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先跳舞 詹姆斯·马什
《爱的万物论》导演詹姆士马许新作《作家不跳舞:等待贝克特》再以图像立传,将镜头转向《等待果陀》爱尔兰文学巨匠山缪贝克特的传奇人生,当掌声乍响,却褪尽荣光,诺贝尔
《爱的万物论》导演詹姆士马许新作《作家不跳舞:等待贝克特》再以图像立传,将镜头转向《等待果陀》爱尔兰文学巨匠山缪贝克特的传奇人生,当掌声乍响,却褪尽荣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贝克特的登台彷如一出荒诞戏码,展开一场作家与作家的自我对话。爱尔兰资深男演员盖布瑞拜恩一人分饰两角,极致演绎贝克特的自我诘问,更联手《正常人》抢眼新星菲恩奥沙,分章节共塑贝克特的多阶段人生。从年轻气盛的孤傲理想,到洗尽铅华的内敛深沉,平稳运镜典雅别致,心绪辗转引人深思。
《先跳舞》下载观后评论:
以诺贝尔文学奖者塞繆尔·贝克特的一生为线索展开。在获奖当夜,剧作家贝克特试图逃离原本典礼现场,与另一个自己对话,他们从过去谈论到现在,儿时的母亲、跳舞的女子、二战的挚友、伴随一生的妻子等。贝克特试图找寻人生的污点、戏谑与荒诞,跳上舞台的脱离现实主义。
以影响他生活、创作、情感的诸多人物,粗线条的解释、介绍,串起剧作家的一生。与母亲对于文字的看法和想法的不同、成年后受到爱尔兰最有引响力之一的作家乔伊斯影响与探讨,甚至结识了不同个性独特的女性,在诺贝尔获奖之时,电影以贝克特走入自我洞穴中,一对一的个人谈判,来串起这位小说剧作家的一生。
三段式结构很有特色。童年时期跟控制欲强烈的母亲的对抗,作为开篇。中间一段则是以与几个女人的交往作为线索,主要介绍作家生命里最重要的时刻。最后一段则是回到后现代
![先跳舞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23120045431797.jpg)
了解一个作者,看他的作品就好了啊,但电影拍得挺好看,就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最后还是落实到衰老死亡。他说,先跳舞,再思考。然而他自己的一生,却是快速地掠过欢愉,直抵痛苦的。他本人何其死板严肃,作家生活无外乎坐着写,枯燥乏味,电影聚焦于八卦,也可以说是他人生里出现过的重要的一些人先后串成线,他对这些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态度和回忆。贝克特被动但好运,总能吸引来对他有帮助的女人。被认为是疯子的乔伊斯的女儿露西娅,她问,所以你是作家,因为你在巴黎,却不会跳舞。她后来在精神病院呆了三十二年?他妻子提醒他要远离众人赞美,别迷失自己,记得要fight,这也是贝克特爸爸说过的话。包括他跳脱的情人,因为他从英国搬来巴黎,在他死前回去了,他感激。风筝落地那一下很美,抑扬顿挫的挫。电影幽默尖刻,适合在隔绝的雨天观看
![先跳舞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23120045425100.jpg)
电影3.5分,两个自我对话做主线,串起生命中一系列重要人物,叙事结构工整,影像语汇精准克制,表演到位。帮助我进一步理解《等待戈多》(包括如何理解西方理论)再加0.5。大学时看戈多(甚至还排练过片段),被当时“华语评论”导引向现代性、孤独等普世话语,彼时的我无法理解,现在的人也很多说难懂。了解作家的生命故事,能帮助我知道再晦涩的表达,也都和作者某些具体生命经验相关——等待伏击可能经过的德国兵,等待再也回不来的死在集中营的犹太好友。所有理论都有具体语境,而我们总想普世化套用——还是回到产生故事的语境理解,再转化进我们故事的语境,会更有意义。看大银幕我还会特别关注舞美细节,非常有时代感的城市建筑空间家具摆设服饰,以及口音。然后想到了,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设计发展史,有一段长时间模糊状态。
![先跳舞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23120045406605.jpg)
2024上影节@梅陇镇伊势丹博纳 盲选,还不错。塞缪尔贝克特的传记类电影,回忆大部分是黑白片段,不同于从作品写作来讲述,更多是从人物关系来展开。不管是孩童时强势的母亲,年轻时遇到的朋友、导师、爱人,年老时遇到的知己。通过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回忆和几个重要的人的发生的故事,回顾自己的一生。不过好像没有太描绘贝克特本人的魅力,反而是电影里的Suzanne真的清醒又迷人。会在所有人让你停笔的时候鼓励你让你继续写作,兑现自己的天赋,会在所有人赞美你的时候,让你认清自己不要迷失。真的是人生最好的伴侣了,可惜男人总想要崇拜自己的迷妹。Dance first, think later.放下思虑,先跳舞吧!
