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聚焦/惊爆焦点(台)
◎片 名 Spotlight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传记/历史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字
◎上映日期 2015-11-25(美国)
◎IMDb评分 8.6/10 from 8,238 users
◎豆瓣评分 8.8/10 from 670 users
◎片 长 128分钟
◎导 演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
◎主 演 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迈克尔·基顿 Michael Keaton
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列维·施瑞博尔 Liev Schreiber
约翰·斯拉特里 John Slattery
斯坦利·图齐 Stanley Tucci
布莱恩·达西·詹姆斯 Brian d'Arcy James
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兰·卡琉 Len Cariou
杰米·谢尔丹 Jamey Sheridan
保罗·吉尔福伊尔 Paul Guilfoyle
尼尔·哈夫 Neal Huff
◎简 介
故事讲述《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报道组的编辑和记者,披露美国天主教试图掩盖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
◎获奖情况
第73届金球奖 (2016)
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提名)
电影类 最佳导演(提名) 托马斯·麦卡锡
电影类 最佳编剧(提名) 乔希·辛格 / 托马斯·麦卡锡
第22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2016)
电影奖 最佳群像(提名)
第8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男主角 迈克尔·基顿
第8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15)
年度佳片
第21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2016)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导演(提名) 托马斯·麦卡锡
最佳男配角(提名) 马克·鲁弗洛
最佳女配角(提名) 瑞秋·麦克亚当斯
最佳群像表演(提名)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乔希·辛格 / 托马斯·麦卡锡
最佳剪辑(提名)
最佳配乐(提名)
第31届美国独立精神奖 (2016)
最佳影片(提名) Steve Golin / Nicole Rocklin
最佳导演(提名) 托马斯·麦卡锡
最佳剧本(提名) 乔希·辛格 / 托马斯·麦卡锡
最佳剪辑(提名) Tom McArdle
罗伯特·奥特曼电影奖(提名) 斯坦利·图齐 / 保罗·吉尔福伊尔 / 布莱恩·达西·詹姆斯 / 尼尔·哈夫 / 托马斯·麦卡锡 / 迈克尔·基顿 / 列维·施瑞博尔 / 比利·克鲁德普 / 瑞秋·麦克亚当斯 / 杰米·谢尔丹 / 马克·鲁弗洛 / 约翰·斯拉特里
第25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2015)
最佳影片
最佳群戏
最佳剧本 乔希·辛格 / 托马斯·麦卡锡
第14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影片
最佳群戏
第36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影片
最佳剧本
最佳群像表演
第41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影片
最佳剧本
第28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原创剧本 乔希·辛格 / 托马斯·麦卡锡
第19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原创剧本
第1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2015)
年度佳片
《聚焦预告片》
