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名 一一
◎片 名 A One And A Two
◎年 代 2000
◎国 家 中国台湾/日本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普通话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7.6/10 (2,576 votes)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5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73 Mins
◎导 演 杨德昌 Edward Yang
◎主 演 吴念真 Nien-Jen Wu .... N.J.
金燕玲 Elaine Jin .... Min-Min
Issey Ogata .... Ota
李凯莉 Kelly Lee .... Ting-Ting
Jonathan Chang .... Yang-Yang
Hsi-Sheng Chen .... Ah-Di
Su-Yun Ko .... Sherry
Michael Tao ....
Shu-shen Hsiao .... Hsiao Yen
Adrian Lin .... Li-Li
Pang Chang Yu .... Fatty
Ru-Yun Tang .... Min-Min's Mother
Shu-Yuan Hsu ....
Hsin-Yi Tseng .... Yun-Yun
◎简 介
人到中年的简南俊是个不太成功的生意人,拥有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以及岳母住在台北一间普通公寓房子里。妻子是一个脆弱的女人,因为母亲的病而心力交瘁。小儿子儿子只有10岁却非常早熟,喜欢拍摄人的背影和提问哲学问题。大女儿是一个音乐学生,因陷入了错误的爱情而开始尝到人生的苦涩。
一次在小舅子的婚礼上,简南俊遇到了年轻时的女友,重新燃起了久违的爱情。他想要和她重新开始,但却在这个依然美丽的女人面前而感到自惭形秽,对家庭的责任感更使他却步。他回到家里,一边闷头听鲍勃·迪伦的音乐一边思考下一步的打算,最终,他决定飞赴日本,去寻找情人,开始新的生活…
幕后:
本片的编剧兼导演杨德昌是台湾电影界的中流砥柱,虽然从影已有20年,但仍然保留着新锐的感觉。而他的生活之路更比从影之路长得多。
杨德昌1947年生于上海,广东梅县人。1949年随父母迁台,小学时常随父亲看电影,迷过国语片,但后来失望;酷爱漫画,深受其中对人性光辉的信念及悲剧结局中对人性肯定的影响,中学时自编自画的漫画故事在班上传阅。1965年,入交通大学控制工程系;1970年赴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电脑硕士毕业后到南加大学习电影课程,并从德国新电影得到很大启示——尤其荷索,因为他证明精彩的电影可以一个人做而不必倚赖巨大投资。在美国做过七年电脑工程师。1981年回台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成为台湾新电影作者中,对城市中产阶级及都市新兴文化的道德省思者与智性思辨家。
在杨德昌的早期作品,比如著名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经常表现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以及理想必然破灭的痛苦。而在《一一》中,这种痛苦转变成一种思辩的力量,有评论家说《一一》反应了一个人从纯真,到怀疑再到睿智的过程,这恐怕也是杨德昌自己心路历程的一种写照。
当然,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一一》的最可看之处恐怕还是个个招人喜欢的演员。杨德昌在片中没有启用大明星,主要角色都由资深演技派演员担当,并大胆使用了许多没有经验的演员,他们的表演均非常出色,尤其是扮演简南骏的吴念真的表演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是片中的一大亮点。而本片的“靓”点无疑是年轻的女演员,尤其是扮演简南俊女儿婷婷的李凯莉,就是剧照中伏在奶奶腿上的那个女孩,具有一种台湾女孩特有的纯真而有味道的感觉,确实非常耐看。
关于片名《一一》也有很多有趣的议论,一般认为它暗指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然它也有“把事情一一道来”的意思,正暗合这部影片的复繁的结构、细致的叙事风格。
