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眼线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黑暗中,一个身着风衣的神秘男人在通道中穿行。他就是莫里斯(塞吉·赫吉安尼Serge Reggiani饰),一个刚刚出狱却仍依靠偷窃为生的盗贼。为了清算以前的旧债
黑暗中,一个身着风衣的神秘男人在通道中穿行。他就是莫里斯(塞吉·赫吉安尼Serge Reggiani饰),一个刚刚出狱却仍依靠偷窃为生的盗贼。为了清算以前的旧债,他准备跟他的朋友西里安(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饰)再干一桩偷窃案。不料行事时警察却突然而至,莫里斯再次入狱。不明就里的莫里斯认定西里安是警察的眼线,开始寻机报复。而西里安并非警方的线人,真正的卧底另有其人。与此同时,西里安也正开始实施自己的大胆计划。
由世界影坛最负盛名的黑色电影大师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执导的经典犯罪悬疑电影《眼线》,根据1946年出版的小说《犯罪系列》改编而成。
《眼线》下载观后评论: 原来当代各种黑色片犯罪片刑侦片的源头在这儿。梅尔维尔试图改变运动-影像的质地,让它变得不那么迅捷和简练,而充满饶有趣味的立体质感。尽管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尝试,因为它需要的不是影像之力,而是文化自身所饱含的符号性趣味。就像《无间道》的来回推诿和真真假假,一定建立在一种江湖象征的基础上。反例诸如近几部《007》《碟中谍》之流,空荡荡的故弄玄虚,把梅尔维尔式自恋话痨的缺点放大到极致,大玩信息差这一最为无聊的叙述游戏。回到本片,抛却运动-影像而自成一派的落点完全在于贝尔蒙多这个角色,他的风流倜傥、心思缜密以及最重要的超越一般意义的惜友之情,亦会让人联通香港的那些江湖气质,以至于可以完全不在意影像的质地如何流动,而把一切叙述的视差和诡计和乐趣专注于他这一刚性角色即可,角色塑造了影像
在法国文化中心看的,头一次去,都快下班了,检票的法国白发男子给我说了句"给我看看你的飘~你的朋友都在里面",我还愣了一下,什么朋友
厅很小,大概用的DCP播放的,旁边有位女士坐在电脑前。人没有坐满,所以可以很舒服的趴在前面的椅子上看电影,观众们会笑会惊讶,本身还是很虔诚的
本来都不想碰,因为我很势利,我很怕又是个《红圈》hh…
电影是好电影,可以和《独行武士》相媲美。原著有力的支撑了所有的人物。人物本身非常脸谱化,但是我就是喜欢看脸谱化的人物。
中间因为白天上课实在太困,睡过去了。醒过来男二稀里糊涂就"进去"了ww
但是!但是!结尾又!变!成!《红圈》了…yue了,这种黑色电影和莎翁的悲剧一样索然无味,太假了
但是也正因为是早期的探索,才能在抒情上发挥各种想象
反而帮助我理解了《精疲力竭》,不单单是因为伟大的让•保罗•贝尔蒙多。在前者中,贝尔蒙多始终活在当下,你无法判断当他向追逐他的警察开枪到底是一种百无聊赖还是浪漫主义。夸张地戏仿黑帮造型(尤其是大拇指摩挲嘴唇)是希望变成海报上的亨弗莱•鲍嘉;《眼线》中,贝尔蒙多始终活在过去,其他人也一样。反复提及的人名与其背叛提醒我们注意谁是卧底,但又不能完全信任这些漩涡中的男人—毕竟“人要么撒谎,要么死去”。每向前行动的一步,都是千机算尽,以求道义。而贝尔蒙多的造型(绝不散开的风衣)划时代地确立了法国匪帮日后的形象—看看阿兰•德龙,不像美式侠盗般全身而退,哪怕倒下,也拒绝成为蝼蚁!
