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猎杀本拉登 凯瑟琳·毕格罗
猎杀本拉登,又名: 刺杀本·拉登/00:30凌晨密令(台)/追击拉登行动(港)/杀死本·拉登/斩首行动/黑夜行动/Kill Bin Laden影片围绕海豹突击队
猎杀本拉登,又名: 刺杀本·拉登/00:30凌晨密令(台)/追击拉登行动(港)/杀死本·拉登/斩首行动/黑夜行动/Kill Bin Laden影片围绕海豹突击队针对“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最后一击”行动展开,最终以成功射杀拉登的结局告终。不过在影片剧本筹备的过程中,毕格罗和鲍尔受到了五角大楼关于他们窃取本·拉登行动机密,以及反对派关于其成为现任总统奥巴马竞选连任的政治工具等多项指控,但片方索尼并未退缩,同时为了避嫌他们还将影片映期从原来的10月推迟至12月19日——今年美国总统大选后的两个月。《猎杀本拉登》下载观后评论: 勉强两分。前面近两个小时是女主孤注一掷调查拉登下落,后四十分钟是抓拉登实况。女主的戏份主要是刑讯穆斯林恐怖分子时的冷漠与严谨,再加突破上级和协同部门的掣肘,她主要的工作思路是咬定拉登的信使从而锁定拉登,尽管有两小时的份量,但人物写的很薄,她只是像猎犬一样追拉登,动机却不清楚,对一般人来说,去整月整月的刑求一个人,比0.1秒内打爆别人脑袋更残忍,可她是怎么突破这个心理障碍的?剧情安排了她差点被炸死和同事被炸死两场戏,这两场戏作为解释是不够的,而且拍的也不血腥,全片节奏极跳跃,熟脸龙套众多,却没能支撑起十年这个时间落差,处理上抛弃戏剧化,却也没写出一个更丰厚的角色。片尾40分钟的抓捕戏废镜头太多,因为拉登又没什么援军,本身是很小儿科的寡淡过程,拍得越多越显得美军欺负穆斯林孤儿寡母,毕格罗立场可疑
听说本片因拉登在现实中被杀而修改了结局并补拍了关于行动争论和猎杀的戏份,这从影片重点对象上的偏移是能感觉出来的。《猎杀本拉登》前半部分的主人公是没露面的拉登,全部人物就如零件般围绕着他运动,无足轻重地登台又不受控制地被替换;后半部分玛雅成了主人公,她的私人执念而非政治公事成了电影的叙事脉络,她因此摆脱了工具化的形象,但电影也随之失去克制。不过此割裂还不是本片最令观众不悦的部分,电影中美军带着预设的道德正义对敌人生命的蔑视以及美国导演泰然地展示他们自信且不屑的态度才是真正引起观众生理不适的地方。这并非是对恐怖分子的同情或道德洁癖,只是人天然地对功利主义下个体生命不等价的反感,还有对一个自我却不自知的霸权的恐惧。因为劳模姐我没法完全讨厌这部电影,但它写实到冷血的美国主义内核也让我喜欢不起来。
156分钟。几乎没有任何多余镜头。这片子最让人激赏的是让观众完全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这场十年的行动,不会被已经知道的结局牵着鼻子走,反而会有新的认知。最后一个小时的猎杀全程记录太棒了,收尾也利落。查斯坦的表演冷静大气,毕格罗为了等她空出档期还推迟了拍摄进度,当然事实证明“她是值得等待的”“猎杀”比“刺杀”更准确地传达出本片冷酷的纪实风格,这是一部“相当难看”的电影,同时,它又是一部无比高级的电影。刑讯逼供中囚徒面对食物和水的眼泪,和完成任务后女特工心态复杂的泪水,互为涟漪。这部电影没有丝毫娱乐性,但却会对你形成巨大震撼。你都把直升机停人家楼顶了还用炸药炸人家大门,进去之后你们还用的着压低声音说话吗??毕格罗一定是某类男人十分痛恨的那种女人。。。。
毕格罗的掌控力非常惊人,中段人肉炸弹、定位信使和最后三十分钟猎杀行动这几场戏拍的极好,真实感和紧张感几近溢出屏幕(比如在人肉炸弹那场戏加入了一个提前几秒察觉然后疯狂跑开的人的细节)。在整体冷静克制的框架下,几场情绪为主导的戏份是亮点,非常成功地展现出了行动对人性的异化:Dan因为自己的猴子被杀决定退出项目,以及结尾Maya的身躯在庞大的机舱下的渺小,在二十年的“执念”被放下时无所适从的迷惘(太喜欢这个简单有力的结尾了!)。但也许用更感性的方式,把故事中心完全放在Maya身上会更好?以及,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并不带任何观点的形式讲述这个故事,也许是一种太讨巧/反思不足的选择?
