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草原上普通的哈萨克族人萨里姆萨克因在反对一夫多妻制的戏剧中反串女性而被妻子嫌弃有辱家门。他在争吵中无意地说出“Talaq(离婚)”,根据当地的宗教传统,只要丈夫对着妻子连说三遍“Talaq”,就意味着离婚。从来没想过离开妻子的萨里姆萨克到处祈求解决办法,妻子却在“妇女解放”的流行口号影响下萌生离婚心思……
萨里姆萨克的传统小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崩溃隐喻,是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电影的内核缩影,萨拉马特从处女作起就坚持哈萨克语创作,他认为电影在社会教育中有很大意义,没有电影的进步,民族精神就无法恢复。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影片达尼亚尔·萨拉马特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女演员奥玛洛娃·阿米拉
《离婚》下载观后评论:
在平淡的叙事中出现了大量的黑色幽默。构图和运镜都非常完美。既有对苏联时期口号式男女平等的讽刺,也有对20世纪20年代性别保守主义及其社会背景的反思,充分的体现了什么叫人是社会的动物和环境对人的规训。但人物相对单薄,或者说这种单薄也为了凸显那个时代的特色。苏联时期号召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只是面子工程,但却强迫所有人把视“红色”为神圣。电影一开始就突出了女性是下等人的社会背景。男主只想要老婆不离开自己,相夫教子,但自己面对现实却随波逐流。女主想要男主变得更加有男子气概和上进,把自己被家庭束缚和在性的方面得不到满足的困境归因为男主不够男人,没有钱,也没有性魅力,所以她宁愿抛女弃子也要离开男主,去做有钱人的小老婆,哪怕被所有人视为荡妇和得病后被有钱人抛弃,但无论她怎么选,都无法逃避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离婚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926120628937105.jpg)
#2024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 主线故事围绕一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崩裂,在苍白的哈萨克斯坦荒原村落小社会中铺开了对于底层人民生活、信仰、习俗的图卷式展览,信息密度极高,很典型的第三世界猎奇片。妻子的遭遇更是呼应了女性主义的潮流,反映出女性在那样的社会只能辗转在男人与男人之间,无爱可享,无家可依。以海报上这个批判性拉满的场景为代表,副线剧情又对苏联老大哥的治理加以猛烈讽刺,同样加深了女性悲惨境遇的书写。本片出彩的构图设计也是俘获以导演为主的评审团的关键。但是说了这么多客观描述,我主观上还是无法对之表达喜爱。《离婚》对于要素的选取真的有点太投机了,简直就是为电影节而生的苦难艺术片。而主线剧情也是枯燥得宛如样板戏,情感很干瘪。可金爵获奖尚有理由可述,这个戏份寥寥的妻子拿影后是在?真的太水了。
![离婚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92612062827004.jpg)
一个女人觉得自己的丈夫扮演女角色丢人,本土宗教风俗和布尔什维克新理念的碰撞,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什么?
“妈妈,你看我的珠子在笑”
“真主,把我的寿命分四十年给爸爸”
“真主,把我两年寿命分给灰牛”
“真主,把我二十年寿命分给妈妈”
这地方明明看起来很寒冷啊,空旷的山野里,就这么把人衣服全扒光了,浇冷水。
卡利贝和他的大老婆、小老婆离婚了,但暂时没有去处,依旧留在家里,然后又找了个老婆。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制,政策都是会被有钱人利用的。
带来新理念的苏联倡导“给予穷人工作报酬,给予女性自由和平等”,但离婚的女人没有好下场,另一些女人也受到了伤害,苏联再一次当了反派。代表同志特别脸谱化,片尾雪地里的红旗和宣传标语。
2024.6.25:有一种残忍的荒谬感
![离婚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926120628989070.jpg)
电影挖掘了一世纪前哈萨克斯坦偏远村落的尘封往事。一名男子在一出乡村戏剧中扮演女性角色意外引发了家庭地震,导致在愤怒与误解中被三次“离婚”之辞驱逐。恰逢十月革命倡导的女性解放思潮涌动,女主毅然决然踏上了追求自由与新生的征途,然而现实的严苛远超预期,梦想中的光明未来并未如期而至,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整个社群,皆被不幸的阴影笼罩。电影不仅是一曲对传统性别权威的反抗悲歌,亦是对官僚体制弊病的辛辣讽刺,锋芒直指那些隐藏在意识形态光环下的不公与伪善。以一个家庭的破碎为缩影,映射出在历史变迁与社会动荡中,底层群体与追求觉醒的女性在理想与现实鸿沟中的挣扎。所有陷入意识迷雾的灵魂,无论性别,皆难以逃脱宿命的枷锁,留下一曲时代悲剧沉重回响。
![离婚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926120631223518.jpg)