![先跳舞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23120045435063.jpg)
直觉观感挺好的,感叹我也(可以)是Suzanne啊(?)我的Samuel你在哪(??)世界已经不再提供这样的机会去信任一个男人了。作为花边新闻和八卦爱好者,维基上看了下感觉也基本都属实,现实里1989年Suzanne7月份去世,贝克特12月去世。等待戈多是中学课本里就有的作品但确实没有看过,这部看完准备读一下。不过看到烂番茄和variety/卫报的评论都不高(平均6/10)说花边太多完全没有把贝克特的作品以及他的经历如何塑造他的作品表现出来(当然文学/作家这样的主题本来就很难拍)@国泰 是的看完这个想看张爱玲的传记片
![先跳舞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23120045528089.jpg)
本届上海电影节观看的第三部电影。作为一部关于爱尔兰殿堂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传记电影,全片自始至终几乎没有直接提及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然而从叙事设计、主题立意和意象营造等各个方面,却无时无刻不在跟《等待戈多》做互文式对话。这样的对话的构建基础,是之于存在意义的反思,是之于命运波折的无解,是之于爱恋与控制的终生博弈,是之于本色生活与成名光环之间的取舍与踌躇。无论是剧情叙事的精巧设计、出色的蒙太奇和光影声语言的综合运用,还是基于深刻理解贝克特生平与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核的意象表达,都让人印象深刻。
![先跳舞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23120045442603.jpg)
26th siff这场真的很难忘。在排队敲章,前面一个从外省赶来的影迷送我一张兰心大戏院的明信片,说能看同场是缘分;我进影厅发现自己的座位被误坐了,然后影迷A就连声抱歉坐去了前一排。过了一会儿,影迷B进场,跟影迷A说你坐错位置啦,影迷A又连声道歉坐去了前一排。过了一分钟,两人同时从座位上弹起,惊呼,“我们俩坐反了!”;影片最后几分钟,旁边的影迷突然跟通行的朋友说,“原来这是另一个他!”。影片选材非常出色,抓人眼球的同时极具代表性;叙事方式也颇为讨巧,是完全不枯燥的人物传记类影片。
/26th SIFF
朋友盲选的片,意外不错,可以全神贯注跟着节奏看完贝克特的故事。选用的角度不是完全的时间叙述,选取了和他深刻连接的几个人,母亲朋友爱人情人,对爱人Susan的印象最深,在里面可以看到彼此深刻的羁绊和清醒的边界,那句不会有比此刻更幸福的时刻了,好像为这段关系按了个暂停键。
很喜欢“先跳舞,后思考”这句话,Dance first, think later. 先体验吧,反正到最后陪你回顾一生的就是你自己。
“先跳舞,再思考”。不是对Samuel Beckett生平或是创作历程一板一眼的还原,而更想把聚焦都着重放在“思想”这里;于是会有些很奇怪的安排,比如将他放在并没有出席的诺奖仪式上,比如两个自我有些抽象的对话,还有两个不同时空情景的刻意跳跃。导演之前已经有过《万物理论》,大概也明白他的选择的用意了。虽然想法很出彩,Gabriel Byrne也有不错的表演;但执行上仍然很空洞,并且让人难以捉摸。
最近一波弗洛伊德布莱希特贝克特给人看睡着了。黑白色,几个女性角色串起来一生的故事。诺贝尔颁奖典礼,罐子里的人。寡妇,这个时代再看,我能想到的就是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寄托在别人身上,喜欢那个跳舞的疯子。风筝,等到落地就无能为力了,我很羡慕你还在天上时就能选择离开(大意),喜欢这句。之后也清醒了,还不错,了解了一下贝克特,虽然还还还还没有读过等待戈多!16/6/2024 上影节 国泰电影院
#2024SIFF 3.5星就不四舍五入了。有点流水账,有点致敬元素。和我领了老年卡的小阿姨一起看的,感觉爱尔兰人不爱尔兰了,冷静且书面,到老了还要出花头【扶额;法国人不法国了,跟个Accountant一样;还好没娶老师的女儿,不然落入俗套的困境。中途还和小阿姨换了个位子,因为前面看电影的爷叔一直在挠头freaking annoying. 忍住了没出警,sigh……ε=(´ο`*)
26th SIFF第三部。3.5,没太看过塞缪尔的作品,片子也没咋提到,除了《等待戈多》。结构很巧很顺,演员选得也好,特别是苏珊,年轻演员演出了睿智、从容、美丽、大方,老年演员把握住被时光侵蚀后的愠怒、坚毅、失望、犀利,两相结合从侧面映出塞缪尔命中注定的一生。母亲、乔伊斯、苏珊、阿尔弗、芭芭拉,所有人的痕迹组成了这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最终人生如戏,风筝落地。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