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摇篮曲 查尔斯-奥利弗·米奇奥德
After a dangerous sea crossing and a stay in a camp in Malaysia, the young Vietn
After a dangerous sea crossing and a stay in a camp in Malaysia, the young Vietnamese Tinh and her family are accepted as refugees in Canada and arrive in Granby where they begin their new life.
《摇篮曲》下载观后评论: 在根据自传体小说《飘》改编的电影《摇篮曲》中,获得加拿大政治庇护的越南「船民」实质上是获得美国扶植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南越」军民。既然这部分人为了无限自由选择了豪赌,那就愿赌服输吧:美国败北撤离越南,被美国领养援助的「丧家犬」也要「夹着尾巴/藏富装穷」跟随美国爸爸「润」回家——美国拒收,就派盟友来拯救。于是,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东方小女孩「飘」在魁北克「新家」也目睹了一系列隐含身份政治元素和「PTSD」心理创伤细节,且令她迷惑不解的陌生景象:落单新娘,学舌鹦鹉和天女散花等等。与此同时,眼前和耳畔也有熟悉的温柔的和无害的《家乡的消息》飘过来。当被「家庭主妇」问到「在越南你们家有佣人吗」这个问题时,不知跑去别人家「端盘洗碗」为别人母亲做「嫁衣裁缝」工作的那对越南(同命同名)母女是醒着还是梦着。
是的,姐弟三人分别成为了作家、牙医和精算师,严格按照亚裔“望子成龙”的难民子女的成长标准活了下来,这叫庆幸。人们看到了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生活方式,看到他们体验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并定期举办家庭聚会,好像一切创伤都不曾遭受过那样,苦难变成了记忆中一道模糊的阴影,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何处依旧隐隐作痛。或许有人会因价值观念的不适而主动选择另一种生活,更多的人却被迫远离故土、遥望那个狼狈的过去,而自己的一生是毁了,只好把重建生活的念想留给他们的难民二代。越战在历史中只变成了“越战”两个字,没有人再在意不同政权和体制对抗所导致的战争中大量士兵和平民的伤亡,被击毙的不同政见者或是死于炮弹轰炸的挑担子的老妇只会在和平的生活中突然显现他们的样子,诉说丧命的无尽悲凉。是的,全人类应该重播和平主义的种子。
作为电影,在叙事和节奏上还有很多要提升的,但不耽误我对它的偏爱。同样作为移民,电影里好似记忆点的闪回,就好像我思乡的时候一样。片子里很多动人细节,小女孩旁观着一样看着大家布置餐桌,曾几何时,我也这样看着这一切,感觉与我的过去那么不同。还有老师问小女孩:“是什么让你想起你是越南人?” 女孩想起的是那句“想吃热乎的面包吗?”的叫卖声。我就想起每次有冰淇凌车开过来,车上的音乐都让我想起小时候楼道里卖雪人冰淇凌的叫卖声,想起那场北京首图的老北京叫卖分享会。我开始落泪。展现boat person的时候,苦得不行,我二落泪。等到妈妈说,看到孩子们的未来都会很好,小女孩问“妈妈,你想为自己要点什么呢?”我三落泪。真的好多感人的地方,从懵懂,抗拒,接受,拥抱的过程…表现的得很细腻。
#TIFF2023#4.5.改编自Kim Thúy获奖小说的魁北克diaspora, Charles-Olivier Michaud的filmmaking让Tinh成为了一个鲜活的形象,而出色的配乐更是让两个时空的交错和不断递进的情绪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关于战争创伤与过往人生的片段,建立起的围墙最终都被母亲的眼泪击垮,蒙特利尔的雪落在西贡上空的书信燃起火焰上。CHLOÉ DJANDJI的表演时而游离,时而又灵气逼人,某种层面上又让电影有了新的层次。
