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德里克·贾曼
这是一部现代风格的戏剧,介绍了生于维也纳,在剑桥读书的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生平及思想。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语言
这是一部现代风格的戏剧,介绍了生于维也纳,在剑桥读书的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生平及思想。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语言的本质与极限。
电影使用最简单的黑色背景,所有的投资都用在服装、演员以及灯光上,构图就像黑暗的启蒙主义绘画。Wittgenstein以一个小男孩的形象出现,他的少年时代很压抑,银幕上他的家人都身穿罗马人的宽外袍。一系列的小场景描述了他从小时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最终在剑桥当教授和Bertrand Russell以及John Maynard Keynes合作的生平。导演Derek Jarman使用了一些戏剧小品,还有富于想象力的小花招,比如出现了火星侏儒,来表现Wittgenstein的贵族举止,犹太背景,以及同性恋倾向。
《维特根斯坦》下载观后评论: 曾经有个年轻人,他想把世界简化到纯粹的逻辑里。因为他非常聪明,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完成时,回首看着、欣赏着。一个非常美丽,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确定的新世界,象闪耀的冰面无边无际的延伸到天边。那个聪明的年轻人环视他所创造的世界,决定探索它。可是当他向前迈出第一步,立即摔倒了。你看,他忘了摩擦力。冰面平坦光滑,洁净无瑕,但是人无法在上面行走。聪明的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泪。 当他成长为一个智慧的老人时,他开始理解粗糙和混沌并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运转。他想奔跑舞蹈,顿时语言失去光泽,模糊不清;世界支离破碎,散落一地。智慧的老人知道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在他的内心依然怀念着那纯净的世界,那里的一切闪耀着纯粹的光芒。虽然他甚至已经日渐喜欢那坑坑洼洼的地面,但无法让自己在那里安顿下来。
开始看之前,以为是和普通电影一样的布景,出乎意料的是,这部电影的背景基本都是纯黑的,极简。但是剧中的人物的造型和服装既夸张又有特色!剧情大概就是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甚至还穿插了外星人与小维特根斯坦的对话,对话与情节既怪诞又引人深思。里面不乏一些经典的话语,“哲学是一种精神病”“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需要和生活方式,哲学只不过是语言误解去哪好热的副产品而已”“如果有问题,就一定能找得到答案”哲学类的电影还会继续看下去,确实会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
語言哲學課上的第一部Jarman,內心懷有真摯熱忱的男性心中彷彿都住著一個小男孩,喜愛影片中這位小男孩敘述者。先鋒性的表達形式,幾次鋼琴配樂的出現恰如其分,全片服裝、道具色彩明麗誇張,唯維特根斯坦不變的黯淡著裝;全程黑色幕布,當他逝世時,幕布拉開,粉色魅人的晚霞呈現,男孩的最後出場是他的再次寫照。一位一生追求責任的人,飽經了孤獨與不被理解,像那冰面上的年輕人跌跌撞撞/哪裡都不是他的歸宿,這是他所有悲痛的來源。
伊格尔顿:“总之,在爱尔兰和伦敦的拍片经验使我明白,在戏剧和电影里,作者的确是死了。即使没有完全死掉,也只能和端茶的小伙计一起规规矩矩地坐在排演室的后面。无论自己的神圣文本正在遭受多么可怕的屠宰,作家必须告诫自己保持沉默,否则演员们就会收到矛盾的信息。这些人不是知识分子,他们对知识分子就像对街上人一样,不摸底细而谨慎有加。” 男主角卡尔·约翰逊和维特根斯坦真的太像了。罗素情人就是活生生的坎普。
‘It makes no sense to speak of knowing something in a context where we could not possibly doubt it.’ Let doubt prevail.想看更多维特根斯坦和罗素最有名的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are the limits of my world果然也出镜了
把灵魂看作一个物体来研究,但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的语言把它看作一个可研究的物体,它本身可能是语言之外的,无法表达的,既不是物体也不是别的什么。灵魂就是灵魂,它是语言决定的东西。我们也许能用“它不是。。。也不是。。。”来缩小灵魂是什么的范围。但这真的有意义吗?灵魂不是一个菠萝,灵魂不是愉悦。我们无法表达,因为它超出了语言能表达的范围。决定灵魂是什么的,只能是灵魂本身这个词所包含的模糊性。
算是一部比较难懂的电影,难懂的点可能在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但是这部电影叙述的重点是在其人。再次印证:电影里是学不到知识的?。喜欢纯黑背景下颜色鲜艳的布景,很讨巧,显得有哲学式的抽离的做法。就我看到的,有对出生和影响的刻画,有对哲学学科的探讨,有对哲学家处世问题的探讨,最后的科学之光还蛮科教的。引发我思考的是,那个去劳动的青年,让我再一次思考知行合一,思维与手是如何配合行动的呢?
哲学问题的不可解决是因为它们对语言无用维特根斯坦冲撞语言的边界 贾曼实验性的电影语言拓宽维特根斯坦传记的边界背负天才的责任 追求完美与意义 便不得不羞耻于自己的多余、失败 忍受人生这一不可承受的无意义的存在 我永远羡慕维特根斯坦的激情 深刻 强烈 强势 决不隐藏「自己之所是」的诚实「Do your best. You cannot do more.」
维特根斯坦是个极端的完美主义,想要试图找到语言的边界来解释世界但语言非稳态的性质注定让他失望,我猜测这也是他郁郁终生的原因之一吧哲学就是各种语言带来的误解的副产品——简直不能更有道理,我至今认为人无法交流,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与方式仅仅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妥协罢了另外,本片真是低成本制作的典范了吧哈哈哈
新鲜的剧场电影形式,人物服装及颜色搭配也是一绝(get了不少拍摄灵感)贾曼想要用电影语言阐述哲学的野心可窥一斑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的转变在于他明白了“语言并不是诉诸图像的”,以及“灵魂不过是肉体的囚徒”又或,“将灵魂看做physicalobject是不明智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现在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这是他所有悲痛的来由。”(So now he was marooned between earth and ice, at home in neither. And this was the cause of all his grief.)
晚期贾曼的高度已经变得难以企及他已经可以将运镜色彩光线融为一体只有作为stagedesigner的功底才能驾驭这样的纯黑背景黑色既是无限自由又是如影随形的监狱成年与天真的混杂体正如贾曼其人哲学只是误解语言的副产物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若灵魂是肉体的监狱会怎样呢看到片子里的HB太感慨
不得行,略花哨肤浅。LW的一生,哲学固然要紧,但更要紧的是对“昨日的世界”(十九世纪维也纳)的乡愁,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与恐惧,与自身罪感的搏斗,在继续活着与就此离开间的徘徊,是哲学无法言说、而他通过生命行动使之得以绽开的那些东西。Bytheway,主演也太像LW了吧(吓到我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