上影第三部,上海影城,6楼的音像店挺好。第一次看哈萨克斯坦电影,整体视觉效果很喜欢,尤其是男主第一次和女主争吵后,在山上一人学狼嚎,远方一只狼会回应他,背后大雾越来越多,弥漫其中。对“离婚”这个主题的一些不理解在映后主创见面会得到一些答案。上个世纪20年代背景下的哈萨克斯坦,女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放,列宁政府下的女性权利刚刚开始。男主说出的“离婚”二字,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更有当时的背景与宗教意义在其中,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但影片里一直到最后,所谓的女性权利都很虚无缥缈,女主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命不知是否能换来新生,不知乌帕的祈祷是否再次见效。 见面会的翻译是从哈萨克斯坦语翻译到俄语再翻译到中文
![离婚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926120628920421.jpg)
#26siff 上海影城导演见面会场 作为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片子,其叙事是够格的。导演的视听很扎实,开头一幕长镜头就迸发出了黑色幽默的基调并直至片尾,远全景和画幅的切换都在塑造哈萨克斯坦的community。一句talaq展开父权、三从四德的规训和个人崇拜的主题,自然又浓重,矛盾就在于一个第三世界的男导演拍性别叙事的落脚点却在男生视角身上而尽显出一种拳击空气的幽默感,也许留白的讽刺是最好的。impressing point:1.女主在做爱时还空闲用脚推着婴儿篮哄睡2.女主认为丈夫反串妻子的角色很低贱,有种反父权只是为了巩固更正统的父权的幽默3.小女儿每次都用折寿来祈祷家人康复,次次应验
![离婚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926120628995855.jpg)
列宁的名字出现以前还以为故事发生在当下,苏联代表宣布完“打女人犯罪,女性独立”之后镜头切到大女儿天真又带有一丝不屑的笑容,左翼进步思想和传统宗教之间正在微妙过渡。后期将全片的色彩都处理成没有生机的灰色,只有代表苏联的红旗和刷了红漆的树异常刺眼。女性自由的话语下妻子开始有了分手的决心,借古老的传统摆脱男子气概不足的丈夫,大喊三声离婚即使发生在私人领域也受到敬畏,宗教的力量依然强大。在苏联强大的意识形态控制之下偷走红布做成内裤的女性被押走,是对“女性自由”最大的讽刺。固定镜头为主的风格跟去年的《奔逝》很像,最后白茫茫大地的平面化构图想起《枯草》的开头。
存在于口号中的妇女解放,被驯化毫无主体性的农村妇女,以为逃离了不爱的丈夫是获得自由的开始,没想到只是从一个牢笼逃向了另一个牢笼,甚至这个牢笼从入口就布满了欺骗。很惊喜撞上了映后见面会,主创解答了很多没太理解的点。原本有点不爽聚焦女性的电影为啥基本都是丈夫在说,妻子多为沉默。感谢导演的解答,迷茫困境之中,沉默可能才是女性能选择的最好的回应。好像是第一次在影院看中亚电影,和之前读的《中亚行纪》哈萨克的部分对上了。然而从字幕到映后见面会,一直都是哈萨克语-俄语-英语-中文的四手转换,希望主创想表达的完整内容能真的被我们好好接收到吧!
真的很枯燥,很多意义不明的镜头根本不需要那么久。主线还可以,很悲伤。女主接触到了苏维埃思想、知道了妇女还可以主动要求平等,她付诸实践跟冲动下口不择言的丈夫离了婚改嫁他人,但社会并没有提供女人独立生活的环境,没有工业谈何解放?最后重病被人抛弃、被丈夫带回家,结局应该是死了。觉醒的女主是死,其他没有觉醒的女人们只知道偷做红旗的红布做衬裤然后被鞭打。既然没有给她们架梯子,又何必让她们看到井外的自由灿烂,爬一半摔下来只会粉身碎骨。关于宗教和新思想的矛盾部分倒是挺有意思的。
#上影节2024主竞赛 娜拉走后怎样;女主的沉默刻画成功,角度新颖,但侧重点有点奇怪,或许是导演本人刻意为之,对现代性批判不遗余力但是对传统的态度模棱两可甚至有时候感觉在怪罪女主;叙事略散;音效糟糕但这个不能苛责;摄影很好 突出红色显得有些刻意讨巧;字幕被翻译了n次有点不好评价(其实“离婚”这个翻译就已经错了);糟糕的观影体验:旁边一直有男的给女友大声不知道讲解什么以及小女孩一祷告观众就开始笑…
如果是对哈萨克斯坦的文化和宗教有一定好奇,可以考虑看看,黑白色调看起来是有点累人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20年前拍的,不过其中有很多镜头真的非常体现功力,让人印象深刻。从女性角度来看,真没看出影片想表达的女性自由主题,更多的,反而是宗教对于民族的影响,虽然这样的影响无法定义好坏,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生活在如此的环境之下。观看不同国家的电影,总是会莫名感觉到一种低沉的压迫,那是自己无能为力的悲伤。
#10437. #26th SIFF# 金爵奖 最佳女演员。本片最大亮点就是画意摄影,一些长镜头调度也是颇为用心。相比之下声音就做得有些粗糙。1920年代的哈萨克斯坦确实也是稀缺题材,不过以女权议题进入来清算苏联(除了比较陈词滥调的漫画式蠢且坏的官僚,主要是落到苏联对民族传统和日常生活的破坏上),也是实打实的后冷战民族主义叙述了。看这部的时候居然想起了谢晋大师的“新婚姻法”宣传片《一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