故事讲的很干练,结尾三人的悲剧很戏谑,一场误会引发,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眼线指向的并不是剧中人物的工作,我更认为是猜忌怀疑下的不信任——莫里斯对吉尔说西里安是最好朋友,可第一个怀疑的却也是西里安;黛莱斯看似是莫里斯最爱的女人,可竟然是背叛他的眼线……人物之间的猜忌与欺骗,不也是一种隐藏在友情亲情中的“眼线”?影片开头说,“眼线”是人物称呼那些戴帽子的人,影片结尾看似是“误会”引发的死亡,也是被人性的猜忌所杀害,西里安中弹后帽子掉落的那一瞬间,“帽子”这个符号所构建的一切意义全部消解,这一瞬间便是真正的黑色幽默。
7.8/10。①一起盗窃行动因有卧底而失败。影片讲述了因盗贼们欲查出卧底而导致的一系列风波/血案。②通过黑色电影式布光、冷厉干净的美术设计(服化置景等)、有力契合了影调的表演模式、冷清无杂音的环境、简单利落的动作打斗营造了一种既酷又冷峻/阴郁的气质。(这些属于典型的梅尔维尔美学,但相比起他最好的作品整体更常规,比如台词偏多、叙事相对更紧凑等)。③有几段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很契合影调。④作为角色导向的电影,导演没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分清并熟悉这么多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导致影片观感挺混乱而茫然,扣1.5分。
需要花费极大精力自行串联人物信息与人物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既可以说是叙事方式上的不合理,也可以说对白的故弄玄虚与黑色电影中的神秘气质达成了统一。值得一提的是,不存在一种既定的道德判断;平静地表达一些关键情节(不依赖剪辑、主观音乐、人物前世的细致呈现)。这两点特征似乎区别于好莱坞的黑色电影明显的道德立场和情绪煽动,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追寻的似乎是悲怆的宿命论基调:关于那些不可避免的背叛、不可改变的失败、不可逃离的孤独状态。在这意义上,梅尔维尔和香港的黑帮电影似乎有着传承关系。
第一次来法国文化中心看电影,选了两部梅尔维尔。这部还是挺典型的梅导风格。开头的长镜头是不是很多电影也致敬过?我联想到的是《危楼愚夫》里也有一组男主在街道上穿行的长镜头。结尾呢,感觉挺像《红圈》的,虽然不太记得剧情了,但是都没什么好下场的结尾应该是一脉相承了。或者说他们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贝尔蒙多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小鲜肉的时刻吧?比《精疲力尽》、《狂热皮耶罗》还年轻啊。正如阿兰.德龙在《独行杀手》中的颜值巅峰。摄影和音乐很牛!
道理很简单,常在河边走,一定得湿鞋,帽子有戴上的时候就有被摘掉的时候。镜头语言精准没啥说的,雨天,割裂的镜面,13号的帽子……贝尔蒙多后面又挨了一枪,这回不是腰眼儿,是后心,死得有点快,但还是打电话给了亡命鸳鸯一个交代,but从女人的角度看,这混蛋又说话不算话了,他就是不想娶我。我跟昆汀的相同观感:前面太冗长缓慢繁复了,不知道要干啥。不同点:昆汀,最后20分钟解扣解得太精彩了,全解释清楚了!我,累觉不爱。
结尾一句“我今晚来不了了”,正冠而死,可太帅了。梅尔维尔电影中的人物都有种无法逃避的宿命感。这也是黑色电影和其他犯罪电影最不同的地方,黑白光影中的冷峻肃杀,寡言的罪犯,无法逃避的命运,梅尔维尔是我继布列松之后看过最能利用黑白影像营造气氛和节奏的导演,但梅尔维尔显然更极端更冷峻,怪不得在别人拿他和布列对比时说“人们都说我拍的是布列松式的电影,我要说是布列松拍的梅尔维尔式的电影。”这种风格怎能不爱呢。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也许我们都像是惊弓之鸟一般,有一点风吹草动便容易触发自身的逆鳞。尽管并不畏惧生活的惩罚,却终究是无比忌惮再回到那样的世界中去。可是,黑色记忆的消除总是需要时间的,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只是觉得不能总是让自己困在那样的逆境里。我很想相信你,却又很怕相信任何一个人,也许这个眼线是长在我们自己的内心里的,很难拔除却无比折磨人,人生真是难啊。
之前一直在思考狗好像没有坏得很彻底的反派角色,差点就被Le doulos给骗了。但一定要挑出一个能堪比反派的绝佳演出代餐,这部的表现就非常值得一品。狗不坏我不爱,要是能一路黑到底我甚至能更爱(。很可惜,狗还是仁义胜过天跟Classe tous risques里类似能为朋友付出一切的理想化好队友,真想看他演纯粹的恶人啊。跟Piccoli的对戏很有趣,捡了。
第二部梅尔维尔,被迫调动起思维来看电影,很复杂的故事,Piccoli的线有些仓促不明,梅尔维尔非常标志性的“所有人都是坏结局”,黑色电影的虚无本质。字幕有很大的问题,不同版本的字幕仅仅是根据cc版/2017年的canal 版本调轴,所有版本都无一例外有大量错译,最突出是结尾Maurice咽气前的“屏风…”被错译成“太好了…”,令人迷惑且影响观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