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飞向太空 史蒂文·索德伯格
未来某年,在外太空的空间站“普罗米修斯”上驻扎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切断了空间站和地球的所有联系。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博士(乔治·克鲁尼饰演)受命去调查这些科学家的
未来某年,在外太空的空间站“普罗米修斯”上驻扎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切断了空间站和地球的所有联系。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博士(乔治·克鲁尼饰演)受命去调查这些科学家的神秘行为。 “普罗米修斯”围绕着一个液体星球Solaris旋转进行勘察,这个星球蕴藏了神秘的能量。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科学家小组组长是凯尔文博士的好朋友吉巴里安,正是他要求凯尔文前往“普罗米修斯”帮助他们。到达空间站以后,凯尔文震惊的发现吉巴里安已经神秘的自杀了,而小组的另外两位科学家则情绪极度不稳定,经常出现妄想的症状。他的意见现在对“普罗米修斯”的前景至关重要。 这一切,似乎都与神秘的Solaris星球有关。凯尔文自己也陷入了神秘的境遇之中。Solaris让他死去多年的妻子蕾亚重新复活了,给了他第二次爱情的机会。蕾亚的死曾经使凯尔文陷入生活痛苦的裂缝中,现在他有了机会,可以修补他们之间的关系,弥补自己深深的内疚和悔恨。而复活的蕾亚则经历了一次(也许应该说若干次?)真正的重生,和重生带来的痛苦。 Solaris给人们带来的是回到过去,改变一切的机会么?还是命运早已注定,回到过去也不过是重复曾经的错误?《飞向太空》下载观后评论: 心理医生被派往Solaris星的太空飞船协助调查,却发现自己已故的妻子出现在船上,并由此展开一段否定之否定的内心挣扎,最后在真与爱中选择了自己更愿意接受的现实,留在了Solaris星(应该是逐渐的明白Solaris星的能力和promise without language)更期待塔可夫斯基的1972版了。有趣的是Solaris 探讨的是: the ultimate inadequac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species。Solaris的意向是大洋。在cimate change的大背景下,海洋是重要的地球气候调节器,人与海洋的沟通才会有人类的未来,来自50年前的科幻小说似乎已预见了今天人类状况的解决方案?(1970)
新版本的 Solaris,讲的是另一个故事。新版本的 Solaris,变成了,一台-基本粒子们<甚至未知能量>构成的-超级计算机、长得跟恒星或脉冲星差不多。由于特效技术的进步,这个版本广泛使用了意识流。有了1990年代的超级剪辑手法这一基础,故而这个版本让人看着觉得更为舒服更有梦幻感。但是,新版本没有使用当时已发展良好的进化心理学。可圈可点之处,是:由于所处的2000年代正盛行宗教复辟主义,故而新版本使用了无神论内核。我在初中时看这个版本觉得这个版本更容易让人产生沉浸感。可惜,新版的配乐是2000年代很差的,居然用的不是当时最好的艺术摇滚和二合一氛围;老版的配乐相对于1970年代的杰出配乐已经算不太好了,但至少没这么差。不过,豆瓣上给的评分,确实太低了点。
作为“科幻片”的中心有个无法简单填充的神秘惊奇内核坑,老塔当然是把这份表意归结到每个被动人物抽离到超验的心理体验上,进而尽显不同。这版的克鲁尼则有强烈被动向主动的转换,情感竟能和外星球联系起来,相当有左岸味道。调度上,回忆段镜头上部睫毛化和类似眨眼的黑屏剪辑,模拟回忆的意象感,最后的两个星球叠化类似受精卵扣题,都能看到索德伯格相当地不缺想法,他可能对迷影这事还有100个点子,但只是还没拍出来而已。
本片更大的努力花在了想让观众更直观的去了解solaris这么个东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强调这个星球能通过人的大脑复制出你脑子里的人,而这对于飞船上的有些人来说不ok,就因为一句“超出道德范围”。里面角色对于复制品“非人”的判断和粗暴的应对也令人担忧。本应展开的角色的内心流动和对人类的思考在刚刚进入太空时被一笔带过随即沦为赔衬和口号,没什么实际的情感冲击,作为一部影片也并不能让人记住。
用美式科幻片(爱情片)的技法阐释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自然比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更圆润,观看起来也更省事。结尾的场景自然算不上惊喜——类似情绪在《飞向太空》里也演绎过。不过,我倒是想起了英剧《童年的终结》里,主人公与超主相会时竟重新置身在自己度蜜月的房间内,通向恋人亡故的未来困顿在过去和当下之间——这算是英美科幻影剧中的某种互文性吗?
