882805.jpg)
1942年,德国占领下的巴黎被要求交出所有犹太人,女孩莎拉与父母也躲不开厄运。莎拉将弟弟锁进衣柜避过军队搜捕,收好钥匙以为很快就能回家。然而当她逃出集中营回到旧居,发现弟弟已饿死。此事成为她一生的阴影,至死仍向儿子隐瞒出身、经历,不想戳痛伤疤。女记者朱丽娅为报道冬赛馆往事,进行深度采访,从而带出整个故事。我最感慨的是,影片直视法国历史上这个污点:74列火车驶离巴黎,将几万个犹太人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巴黎人冷眼旁观邻居的消失,没人说个不字。人性何在?自保心理支配着多数人。所以,帮助莎拉逃出集中营的士兵、救助养育莎拉十几年的农家夫妇言行感人。给四星是感觉线索有点乱,后半段未能扣紧心弦。看完电影不禁想:我们也有电影试图反思历史、揭开疑团,但可否顺利开拍、公开播映呢?
![莎拉的钥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304431500.jpg)
20191215,家,蓝光,与妈咪观影至05:12。影片在两个时空交替叙事之下逐渐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关于家国与个人的伤痛历史。每个人的出身与家庭往往无法选择,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也不尽相同,重要的是要勇于正视历史和那些伴随终生的伤痛,然后学会从中寻求救赎,继而争取重获新生。之前看过一些关于二战纳粹和犹太人题材的电影,如《钢琴家》、《一袋弹子》和《战后的大地》等影片,该类型的优秀影片往往能够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两方面,并且能够通过生动刻画出人们在流离失所的战乱年代如何顽强求生的一系列场景来启示后人应该懂得珍视和平与当下的生活。这正是该类型影片的主要意义所在。06:23。妈咪说我,“写得好,比较有高度。”06:26。
![莎拉的钥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305201891.jpg)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但她看起来总是很忧郁 她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她堕落起来也吸毒 好像一直在逃避什么 或许那个真正的她在打开柜子时看见弟弟尸体的时候就死了 战争带来的物理性破坏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被修复 但是对人的心灵性创伤却是难以愈合的 即使悲伤的记忆会被时间慢慢冲淡 但遗留下来的应激反应是很难剔除的 对战争本身的深入骨髓的恐惧不安 会如乌云一般笼罩在生活上空 让人惧怕抬头 人在反思战争的同时也在不断从中汲取教训 在看到影片最后那个可爱天真的在玻璃窗旁玩耍的小女孩 和平和安宁可以塑造她的美好 我们谁都不应该用暴力和血腥去摧毁她 记住历史带来的伤痛和教训 然后积极向前走
![莎拉的钥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305241137.jpg)
二战,大屠杀,集中营。。这些词汇距离我都太过遥远,总有些隔岸观火的冷淡与疏离;正如朱利亚的同事所说,看着电视新闻里,现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很多无辜的人仍在遭受战争的蹂躏与摧残,我们都在冷眼旁观……只要悲剧未降临在自己身上,无论在何时,麻木的人总有足够的理由无动于衷,另一些人又总有足够的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为所欲为的行侵略之实!影片令观者情不自禁跟随女主人公朱利亚一起探求事件的始末,感同身受的去体会一场战争烙印在一个普通女孩心灵上难以承受,却又不可磨灭的伤痛。借以回望历史,提醒着现在的我们,人类周而复始造成的罪孽,犯下的错仍在继续!
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视角追忆一个叫萨拉的犹太女人的一生,在纳粹来带走她们一家的时候,她把弟弟锁在了巴黎家中的壁橱里,在集中营一直找不到机会回来营救,只到有一天在一个善良纳粹士兵的帮助下幸运逃出,碾转回到家中,打开壁橱,弟弟已是一堆白骨。萨拉怀着愧疚长大,结婚,生子,只到有一天承受不了这份忧郁,选择接触了自己的性命。通过女记者,谜团一层层打开,串进周围很多人的情感。此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控诉了纳粹的残忍,以及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同时也鞭笞了法国人的冷漠,做了希特勒的帮凶。
我觉得莎拉才是电影女主角!女记者这个人物就是莎拉事件的寻访者,但这个电影一半的时间都在说这个女记者的私人生活!就不能一笔带过点到即止吗!还不如给莎拉弟弟生前和莎拉姐弟俩互动的快乐童年生活一些篇幅,这样战前战时战后对比,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还有,如果拍成灵异片,用莎拉弟弟的鬼魂视角来向观众讲述整个故事会更让观众引人入胜。电影名字叫莎拉的钥匙,但弄一个和莎拉毫无关系的女人,拍成两个时代双女主双线叙事真有必要吗?女记者的存在真是令人反感好多余啊!
3.5;题材感人,但流于煽情,且剧本的双线缝合不够,有点强凹感,尤其是女主与此事件的关系。切入点非常不错,从历史的一个极其微末的角度去反证战争对个体的巨大伤害,一把钥匙历经半个多世纪,终于解开藏匿其中的所有真相;关于“真相”,女主与丈夫的争论很有意味——“这是真相的代价,无论你喜不喜欢”。开头邻居对莎拉一家迫不及待的出卖也是胆寒(亦是彼时法国的缩影),历史的车轮没碾到自己,就一切与己无关,莎拉的悲剧放置今日依然令人警醒。
历史片段的选择反映了法国人对历史反思的勇气,故事两条线交叉推进的拍摄手法本身虽无问题,但女记者自身的情感纠结距离第三国观影者来说距离有点远,难以引起共鸣。至于沙拉时代的线,最吸引人的地方则在于人性的善恶与历史大背景的冲撞下,原本理所当然的善良却变成了最有风险的考验,这正是反人类的社会造成的悲剧,不仅仅是战争本身的惨烈,更是善意的无所适从和人生的绝望感,重拾未来的希望正需要对历史的直面。
二战犹太人的故事,总是特别能打工人心,就如同茱莉亚跟她老公说的那句话一样,真相很残酷,可我们一旦开始面对,就再也回不去了。现世的安逸舒适,如同按摩棒一般,麻痹着现代人的神经。谁也不愿意,回到过去认真拷问自己,是否会同样做出丧失人性的决定,揭开伤疤的确很疼,但那是保持清醒了解真相的唯一方式,如何活得像个人?从尊重同类生命开始,这大概是二战留给人类最深刻的启示了吧。
每个时代切换都有特殊的标志,比如提着皮包的西装行人,玻璃制的现代楼房等等,导演都在不知不觉中巧妙的引导观众。故事涉及的人物众多,时间线交错,很容易不知所云;人物塑造上不是非常饱满,可能和涉及人物多有关。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了解那些被时代迫害的人们,了解人物内心。技巧上多次用到J-cut,或是两支时间线重影交错的方法使它们在形式上存在联系,不至于很突兀。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