#TIFF23 9/10 我的tiff23观影top1!在战争创伤的深海里游上岸的boat people,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重建了家园。从小小女孩的视角看这一切,手中的雪花散落成了枫叶,路边的老爷爷总是望向天空,那些晦涩的你好,不适口的食物,没来得及理解的分别,在她的眼睛里平静地流淌着。细腻到令人发指,无数次穿过女孩的眼睛和自己共情。映后发现导演居然是tv出身,很难得的没有工业气息,对群像的刻画也很亲近,casting也浑然天成,好极了好极了。
尽管视角和移民观念带来的微妙不适感让人想到糟糕的《过往人生》,但依旧不失为一个好故事,可惜碰上了一个烂导演,回天乏术。演员总是在过长的镜头中辛苦地赶着调度,运镜胡乱摇移抓不住信息,人物左穿右行瞎忙像热锅上的蚂蚁,镜头设计臃肿空洞到了破坏日常生活逻辑、破坏往事回忆真实性的程度,过犹不及。结尾的环摇长镜给人看笑了,演员明显因为过度迁就画框导致表演受限,只能慢悠悠笑盈盈地假装匆忙,意思意思佯作检查作业、找东西、梳头,心疼。
#TIFF全球首映 观众场掌声雷动,不绝于耳,足以表明观众对作品的赞赏和喜爱。故事衔接了越战下颇有地位教养的一家被迫逃离越南的艰辛,已经在魁北克定居后开启新生活的困难,没有夸张的外国人歧视,有很加拿大的元素包括枫糖浆,snowshoe,白雪皑皑,阴郁的天气。以及如何重新面对展开新的生活。这是我年度最佳之一了,作为一个也是在communist社会生活过的,背井离乡来到加拿大落足,且有魁北克情怀的人。
«Chao Mung au Quebec» Merci de m’avoir permis de avoir juste à temps pour la fête du printemps.. ❣️??❣️確實,魁北克,加拿大不僅於此,但它講述部分人的故事,是拍給部分人的電影。Tihn問母親「你做什麼是為自己」之後,那節舞蹈課太美樂。
是标准的“好难民”的故事,素质文化水平高的善良家庭遭到**政府迫害,流亡海外努力融入当地生活。虽然原书有一定的倾向,确实kim thuy一家人就是很努力很勤奋啊这是事实。电影设定放在kim thuy童年初来加拿大的时候了,也就没有书里面的成年之后重返越南。所以从一个不成熟的遭遇创伤的小女孩视角讲这么大一个历史事件,力度着实不够呢。
3.5分多半颗星给枫糖浆taffy和plaid格子衫。没有感动煽情挺好,导演镜头下newcomer对于在新土地上开始新生活的局促和不安倒是表达的淋漓尽致,对于有相似经历的人来说应该挺有共鸣的。人在动荡的政局面前就是那么渺小,想起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同个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了努力活着都不容易。Ru是啥意思啊
虽然剧情实在没啥看头,架不住镜头语言太美,太震撼,太诗意。弱化掉哭天抢地的苦难我很喜欢,但是在魁北克这部分实在有点浮于表面。我会给四颗星,因为加拿大电影需要这样的存在和形式,也,不失为一次探索吧。毕竟除了肉酱薯条枫糖浆英法文化,这片土地还存在很多的“他乡客”。Cineplex.IV.
算是比较切实关心越南难民和亚裔移民问题的片子了,比起前几年那些言过其实或者表里不一的亚裔商业片好一些,忘了之前在哪儿本书里读到关于越南流民在海上的死亡率超过70%还是80%来着,这片儿的角度其实还是讲关于过去和当下被强行割裂后如何重新适应新生活的故事,和普通的移民片角度还是不同的。
画面很美,场面很大,但全片给我的感觉就像受邀去赞助人父母家吃的那顿饭,一边在讲述苦难供人围观,另一边在发出感慨自我感动;女孩身处陌生环境的忐忑和对昔日玩伴的牵挂最令人动容,但逃难过程和故居劫难的时不时闪回实在有些生硬干瘪,不至于过度煽情,却也掀不起任何情绪的波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