《聚焦》下载观后评论: 2001年马蒂·巴伦接任波士顿环球报总编辑,指派专栏《聚焦》团队挖掘约翰·乔根案内幕。检索历年报道,采访组建受害者互助会SNAP的菲尔·萨维亚诺,说服乔根案辩护律师米奇·加拉贝迪安引见受害者,采访研究神父性侵现象的精神病专家理查德·赛佩,梳理教会发布信息找出频繁调动的牧师,锁定近百个可能有过性侵行为的牧师,确定教区通过轮岗掩盖牧师恶行,并用钱封口。在这个充斥天主教信徒的社会,团队很快感受到教会无处不在的力量,知情者无处不在却全都缄默不言,但要人们相信这是体系腐败,关键在于挑战法庭保密令获得确切证据。米奇运用诉讼技巧绕过保密令,而法官也于11月撤销保密令。说服神父律师吉姆·沙利文出面作证,于次年1月6日刊发首篇报道,这场天主教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波士顿教区大主教伯纳德·劳被迫辞职,却于数月后被重新委于重任
其实我也算受到这份报道的长远影响者,网络冲浪,看到没品笑话,总会有神父猥亵儿童相关的。一直以为只是笑话。快结尾,好像是主编说这是我们要写的报道,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想要的电影。导演选择克制地聚焦在spotlight上,而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个人,亦或是受害人。非常克制地围绕报道的过程。甚至各个编辑有些想法带有一点功利,不让别的报纸抢走报道。但这都不妨碍他们did great jobs。就像是律师在圣诞夜追出来编辑,说,给我那张list,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个影史最艰难抉择瞬间的表现,这一定是其中之一。人是会犯错误的,就像编辑93年的时候错过了那张20人list。但在之后遵从自己良知,move forward and do something依然了不起。针对the system,非一个神父,了不起的方向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突然间灯亮了,每个人多少都会面对些责难。” 互联网冲击下的报业如何立足?采访报道权是立身之本,毕竟目前在中国这两种权利仍是记者独有的。优秀的全能型记者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点。“聚焦”,就是深度采访,专注一件事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报道,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马哲说事物辩证发展过程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最后是发展成更高级的起点。相信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就在这一点里,利用与时俱进的技术结合既有的权利,优化报道内容抓紧报道方向,一定可以站稳脚跟。 我们愿意尽全力揭露罪恶,却不愿意追逐罪恶。
可与纪录片《守护者》搭配观看。如果说《守护者》是前奏,那么《聚焦》就是变奏(就时间先后也是如此),这结果让人看到一丝希望,但恶魔仍在游荡,其罪行包庇者/共谋者甚至越混越好:劳主教被转任更高教区,只是转移群众注意而已。影片中的主体是为揭露事实而奋斗的主流媒体工作者,但此外,观众应更关注影片最后的“结果”所包含的现实启示——“事件发生时你在哪”。就影片本身来看,未免太过“聚焦”:故事没有令人期待的分支,仅靠单薄的配乐和快速剪辑来推进主线叙事,甚至就这敏感事件,聚焦小组所遇困难都没被作为重点表现;人物群像的塑造因过于单向和政治化的叙事而极大受限,只有其中一次对神父的偶然采访提供了关于人性的另一方面思考。
作为一个曾经大学念新闻的,看完后能想到曾经哪怕只有短暂时间里的所谓的新闻理想。如今已毕业十年之余,所谓的新闻理想早已记不清,且自己也觉得那是个飘忽虚渺的理想主义。犹记得念书时,老师也曾放过几个类似的片子和案例,如今看来,真的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十年后,这个新媒体兴起、互联网信息爆炸,且这一年多在马来去看台湾所谓的自由媒体和西方的双标媒体,似乎象征这新闻力量真的在一点点被遗忘,网络剩下的更多的是炒作、带风向和尖酸的口诛笔伐。这部片子是2015年的,不知如今再念新闻学的,是不是在课堂学习这个案例了。希望那些还怀有新闻理想的,以最初的力量,去聚焦这个世界。
大学期间新闻采写课上老师不止一次安利过,我没看。大学要毕业了,刚踏入媒体行业,和同样的朋友聊天,总有一种意识,我在这里,即使刚刚开始,我在这里。我总说,如果不喜欢做新闻,我为什么会报考这个专业,也总说,我不适合做记者,我受不了揭露,我会崩溃。昨天第一次参加了媒体活动,我脑子里太兴奋了,我心里对新闻的崇敬与跃跃欲试一下子泛了上来。心血来潮找出这个片子来看,那么一点点的梦想萌芽到底是一直在的,对于记者的佩服与憧憬越发明显。电影不止题材好,视听更是与这种客观角度适配,导演对媒体行业的深入探索,不止停留在表面深度报道,无疑是脱颖而出的。
