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荣获第5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神经质的纽约喜剧家阿尔维·辛格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后,遇到了一心想成为歌星的姑娘安妮·霍尔,他们之间渐渐产生了恋情,但安妮的父母却不喜欢阿尔维。在阿尔维的鼓励下,安妮开始学习声乐,并且进步很快,但他们的关系却经历了一个波折,后来又重归于好。安妮的歌越唱越好,引起了唱片商托尼的注意,在托尼的邀请下,安妮来到了好莱坞灌制唱片。阿尔维意识到了安妮的离去,他来到洛杉矶,向安妮求婚,但却被安妮拒绝了。在生活和事业上渐渐成熟的安妮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安妮霍尔》下载观后评论: 我想到自己以前也想到过类似的故事,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改变,只是我的结局是一个人完全而彻底地被抛弃。姐姐也有类似的故事,她的结局是女孩杀死了盗走她人生的男孩。好像有点夸张了,其实这个AnnieHall都没什么关系。我喜欢伍迪艾伦,他的电影总是带给我很多快乐,奇奇怪怪的,神经质的可爱。如果说我从哪个导演那里获得的对于感情的理解最多,大概会是他。最后一段经典的对爱情的解读,我以前不会理解,现在好像蛮理解了,因为身边真的会有好友无理智地“lurve”sb。我尝试理解,尝试体验,尝试随意,尝试不去思考,尝试有时候丢掉脑子的生活。我觉得以前我和艾维挺像的,总是逃避和唾弃每一个类型。也像Annie,feelguilty但是谁又可以控制yourownmind?我好像又很怯懦,不愿意“facereality“。嗯anyway,我真的好喜欢WA的电影
这片让人胡思乱想太多,光是七头八绪地记下闪念就已经凌晨两点了。只好将短评有字数限制当作偷懒的借口,其实根本也没想明白。片中有很多自指和悖论,伍迪艾伦的话唠让我想到另一个艾伦和王小波。他并没有对自己饰演的角色投射进去个人认同,虽然他用男主视角讲故事,却用了女主名字作片名。用一个不严谨的句子概括主题就是:我们是拥有爱情还是享有爱情?面对爱情的问题我总自嘲说神经病就怕凑对儿,但这个说法是种回避。我用凑对儿回避了相爱的方式:我们是盲目地相爱还是计较着相爱。深知自己早已无法盲目,却又不想如同伍迪艾伦这般计较,凑对儿是我过于理想的爱情出口。一定会重看几次的,一定会写长评的。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部电影,套用影片里的台词吧:The only word for this, is transplendent.
很遗憾老头的这部经典之作我居然完全欣赏不来。真的不喜欢这种消极厌世悲观神神叨叨对谁都充满hostility的人.. 老头的电影里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居然都能吸引女性.. 其实放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女孩选择一个这样阴沉沉自以为是的碎嘴老头吗?真的很遗憾,目前两部没打五星的都是他出演的... 女主的颜值很高,身材超棒,性格也蛮讨喜,就是她唱的歌..实在不敢恭维。 那句话说得太好了:you are incapable of enjoying life。现实生活中我也不喜欢跟这种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者做朋友,更不用说伴侣了。这部戏,戏剧性上相比其他作品淡了很多,多了很多晦涩难懂的梗,真的很难很难get,几乎完全体会不到对白的乐趣。冲着女主我打三星不然还可能更低,我觉得以后还是谨慎选择老头本人出演的电影.
辛格,脱口秀演员,不喜欢自己,拧巴,总觉得拿一手烂牌,敏感Jew,喜欢自我代入到有关Jew的负面词汇里,文人,绉,Diss电影院爱装逼的人,Diss自己的粉丝,不爽电影从中间看,技能是用段子和写作来消解一切;他瞧不起自己,和像自己的知识分子,嬉皮士,文青,他羡慕靠本能无脑行事的人,可他永远做不到;为什么把本能降格为心理学范畴呢?这样一个矫情阿q喜欢安妮霍尔,她真诚,喜欢Sylvia Plath小诗,可塑,乐观,丢丢庸俗,听到笑话猪笑。后来,她读了成教,和他像了起来,凭机灵劲儿,和新的圈内男友,“庸俗”地喜欢上了文化废墟上的名利场,以至于和她分手后的辛格再也找不回之前的安妮,可有趣的是,男主愈发思念她了,可思念什么呢?无疾而终的爱情原因?爱情是非理性的,疯狂的,甚至荒谬的,可很多人都需要它。
艾尔维可以说是个十足的怪人 在有知识和没文化的人群中都显得不合群 明知道纽约的坏处却固执地住在纽约 虽然对自己的女友有感情和爱 却总是在挑毛病……其实 他与外界的这种矛盾、不和谐 都是来自于他与自己的矛盾故事都以一种近似意识流的方式 围绕着他和他的前女友安妮•霍尔展开 艾尔维这种絮絮叨叨和神经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会不时与银幕外的观众对话 也会打破当前和过去的时空界限 观众似乎在他的记忆和脑海中自由游走艾尔维这样的人大概注定得不到他所满意的爱情 他善于与女性搭讪甚至产生感情 却总是在之后的相处中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这种感情在电影的结尾处 他又一次思考了恋爱的意义 虽然那个鸡蛋可能不真实 但毕竟我们都需要鸡蛋啊?
