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 努里·比格·锡兰 / 埃布鲁·锡兰 / 厄康·吉赛尔
主演: 塔勒·比尔瑟尔 / 伊尔玛兹·艾多甘 Yilmaz Erdogan / Muhammet Uzuner / 艾哈迈德.蒙塔兹.泰兰 / 弗拉德.塔尼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土耳其 / 波黑
语言: 土耳其语
上映日期: 2011-09-23(土耳其)
片长: 150分钟
又名: 安纳托利亚往事 / 安纳托尼亚往事 /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 Bir Zamanlar Anadolu‘da / Однажды в Анатолии
IMDb链接: tt1827487
小亚细亚往事的剧情简介 · · · · · ·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安纳托利亚,一个远离城镇的蛮荒山区,肃杀静谧。正是黄昏时分,自山路的另一头驶来三辆汽车,最终停靠在路边一处喷泉旁边。车上的人走下来,似乎在辨认着什么东西。原来不久前发生一起命案,嫌疑人将尸体掩埋在荒原的某个角落。被捕后,嫌疑人带着当地的警察、法医、来自主 城镇的检察官以及其他不同身份的人四处寻找藏尸地点。犯人依稀记得几个标志性物件,却无法确定哪里才是真正的藏尸地。这群人彻夜奔波在山谷中,无聊之时便随意聊天,诉说着心中的隐秘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本片荣获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2年都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亚太电影节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和评委会大奖。
《安纳托利亚往事》下载观后评论:
“适合自缢的天气”。对一贯死亡母题和阶段困境诠释的集大成者,被消解的罪与罚。在遭受猛烈重击后转化为原始具象的信息暗喻:「三只猴子」的终极演变,天气风雨等大量环境音的使用,道德拷问变为旁敲侧击的戏剧伪装,随后的「冬眠」继续延伸了贯穿全片的文学性辨讨,应该是锡兰哲思性最强烈的一部。如此大量的信息全部囊括其中,与此同时还赋予其归化后的疏离视角,一天一夜翻越数个山头的演变轨迹,创作视角远远超出了影像本身。也是一种至纯至臻的故事呈现,在难以察觉的细节中摸索出内容,类似于阿巴斯对生活的“凝滞”注视:滚落的苹果、忽明的夜灯、迸溅的血滴、所有的人物牵引都在生活截面中达到高峰。摄影变为纯粹的展示并剥离了观赏性,更像幕间的休憩解脱,从视听铺陈——文学哲思的转变,很少看到这样的创作越级。新千年以来绝对的大师作品。
![安纳托利亚往事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133862727.jpg)
★★★★★9分杰作。从文本深度到视听技法都是这个时代的顶级水准。不论是开篇车灯的光位调度还是极富超现实感的圣女带着“光明”(油灯)来到众人面前的那场戏都太牛逼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被锡兰装进了一天一夜,恶土之上所有人都有罪。片尾法医和助手在解剖室解剖受害者的一场戏有两层指涉,一来是在这样的土壤之下已经没人关心真相是什么了(就像检察官压根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是自杀,更不觉得她是为了惩罚自己,他认为她只是美丽且命运多舛然后就死掉了…),二来就如同那滚落溪间的苹果,被害人的妻儿在真相大白之后在这个地方是根本不可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作为家属他们本身就已经在“滚落”的过程当中了。锡兰在一部电影里同时完成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性掌控,片中也随处可见锡兰的大师手笔。2011年戛纳从最终的评奖结果来看真的是十年最强。