评论:如果你想在电影里看到一些刺激性的东西,比如追车、凶杀、情色之类,最新电影《一一》恐怕不适合你。而且如果你要是耐心不足的话,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杨德昌的这部影片非常长,近三个小时,并且节奏相当慢。
如果你没有上述的问题,那么《一一》会带给你一次相当完美的观影经历。像杨德昌以往的影片一样,《一一》以一种非常细致,有条不紊的步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结构完整,笔触温柔。和很多先锋派影片不同,这部影片并不难懂,它的新锐之处在于一种精妙叙事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本身的繁复性,以及对细节的天才把握,这些有意味的细节使影片具有一种诗的力量。从各方面来看,《一一》都是2000年最重要和最好的影片之一。
【电影截图】:
《一一》下载观后评论:
记得之前我的语文老师老李头再讲岁数代称说到四十不惑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别说四十不惑,我一个快六十的人都没把生活过明白,过不明白的……”是啊人们带着疑惑来到这个世界上,到棺材里头都是疑惑的,于是又带着问题回到了生命最开始的地方。问题好多,为什么不公平,为什么进山听道理,为什么总是忘记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觉得自己白活了每天都一样……这些问题是你穷其一生一一都搞不清楚的,而你也不想一一把问题搞清楚,清楚太多就觉得自己老了哪怕自己只是和洋洋年纪一般大小,于是又把问题一一带回了尘土中……句号“。”不是将一切结束,它是个循环是个轮回,是一个永远都没办法弄清楚的问题,没有人能活的明明白白,它再循环……
是一生。“她只是听到,又不是看到,有什么用呢? 爸比,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对我自己讲的话是不是真心的好像也没什么把握。 再活一次的话,好像没有那个必要。真的没有那个必要。 为什么这个世界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呢? 你会希望再醒过来吗?”剪辑的运用(e.g. 父亲与女儿的恋爱线交叉(交叉剪辑),声音先没过画面,)真的太厉害了。调度也是真的牛逼。前景中景后景运用的太好了,再配上光影的重合,完全就是一种 “漂浮在尘世里的一生”。一加一也只会是二,不会是其他。这就是生活。一个一,和一个二,然后生万物。一个再一个,一群又一群。“我觉得,我也老了。”生死交替,时代轮回。
今天阿公去世了,呆呆坐着写了一些话,想了一些事,然后平静地看完了这部电影。今天的心情就跟电影一样真实,电影以喜事开头,以丧事结尾,看完三个小时,就像过完了一生。一家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烦恼,对人生和未来有不同的困惑。今天也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活着就是要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尝遍人间百味。总有人出生,总有人年轻,总有人老去,总有人死亡。同一时空下不同的人在以不同的方式活着,谁也无法成为谁,谁也无法替代谁。没有人会永垂不朽,死去后还有人能偶尔想起就是莫大的幸福了,那也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吧。阿公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病痛。等步入人生的下一阶段我再来看一遍这部电影。
杨德昌导演的第一部,从电影中看到了导演深厚的功力以及充满哲学,人文,人性等细腻的思维,把一个负责,温柔,真诚,情深等等人物形象设计的有血有肉。一一,让我深刻的认为人生活在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所联系的,就像父亲走过的路,女儿也会走,女儿也会经历拉手时侯的手心出汗,女儿也会经历背叛,离别,选择,终究与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联系。片中镜像化的拍摄,我们作为旁观者看镜子中的人物,沉浸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加以思考,错过式的情节设计则让人惊鸿一瞥,品味别样的人生。面对镜头式的自省模式则直扣主题,我们都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看不到别人想看到的,又怎么会去了解一半的自己呢?
