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奥斯维辛报告 彼得·比布亚克
根据Alfred Wetzler的著作《但丁没看见》改编,讲述两个年轻的斯洛伐克犹太人逃离奥斯威辛集中营,并撰写了关于死亡营工作方式的详细报告。奥斯维辛一共有1
根据Alfred Wetzler的著作《但丁没看见》改编,讲述两个年轻的斯洛伐克犹太人逃离奥斯威辛集中营,并撰写了关于死亡营工作方式的详细报告。奥斯维辛一共有12人成功逃脱,其中有两人是斯洛伐克人。
《奥斯维辛报告》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半纪录片式的电影,选取了二战片的熟悉题材:奥斯维辛。不同于大多数反应集中营悲惨血腥生日常的影片,这部影片以两个集中营中普通囚犯用笔记录集中营日常,然后越狱试图向社会传播真相的历程为主线,颇为新颖。值得一提的有二:一是贯穿全片的冷色调,虽然没有直观体现残酷的杀戮和非人的虐待,但足以让观众感受到冰冷与悲戚;二是结尾彩蛋的录音,皆出自当代美国政府官员发表的民粹主义言论,透过这些声音,影片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以史为镜,警惕当代新纳粹主义的复活。另,不足处有一:影片后半段节奏过快,只匆匆交代了越狱成功的两人与红十字会官员辩论报告的片段,然后突兀地过渡到结尾字幕提醒,对红十字会后续如何处理报告,二人又历经了怎样的努力去唤醒社会各界了解集中营的真实状况,均交待不足,而这些似乎才是影片更需要反映的核心所在。
为什么要不断去重申这段历史,为什么有关二战的史实文件要尝试用各种媒体反复去训示,因为我们要穷尽一切渠道、尽可能多地覆盖所有人类去普及人/权相关的通识教育。人类太擅长遗忘,也许下一代人、再下一代人仅只少数人可以概述“二战”一词的内涵,也许《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会从课本中取消,也许“奥斯维辛”一词会变成一个沉默的地名,不会再有历史的重量。这样,所有对斯拉夫人、吉普赛人、黑人、同性恋者的歧视会成为这场犹太人浩劫的变体,而一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却苦于不再有证据,苦于民族主义者们更巧妙地销毁证据的手段,从此失声。历史需要证据,连有幸逃脱的受害者转述事实都被索要证据。所有有形的、无形的创伤都会被狡猾的施害者抚平,而他们会轻易逃脱历史的制裁。你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唯一可以做的是不断言说、奔走呼号。
似乎每年都要出一些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片子,取材角度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但从来没有看过像本片如此寡淡无味的奥斯维辛题材,如果不是片头打出真实事件改编,真想象不出来历史上真实的逃狱如此简单和平静,党卫军发现有人逃跑后反应会这么温柔和蔼,至少要执行什一法吧,至少应该大面积搜索吧,到头来居然一个人也没杀就那样过了?两个逃出来的人除了脚破了似乎也没受啥苦就顺利找到了红会人员揭发了罪行。全片节奏很一般,也没有啥激烈的戏剧矛盾,从头到尾都是那么平淡温和,对战争的思考,对人性的解读都是空白。观众完全感受不到导演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人物形象塑造更是比较单薄苍白,不管是群戏还是单人戏份都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对于二战和犹太人经历描写上不得不说本片实在有点失败。
“这份报告在七个月之后才被刊出。但仍经过删减,因为编辑担心没人会相信其描述的惨状。”在人道主义国家不发声的七个月间,又有无数人在其中丧命。
“为什么不轰炸奥斯维辛?”这个疑问恐怕在绝望的赴死者脑海里闪过无数遍。
与影片前半部分扣人心弦的逃出奥斯维辛相比,和红十字会的交涉可以说是“不了了之”。
官员自夸送去过“集中营的救助物资”;反复强调要“拿出证据”;回应“会与纳粹谈判”。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没有“人”这个概念。
同盟国所谓人道主义国家的口中“人”的分量又有多重呢?