![安纳托利亚往事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134106135.jpg)
锡兰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往前过于锐利,后来作品多少油腻。一部犯罪电影承载的是个体命运没有附着的宿命感和无力感。我注意到了滚下水渠的小苹果、镇长院子里被风吹着跑的酒瓶以及医生窗外被风卷动的黑色塑料袋,像极了几个人物的生存状态。三辆车代表公检法,罪犯以及一具尸体,人的社会属性以及形态等级不是电影探讨的重点,导演也无意厘清具体的犯罪细节。一个黑夜,一个白天是明显的分界线,天亮了,也无法左右命运。摄影沉稳、内敛,影像辽阔、有纵深,默默注视和打量着小亚细亚高原这块土地的人文和精神面貌。真相也很残酷,小孩向自己的亲生父亲扔石子,室内是死去的男人尸体被剖开的撕裂声,窗外是操场里喧闹的孩子们。医生看似成全了该成全的人,实则什么都没能改变。
![安纳托利亚往事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134727942.jpg)
小亚细亚从地理上来说,是指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属于高山丘陵地区,历史上战乱不断,国家与朝代更迭频繁,我以为,这部电影是讲述宏大历史叙事的,像《美国往事》或者《走出非洲》那样,没想到,导演聚焦的是一群小人物,讲述的是一件小事,就是这件小事也闪烁其辞,留下空白让人用想象去填满。一个男人杀了另一个男人,检察官,警察,医生,司机等人连夜开了三辆车,带着嫌疑人去寻找尸体,指认现场,影片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用来描述这个过程,鸡零狗碎,唠唠叨叨,后一个小时描述检察官和医生的内心世界。这个导演明显有他的执导风格,喜欢的大声叫好,不喜欢的看不了半小时,没有起承转合和高潮,有些沉闷和无聊,但据说,这就是艺术,这就是前卫,我们这些俗人欣赏不来罢了。
![安纳托利亚往事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134692181.jpg)
20200602 谈论这部电影时都在谈论留白,但我的感觉是,在电影的维度上,那些不能算得上是留白,因为除了叙事/对白的暂停,那些无为时间中充满了丰富的视听元素,尤其是声音,无处不在的声音,都在尝试勾勒一个画外的空间(远方的火车,山间的风,被剖开的尸体),或者是人物纤毫毕现的心理状态的某种现象学的显现。也让那些常规的叙事剧情显得短了,而在叙事上又在不停做减法,或是旁逸斜出。因此在叙事的层面是一个寻尸的故事,在电影本体论的,视听的,影像时间的层面,或许是那个预言自己死期女人的故事,和那些离年轻人走后的村庄,才是大段大段的静默中浮现出来的故事。
![安纳托利亚往事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133907805.jpg)
#夜戏的灯光# 00:01:35,毛玻璃变焦全景,有想法。00:23:32,闪电与风雷,氛围浓厚。00:26:48,车里摇荒草,不至于镜头太干。00:29:18,两组面对荒草的背影极好。00:40:55,一组风的空镜头收尾,风吹树叶包裹着二人。00:46:33,苹果的闲笔镜头还分切了。(有效的省略了时间)01:00:59,用停电而去营造出另一种氛围,女孩出场。01:18:56,给烟。01:57:16,机位、场景、灯光。02:04:14,故事套故事,动作戏只是掩护,交谈的才是核心的东西。02:25:41,医生篡改了真相,为了孩子。
![安纳托利亚往事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134332674.jpg)