这算是美国公民的强心剂吧,引以为傲的猎杀围捕,一雪前耻的不辱使命;只是电影在很多的人物关系上做的笔墨太少,对于不通晓基地势力的普通观众来说,多乱而繁杂(好在选了一版好字幕,辅助大量的信息补充),以劳模姐串起整个来龙去脉,的确把这个女性英雄立起来了,但对手和队友塑造总是显得走马观花。但是从另个角度来说,电影的时效性和现实感太强了!甚至造成了一种电影引领现实的效应,导演和编剧无疑艺高人胆大。比《拆弹部队》更成熟,比《逃离德黑兰》更精彩,毕格罗注定是个比绝多数好莱坞白男更硬的女人。
最后半小时高潮猎杀本拉登的拍法,就值四星。完完全全纪实风格,音乐也不给,也不玩虚头巴脑的花招,屏气凝神,真实感太强烈了,冲击非常大。前面2小时历时近10年的反恐情报侦察工作,不能说精彩,确实拍出了没完没了的精神折磨感,笑死,观众情感可以代入,但如果对这种题材不是真的很感兴趣的,都要闷透了。这片子属于国家恩怨复仇,按题材来说是很煽动情绪的,女性主角人设也太政治正确了,还好导演虽然也是女性,但不爱搞煽情那套,纪录片拍法衬底,所以整个片子情感还算是镇得住没飘。向导演致敬。
我觉得片子拍得还是挺写实的,真实感比较强,但如果不喜欢这种题材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枯燥很无聊,毕竟前120分钟基本就是靠嘴得吧得的剧情。片中的女主角真的不讨喜,这种人能不被上司开掉也幸亏上司心胸开阔,要不早撵走你了。因为情报工作在没有实据的情况下,就是靠推断,说难听点就是靠猜,准确率绝对不会高。因为你的猜让外勤去行动,哪个外勤都不会高兴,人家要靠命搏的,不是你靠在后方看电脑分析数据。至于领导更不高兴,因为出错人家要背锅的,所以可想而知领导心中在骂娘!我给4星7.4分!
劳模姐的表演看到了Homeland里面Cary的感觉那种偏执的坚定和坚持对你热爱的工作投入百分之一百的感觉也像《新闻编辑室》里面的Mckenzie当然新闻编辑室那一集向大家播报这个新闻的点也是很精彩影片两个半小时前程确实太拖沓了没想到星爵客串的最后二十分钟燃起来了精彩然而劳模姐的演技看了以后又觉得不后悔前面的铺垫纪实故事很难拍剧本要求也很高这部前一个半小时的剧本只能说无功无过不过Marriott酒店爆炸的部分加的还是太牵强了
循序渐进,后面的突击戏虽然黑到不行但真的很精彩;战争对人的反噬不是只体现在上了战场的士兵,从开始还有些于心不忍到之后偏执到发狂,再到最后完成任务却反而像是没有了方向,Maya只为一个执念而活;好佩服凯瑟琳毕格罗就算是从女性角色的角度看事件,但依然能使电影传递出果敢刚毅(虽然是形容人的词语)的气质;好喜欢配乐啊,在电影里本身不是很突出,但是单拿出来听很棒啊;稍微大点的疑问是章节标题的作用是为了逐步深化仇恨吗?
谁都知道,这个题材如果拍成好莱坞动作电影,票房号召力一定巨大。但是毕格罗的《猎杀本拉登》着眼于一个特工的使命和彷徨,用近三个小时的成片,诠释了一种「奥德赛」式的生死追逐。文戏武戏俱佳,像是一个有惊无险的反恐纪录片,片尾半小时的潜入式镜头拍出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有一种对于自我认同价值的歇斯底里,仍保留有对战争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出自《拆弹部队》导演的又一代表作,在女性主义视角的题材中具有代表性。
过了开头审讯部分,就比较容易跟随剧情看下去了,我很喜欢这种表现手法,算是尽量客观的描述。但是比格罗在片中强化了酷刑逼供的合理性,虽然镜头中似乎是在反对和丑化,但实际是更倾向于“不这样逼供无法抓到本拉登”的表达,这种表述对观者的态度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我自己看到后面其实也是认同了这些酷刑。特别是在了解到比格罗和cia的私下关系后,我觉得导演是做不到中立的,本质上还是cia的propaganda
半个军迷看最后的行动真的感觉...整段拉垮,导演确实很用心作一些细节,也有意营造氛围,但是在搜房的时候不用荧光棒做记号,反而是安抚小孩子用荧光棒?(算是比较个人化的注意点吧) 而且也不见得用开头结尾用大范围全黑是非常合适的做法,当然不排除拍摄的时候确实没想到本拉登真死了,省一笔预算,也从侧面反映好莱坞工业水平确实不错,而且能感受到这是两个组织的对抗,个人不过是小螺丝钉,迅速被淹没
作为女性导演的战争片作品 竟然一样的伶俐顺畅 除了主角是女性之外 丝毫没有感觉有任何刻意的女性视角. 横跨数年的时间轴 无数零散的线索 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作品并没有一味煽情 而是用克制的方式展示了大规模行动协同的不易; 最后半个小时的猎杀行动 也在有限的经费下做到了不错的水准. 个人愚见 过于冗长的过程拖慢了高潮部分的节奏 也许导演想要写实的过程 但是精简些效果可能更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