2020.8.14妈妈和弟弟正在看电视 我在自己的房间床上 隔离估计快要结束了 今天是我大姨妈第二天 等结束了还是要好好看看公务员的 外面下雨了来看看这个电影 希望能一口气看完!在15日 00.11看完了此时妈妈在玩手机 弟弟在刷牙 我们一起吃了擀面皮 传闻今天解封 不知道会不会[想要人相信一件事 不是直白地告诉他 也不是默默暗示而是要植入一个小小的观点 让它生根发芽]新闻人的样子 每个行业想要用心都是很辛苦的 说他们那边节奏慢其实有的时候他们比我们还快美国人把信仰看的那么重 把教父当神 结果呢 教父也犯错 可笑影片很真实
看完之后是长久的沉默。剧中一句台词给了我启发:“教会只是一个机构,它由人组成,它会消逝,而我的信仰永存。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很难。”这也是我在做的事情。我怀疑世间的一切,我并不是深深地相信那些帮神传话的人。除了直接与神沟通,我们无法通过人让神听见我们的声音。我喜欢电影使用的冷静克制的镜头,去掉了煽情,留给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新闻信用度垮到底谷的21世纪,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选择从事这个行业。我空有理想,却怕它扛不起我生存的压力。我羡慕并且神往记者和新闻行业所做的工作,但是当这个行业百废待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踏入其中。
有人说社会三大良心是:教师、律师、医生。私心再想加上一个职业:记者。记者记者,就是记着。就是不断在黑暗里徘徊,在各种利益链上、钱权控制下,始终保持初心,把真相客观、光明的公布出来。每个人都知道有罪恶发生,那个时候你在哪呢?为什么耽误了这么久?有时候我们光看一件事表面,却万万想不到其中隐藏着多黑暗多无法令人直视的深渊。我们都只是幸存者而已,我们比被选中的人,多了一点运气而已。我们要追查这个腐败的体系,要让犯罪者承受犯错的代价,我们要锲而不舍的在人性与人性的周旋中寻找真相。
剧情梳理:(兵分两路,处处碰壁)瓦特找老熟人律师埃里克了解情况~记者麦克采访近期案件律师盖瑞受阻~(开始受到压力)枢机主教劳尔约谈主编,教会辩护律师吉姆劝瓦特收手~(新突破口)受害者联盟,有预谋的犯罪~萨沙麦克约见受害者,了解受害者及问题神父特征~赛普教授揭秘教会套路,小组筛选87人~(寻找证据)施压埃里克,不然抹黑律师,敲定45人个人证据~麦克拿到黑材料组织证据~(考虑解决方案)瓦特先否决立刻公布~社区否认~校友会公关阻挠~麦克撰稿,瓦特向吉姆求最后证据
看多了这种事例不了了之 看到这个结局好感慨 就算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拥有一个让加害者付出代价的结局 至少要告诉受害者有人同他们站在一起 有人在努力 有人在负重前行 即使有再多的困难险阻 或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至少离成功近了一步吧(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阴谋论 比如说之前寄给报社为什么不了了之是不是有内鬼 比如会不会报社的人查着查着就出事了 最后发现都是我想多了233 看到受到性侵的小朋友一生都活在阴影下 即使成年了还是会哭的不能自已 真的好难过啊
首先,这题材和视角选的好,自带加分属性。这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丑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但我们不知情、沉默、胆怯、熟视无睹。主教包庇纵容神父性侵孩童且长时间存在,权力需要制约、真相也需要揭露。成功优秀的人之所以成功优秀,是因为他们做的别人没有做的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群记者探究真相的勇气和意念就是最好的武器。同样,他们也并不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个案件,而是要彻底揭露这一内幕和体系,从结果的影响看,可以说是一场完胜,一场大歼灭了!
因为调岗的缘故,现在也是新闻的搬运工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会去挖掘新闻的人感觉少了,大家好像都是哪里发生了突发,大型的事件就会报道。我以前以为读新闻的人,都是有新闻理想的,都想报道社会中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后来听我同事讲那些都是有风险的,有些记者会连命都没有。而且要如何客观,不失偏颇地去报道也很难。所以我们经常吐槽其他家没有底线。但听说,我们有位首页老师还是很有新闻理想的。而且我的同事基本都是记者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