十几岁时我认定电影是为了给我赋予勇气的,我不需要靠它来反复确认生活的虚无、繁杂与荒谬。十几年后我终于能看懂杨德昌。那些越是接近本质的东西,越无法用道理和言语去概述,不如在一场好戏中令彼此的后脑勺代入。年轻时我只记得婷婷那段在盛夏暴雨中匆忙过场的恋情,如今最感同身受的却是日本软件社长大田君:他内向、诚实,有底气地坚守自我。他知道魔法的唯一答案是记下所有牌面,情愿在艺术与天台的鸽群中忘我,看透了生活的庸俗却依然热诚而谦逊。当他在爵士钢琴上闭着眼弹起月光时,像洋洋的相机与婷婷的花,那些时刻是有神明的。
很久没有看到好友圈如此清一色的五星,考纲电影,我的第二部杨德昌。同样是以家庭为题材,杨德昌的镜头没有是枝裕和那样规整,有很多机位和声画处理都极具创意。师哥最喜欢的导演,他亲自摘录的考纲资料里文邹邹地写着杨德昌被称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是枝裕和只是用影像客观诚实地记录生活,而杨德昌加入了许多具备象征性意味的处理,一些段落很明显能看出他夹带私货,满满的讽刺,辛辣和黑色幽默。与我年龄最相近的婷婷,我觉得她太作。反倒最喜欢洋洋那条线,他的谈吐也好,暗恋也好,都又可爱又真实。
恋爱,工作,结婚,生儿育女,看着父母变老、离世,看着孩子长大,恋爱,工作,结婚,生儿育女,然后让他们看着自己慢慢变老……这就是人生,生老病死,无尽轮回。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恋爱时的羞赧,惴惴不安,失恋时的不甘,痛定思痛,工作时的不顺心,婚姻里的小摩擦,见到新生儿的时喜悦……这点点滴滴的、苦辣酸甜的回忆构成了人生。岁月在脸上刻下痕迹,也在心里留下印痕。每个人都想再来一次,但再来一次又会有何不同,重要的是发现自己那些不曾看见的,未曾留意的事情。
2020.8.19感谢杨德昌。一部电影180min道出了太多,你都无法辨认,这是电影or生活?“如果电影跟生活一样,那我们过过生活就好了”,“电影发明以来,我们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家庭直系关系、旁系关系、中年情感危机、青年不明所以的浪漫爱情、年少对性的懵懂,成年人对世界的看法、小孩子对世界看法,有时候你会发觉成年人原来是像小孩子那般无知对待,而小孩子却是一中“你看不见”的样子来对待。“你看不到,我拍给你看”。再次感谢——杨德昌。
断断续续一周才看完。“阿瑞,我从来没爱过另外一个人”。但是,如果我有了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觉得没必要重来,当时的我还是不会选你。洋洋的性启蒙教育那段太绝了,还有他在葬礼上的讲话,真的是大哲学家,小孩子的世界真实深不可测,因为大人们都在忙着追求现实的东西,忙着果腹。婷婷这种事情我初三的时候也遇到过,不过我果断的拒绝了那个男生,虽然也挺喜欢他的。还有拍摄手法太绝了,从镜子、玻璃来入手,实物的隔绝提醒观众这不过是电影,是如梦境一般。
片尾意犹未尽 洋洋对婆婆说的话 也是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上时时心中存在的困惑 那是什么呢 直白真挚的表达却是关于对人生意义这类终极话题的思索 洋洋说 以前 婆婆总说自己老了 我一直不明白 可当我看到小表弟出生 我也觉得我老了 看到这个地方真的太想哭了 似乎一语说尽千言 把千万人心中的悲伤 遗憾 执着都浓缩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 没有浓烈的痛 只有那永恒的消散不去的淡淡哀伤
关于人生的终局,杨德昌以念白的方式,而非视听构成,传达出了自己最为迫切的表达。感觉杨德昌似乎参悟了生命的奥秘,人生如若重来,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人生最大的症结,是人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只能通过他人,具体说是摄影器材,再往深里说,是通过影像,去关照自己。人是看不见自己的,也就无从决定自己愿望的归宿。但从更高的标准来看《一一》,它是否又是经验主义的滥觞?
很奇怪,我第一次看完电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感觉有一肚子话要说,但就是无法表达。我好像跟其他电影创作者很不一样,他们都是看完了《一一》才立志要拍电影的,而我看完了却开始迷茫,到底我拍电影的决定是不是对的?我的脑海里的东西能不能支撑我创作?我能不能拍出让大家感动的片子?这些问题最近都在我脑海里。结论是什么我不知道,希望我能很快想清楚。
我能感觉到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然而自己还是太年轻没法完全看懂,还是等30多岁以后再来回看吧。电影节奏很慢情节也很散乱,唯一让我留下印象的是电影里的金句,看《一一》比看《东京物语》更需要耐性和阅历,可惜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都喜欢看商业片来寻刺激,这样的作品在现在很难再出现,且看且珍惜。自从有了电影,人的寿命延长了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