过去以记忆的形式为个人所感知,当有一个世界复刻你的记忆存在,它究竟是现实还是幻象呢?如果它给予你机会弥补曾经的遗憾,现实与幻象的区别还重要吗?爱长期以来是各类文艺作品的描摹对象——神经科学领域,责任感、同理心等已然可量化,而爱依旧不可量化——当有一天诗歌成真了,And death shall not have dominion,当如何抉择呢?
有多少往事是永生难忘的?如果是刻骨铭心的往事,那就会深刻地烙印在大脑中,如同真实一般。面对未来需要的是勇气,那面对过往又何尝不需要勇气 与决心呢?故事讲述虽然沉闷而缓慢,但是,这种缓缓而闷闷的感觉,就是导演为大家制作出来的效果。他想问大家:你是在痛苦与艰难中接受现实还是在虚幻与缥缈中沉浸过去?
所以是爱,能让人自取灭亡么…挺适合深夜看的一部电影,前面都挺好,只是,这,让男主去救命,查询真相,自己上船也说了自己是拯救此次任务的最后一次机会,结果?特么你沉浸在自己的悲剧爱情的回忆里…最后还选择死…我就想知道,黑妹最后到底成功回地球没… 通篇感觉就是男主的悲剧爱情故事上下集。
4/10。尽然无法还原老塔的心灵史诗那般超脱,也缺乏导演的自我风格重新演绎原版核心元素,翻拍有啥意义?索德伯格取消了其他船员的精神异常和地球生活的描绘,一个个设定赶紧过去结束,为的是简单化便于理解,回忆场景使观众更容易消化主角回到家乡都是思想之海所创造的假象这一震撼,削弱了美学欣赏。
我是因为找不到塔可夫斯基的《索拉瑞斯》,才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先就对索德伯格的电影缺乏感觉,本片也同样如此,虽然背后有个好题材,但故事讲的一般;给我的感觉是太单薄了,何苦飞的那么远呢。类似类型的有不少,K星异客,月球,她,珍爱泉源,等等的。更好的就不必说了。所以,期待能看到原版啊。
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因嵌入多副文本而成为开放性的现代寓言诗,索德伯格则以高度方法论的通俗化改编将其准确唯一地定性。被阴翳笼罩的回忆作为电影时间结点的标志,将未来世界的空虚感刻画得极为真实可靠,轻描淡写的人性和情感表达在索拉里斯神秘力量的考验下反而愈发深邃而令人着迷。★★★★
3.5.巴拉巴拉一堆谈话确实需要观者耐心,何况这些谈话还是那么琐碎生活。其实现在探讨所谓“人”与“生命”与“灵魂”这话题有些老旧,不过技术水平确实可以让这类老旧话题在银幕上重新焕发光彩,至少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只是拍类型片的索德伯格一直在类型和深度上徘徊,弄得哪里都不讨好。
索德伯格的这部翻拍太失败的,太东施效颦照葫芦画瓢了。完全可以把它改编成典型的好莱坞作品。原作本身的电影性并不符合大众审美。原作是把电影当作了一次哲学作业,具有实验性质。你翻拍还照这个思路就一点翻拍的必要都没有了。想翻拍就按照好莱坞的节奏和模式,做一部硬核科幻,挺好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