在结尾关于人权的录音反倒是妙笔,提升了整部电影的深度。
可惜的是种族,移民这些社会矛盾在今天也没有消失:人们被调动情绪,敌视着一个又一个靠近他们蛋糕的人。
原本以为是又一部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惨剧的电影,前半部分也有,但并没有着墨太多惨状,半程后逃出了营地,就沦为无聊,最后逃出生天遭遇调查时,坐在桌子对面的人的态度由一开始普通谈话的态度慢慢变成了不可思议的震惊,恰恰是让观众扎眼的一幕,其实观众是带着后视镜来看的,并不能要求当时的人一下子就相信这么超出常识的残忍,片子的故事以两主角的报告7个月后经过删减才向世人公布的旁白戛然而止,看的听不痛快的,后面彩蛋是播放了二战后极端势力的观点录音,才幡然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是二战纳粹这样的极端主义从未远离世人,甚至当今世界有回潮的迹象,这片子属于导演想向世界提出的警示了吧
和以往大量集中营内描绘的故事不同,是逃出生天后希望变另一种绝望的可笑伤痛,是“中焙咖啡加奶三颗糖”,是七个月后才被删减修改出版的一篇报道。气氛和情绪的刻画描绘很绝,无论是背景化的青灰赤裸的尸山,还是躲在夹板中听着外面炮火满天时濒临崩溃的挣扎痛苦。穿林逃亡时的一段主观镜头,声画拟真天旋地转的眩晕和沉重压抑的呼吸,若是在影院看怕是真的要窒息。最后一段录音最后化归为一片嘈杂时真是让人绝望,人类不会好的。Even the prisoners want nothing more than to see the fire falling from the sky.
没办法,年龄越大越对人间不易感同身受。这片平铺直叙淡入开水,且有加私酿的嫌疑(高个反抗掐德国鬼子),但对大屠杀切入的角度却是不一样的。前半段的集中营日常不必多说,逃出生天的过程看着平平无奇,确是险象环生,其中任一流程稍有差池就做肥皂。诡异的是,平安逃出后与红十字会的对接,以及两人传达出的真相,无人在意或者说,没人足够重视,才是真实之处,与影片最后各色人等的傻缺留声呼应出,生而为人,你争我夺,哪有什么温情脉脉,这才是人间红尘,滚滚真相。ps:长评中有个傻13说摄像东倒西歪手机质感,真铁憨憨
纳粹集中营题材的电影历来特别残酷…挨饿,体罚,劳作,洗脑,非人待遇最后毒气室…如果不是有确切的历史资料证明,你很难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种族主义拿别人不当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最起码还在人的范畴里…这根本就是拿人当牲口…这两个主人公带着集中营里人们的希望逃出来…向世人宣告纳粹的暴行…但由于种种原因…集中营里的人没有盼来及时的救援…这也是最无奈的地方…本片光影效果明暗对比交错看着氛围感十足…而且大胆运用类似第一人称视角…和许多颠倒的镜头…诚意满满…推荐!
关于二战中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没有一枪一弹的战争场面,更多的是对人人性善恶的刻画。可能是因为取材于真实历史,不好做过多的改编,整个情节比较平淡。片名中的“奥斯维辛报告”,也有翻译成“逃离奥斯维辛”。我感觉后者更加符合本片。重点就是讲了2个人如何逃离集中营。后面有几个情节也交代的不够清楚。比如2个人逃的过程中,一会儿是分开了,一会儿又在一起了。接纳他们的人群是什么群体。结尾部分太弱了。
这样的片子无疑是沉重的,犹太人的不幸讲了又讲,全球不停地拍,各种视角各种主题。但是中国二战时期的灾难几乎只有中国人自己来哭诉了,丰富的手撕鬼子还把如此严肃的事情变得像闹剧一样,自己对自己都缺乏起码的尊重了,还想怎样呢。抛开大的是非不说,既有的苦难如何有效地真正地去引发共鸣,也是一门深厚的学问。本片拍得虽然不算精彩,但是背后的克制与不肆意发挥,隐忍着的伤痛,还是值得我辈深思的。
如果说《慕尼黑:战争边缘》作品里仍然有纳粹精神被常人理解的积极空间,《奥斯维辛报告》则做到了没有任何纳粹积极精神体现的形象或细节,而去塑造了多个勇敢、坚韧的犹太人和斯洛伐克村民的人道主义精神。剧组创作思路具体、凝结。可是结局两场戏(红十字官员信主流媒体而不信个人表现得麻木无力;片尾字幕时配有当代欧洲美洲政客的公开民粹主意言论)则让这部角度专一的轻巧作品无法飞翔。
二战题材电影每年都会有上几部,关于奥斯维辛灭绝营的片单也几乎轻而易举即可罗列出许多。显然本片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很难占有任何优势。混乱的结构与转场,条理不明的叙事逻辑,糟糕的剪辑与摄影,始终令观众无法达到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尤其是前后节奏的脱节更是非常严重,这几乎是个致命的软肋。相比较同年的《波斯语课》与《冠军》,浮于表面的表达方式几乎贯穿全片,无法直击内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