结尾黑屏之后,切开骨肉血的声音蔓延到屏幕外,好像经过漫长的一夜一昼又连接起另一个乃至无数个夜幕下的亚细亚崎岖山路,百年前后的雨水打掉顺溪流下的苹果,果实与蛆虫共享午夜的秘密。影片投注于寻找尸体“麦格芬”的几个人,重点不是寻尸剖尸,而是看似闲笔的几人各自的人生故事,离异、疾病、自杀、苦痛,在死亡叙事下汇集,在欧洲/亚洲、历史/个人、村落/城镇的跨界之所,却又是在“无处”的中心寻找“无人”。对尸体编排好的程式化的叙事/转译或许待着某种电影叙事的自反,真正的苦痛无法表述、呈现,也只能去拍一部“什么也没讲”的电影。
《小亚细亚往事》应该是锡兰作品里最特别的一部。一群男人穿梭于山谷之间,寻找一起凶杀案的尸体。两个半小时里,没有谋杀的起因结果。警察、法官、凶手、医生…抽烟聊天,絮絮叨叨,生活问题。抛弃故事,转向氛围,留下许多背影和文学式的对白。“伊戈德贝利在下雨呢?”“下呗。雨已经下了几个世纪,也没有怎么样。即使是往后百年的雨,也改变不了什么。我和你,检察官和警官也改变不了什么。”杜琪峰说锡兰是:“花了太多的时间,讲了太少的事。”但这没什么不好的。一桩谋杀案的八卦快感总是短暂,一群中年男人的生活状况才更值得回味。
正片的第一个镜头总让我想起阿巴斯的名片《随风而逝》——广袤的山野、起伏的地势与蜿蜒的山路,当然更有让人难忘的远景与长镜头。不同的是,锡兰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定格镜头,并持续近三分钟。这个镜头的位置较高,刚好能容纳山脉地势的全景,又能看到公务人员的办案情况,同时俯瞰的角度也有所寓意——人们虽站在土地之上,看似自由来去,实际上却渺小、无力,他们的命运尽在这片高原的掌握之中。而一动不动的画面不仅通过稳定来为全片定下冷静麻木的基调,又与流动着的车与人形成一种动静互相作用的妙感。
在黑夜不可见的环境下用灯光营造可见从而搭建出一个狭小的心理舞台,腐蚀掉现实的可见从而更为自信地专注于人物心理的可见化,至此黑夜一段上演的均为人物心理的展现,而当光线充足时如村长家吃饭及白天一段方才真正是现实的披露,主题由此切换至社会与人性,在突然停电时更是于此通过光线明亮—漆黑—微弱的转变完成了一个极为巧妙的由现实回归心理的穿越,如此方才有了女儿送灯时的感人一幕,由此,光线竟成为了连接两个平行宇宙的桥梁,视点便得以似穿花蝴蝶般在主题之间细腻自如地游动
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分为日与夜两个部分,时间跨度也非常短,前面一半都是低照度的夜戏,比起后半段更加引人入胜,车灯打亮的草地、顺流而下的苹果、晚风吹起的落叶和若有所思的身影,每个镜头都在捕捉人物和自然的情绪。有别于一般的犯罪悬疑片,导演并没有侧重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将故事的重心集中在几个人物某一天的行动上,通过看似漫不经心的对白以及过程的挖掘来展现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大量固定远景镜头也使得观众以旁观者视角观看,将观众带入影像所营造的视觉空间。
5.0。1.一切都很美,可惜与所有人无关,这是锡兰作品里我最喜欢的一部。2.被刻意忽略掉的罪犯的关系,美到不可方物的村长女儿,一闪而过的死者的孩子。预言自己死亡的女人在死亡后依旧会被人提起,工作报告似乎无从开口却又不自觉的蹦出嘴巴。3.死亡是没有理由的,愤怒也是,黑夜掩盖了这一切,而白天光的来临又把一切揭开。4.人与人永远是游离的,永远没办法与他人诉说真实,正如谎言之后溅在脸上的血。我们可以也只能略作轻松的擦掉,然后看着痛苦的人远去。
看到近一个小时能记住的只有昏黄深沉的夜,大全景的调度,河流上流动的苹果,突然超然的一盏灯,丝毫无法专注人物对白,困到不行睡二十分钟被梦惊醒刚被夜景吸入又继续在对白里打瞌睡,如果前半部分段落可以称之为我不能理解的好,那白天的整个内容就显得落伍很多。第二部锡兰就足以让我弃疗,和看阿巴斯一样忍受不了欧亚片的闷,并且长,还好当初没有决定看「冬眠」,同样像老塔的毕赣都在我这翻案了...希望等真的补老塔的时候不会被如此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