喜欢安妮,她真是个美好的人。她主动和艾维搭讪的样子非常可爱,紧张、害羞,不知所云,然而全身都发射着“我喜欢你”的讯号。艾维是十足的强迫症,电影迟到两分钟就不愿看了,还拉她去看可怕漫长的纳粹纪录片。艾维让她读书她读了,让她上学她也去了,她认真地顺从神经质的艾维对她提出的要求,还要时不时忍受艾维的疑心病。她想变成艾维希望她成为的样子,又总自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最后的最后,她拒绝艾维时说的话很有品位,还拉着现任去看那部纳粹纪录片。虽然他们分手了,但她的身上还有艾维的影子,她变得更加优雅了。走出一段感情让人悲伤,但是如果对方让你成为了更好的人,那就是一件幸事。
对死亡的执迷、对爱情的矛盾,是知识分子阶层离不开的两个命题。伍迪·艾伦透露了他自己的处世哲学观:他对于人生的看法是悲观的。他认为人生可以划分为两种“可怕”和“可悲”两种,除去绝症病人、盲人、残疾人,剩余的人都是“可悲"的。包括他对死亡的看法,保持对死亡的思考,并不是说不尽情享受生活,而是知道人皆有一死,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我认为性高潮被赋予了过重的负担,好像它是用来填补生活中所有空白似的。”以及结尾的老笑话,他对如今男女关系陷入非理性化、疯狂和荒谬当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尽管现实如此我们还是要经历这一切。爱死伍迪老爷子了!!
1、继十年前看的那部《午夜巴塞罗那》非常喜欢,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伍迪的片子,虽然都是两性话题,但还是能看出新旧的差别,这部安妮霍尔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他的作品风格。2、虽然对这种机关枪式的对白接受无能,并作为一个非知识分子对很多台词理解无能,但是的确有被其中的几个桥段笑到。3、对台上讲脱口秀段子感到亲切,个人经历中,混过两年脱口秀圈子,也有人建议我去写段子,但目前仅有的作品也尚未问世。4、那种“出戏”的对着屏幕抽离式的OS挺诙谐有趣。5、心口不一的那场对话戏非常感同身受,哈哈哈!
(9/10)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死伍迪艾伦了,以及知道他被Metoo时候的痛心之情。《安妮霍尔》真是一部对于知识分子和以知识分子思维生活的人的解构、嘲讽、共情,里面也应该有很多伍迪艾伦的自嘲。这群人总是试图用概念和理论去解释世界,又选择性地用这些概念去掩饰自己的弱点和非理性,渴望脱离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又无可避免地绥靖,于是进入一场场感性的冒险之中,所以演员对着观众说话,主角用创作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虚拟和真实的界限,表演和现实的界限也就模糊了,最终“我们都是需要鸡蛋”的疯子
对话相当密集,充满知识分子式的自嘲和隐喻,有些词源的东西,很难理解笑点背后的意义。不过我喜欢伍迪艾伦借助和旁人的对话来反观自己或嘲讽他人的精巧形式,特别是在滔滔不绝的观影人面前搬出麦克卢汉的那段,太逗了。至于爱情的部分,就和他最后说的那段一样,永远是非理性的、疯狂的、荒谬的吧,说实话,我觉得他和安妮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也许是因为相异所以相吸,因为依恋而难舍难分,因为看清差异而又分道扬镳,因为距离又想念那个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伍迪艾伦真是太过超脱和神经兮兮。
第一次见面表达内心的字幕、伍迪艾伦对着镜头说话、随机采访路人、做爱时安妮霍尔灵魂出窍,真有你的伍迪艾伦!我愿意看这秃顶中年神经质般不断叨叨,不停地剖析自己。好多深刻的台词:Life is divided into the horrible and the miserable...So you should be thankful that you're miserable, because that's very lucky, to be miserable.
剧本和叙事结构都相当花哨,用政治话题文学评论和哲学探讨装饰着下半身思考主宰的男女关系,大概是本片最大的自黑。中意这部片有种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随性但还自觉超有逻辑的自负,正如Alvy对于自己前半生的解构和矛盾性格的嘲讽亦是一种执迷不悟的自恋。当你在离纽约千里的洛杉矶screwupeverythingincludingdriving的时候,你就知道碰碰车早就预言了你的miserablelife,luckilynothorriblelife.
试图将现实与虚幻结合。老爷子也是明白了,这不可能。在影片的最后,依然是一个十字街道,在一家日用品超市前,伍迪艾伦看着电影里的自己,看着微笑的安妮,说:“我想起了一个老笑话,有一天,一个男人去了精神病院,他说,医生帮帮我,我的兄弟以为他是一只母鸡。哦?医生说,那你怎么不把他带过来给我检查?well,他说,可是我需要鸡蛋。”他接着说,对我而言,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非理性,荒诞,怪异,无法理解,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