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国内战 肯·伯恩斯
汉语简介
19世纪
汉语简介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急需劳动力,南方奴隶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1861年2月组成邦联政府,戴维斯当选总统。同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
南军准备充分,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海军基地诺福克,5月6日占领铁路枢纽马纳萨斯,进逼华盛顿,北军仓促应战,24日进入福吉尼亚。7月21日,北军被击溃,逃回华盛顿,林肯紧急动员50万志愿军。1862年,北军发动进攻,西线由格兰特指挥,进展顺利,2月攻克亨利堡和多纳尔森堡,4月在夏洛战役中击败南军,5月攻克科林斯和孟菲斯,解放了肯塔基和田那西。东线北军则进展迟缓,7月被罗伯特.李指挥的南军击溃,李乘胜北进,8月在布尔河再次击败北军,兵临华盛顿,9月两军进行安提塔姆会战,李被击退。12月北军在弗雷德里斯克堡战役中再次被李击败。
1863 年元旦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后又颁布「宅地法」,允许所有美国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同年5月,北军再次进攻里士满,在切斯罗维尔被李击退。6月李再次北进,7月1日两军在葛底斯堡展开决战,3日南军被击败。在李北进的同时,格兰特在西线包围了南军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维克斯堡,5月22日北军发动总攻,进行了长达47天的炮击,7月4日南军投降。7月8日北军占领哈得逊港,南军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9月北军攻克查塔努加,11月击退南军的反击。
1864年北方发动全面进攻,5~6月格兰特率军同李进行一系列会战,李虽然每次都能取胜,但北军的援军不断到达,李军团陷于绝望。6月15日,北军进攻彼得斯堡,双方相持不下,拖住了南军主力达9个月。7月厄尔利率南军一部再次奔袭华盛顿,被北军谢里登部击退,谢里登在进军途中实施焦土战略,厄尔利军瓦解。5月谢尔曼在西线发起进攻,9月2日攻占亚特兰大,并破坏了该城。之后谢尔曼以宽正面向佐治亚海岸进军,沿途实施焦土战略破坏了一切南方可资利用的资源,12月21日谢尔曼攻占萨凡纳,将南方邦联东部分割成南北两半。1865年1月,谢尔曼北上,2月相继攻克哥伦比亚和查尔斯顿,3月和格兰特会师,4月3日攻占彼得斯堡,9日李率残部投降。4月14日,南方派人刺杀了林肯。26日南方投降,内战结束。
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这次战争中工业革命带来了军事上的巨大进步,双方使用了金属弹壳和后装填步枪作战,使用铁路和蒸汽船实现快速的兵力机动和集结,使用蒸汽铁甲战舰进行海战,机械连发枪第一次投入实战,特别是北方发展了制造标准化零件组装武器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美国内战》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拍的太太太好了,是势必会看第二次、第三次的纪录片。叙述方式是按时间线、用信件和日记串起整体的讲述,你听到他们对自己所战斗的事业的信仰,也看到从总统到将军到下士对家人的眷恋和爱意,让每个人都显得那么真实和立体,让每一场战争里消亡的数字都显得更加痛切。《飘》里的那些熟悉的名字——舍曼将军、戴维斯总统、李将军,被他们的信件和战斗塑造的更加丰满,舍曼自进入亚特兰大起,沿着佐治亚一路到北卡罗莱纳的一路血洗和劫掠,也因为书中塔拉的遭遇而更显残忍。Ashoken farewell的琴声贯穿九集,the years and the men were gone.
一边以上帝的名义,另一边也是以上帝的名义;一边以开国理念“平等”,另一边以开国理念“自由”,而双方的领导者都反对分裂。不管过程如何,几十万人失去生命,但是失败者和胜利者一样获得荣耀,胜利者给予失败者最大的尊敬,没有清算,没有报复。马克思说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的,进步的,革命的战争。
历史的横向比较,在东方爆发了一场更大的内战,甚至是世界上最大一场战争,死亡近两千万,整个过程充满权欲,没有谅解只有报复,充满仇恨的战争生灵涂炭 。
今天我们必须拥有一套核心价值观,不要以为只是口号,让和平和理想扎根东方大地。
共5碟9集蓝光,有的碟子以为看完了,可能本碟后面还有一集,应该是少看1到2集。以后有时间再补课吧。除了上世纪初少量影像外,绝大多数资料来源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照片、报纸等档案资料,编辑整理得挺好。本片摒弃了胜王败寇思维,把参与内战的南北双方摆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去评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解,这也是美国统一以后再未发生重大的民族或区域分裂的重要基础,也是此后美国政治体制相对稳定的重要基础。可能是受影音及实物资料的制约,该片没能像一战纪录片修复后的影像栩栩如生,也不能像考古文物厚重承载,总感觉有点不太过瘾。虽打了五星,但过不了9分,8.9分吧。
如今的主流思想,已经容不得将林肯带领北部联邦入侵南部邦联的战争解读成一种违宪战争了。林肯的伟大在于他阻止了美国的分裂,让美国拥有继续强大下去的可能性,历史也证明了美国南北战争的重要性。然而当时南部邦联从加入之初,就拥有随时退出美利坚联邦的自由,北部联邦对南部邦联是侵略,还是正义之战,到现在已经没有太多讨论的空间。我一直不支持把政治家捧上正义神坛的做法,伟大的政治家,必然是伟大的阴谋家和操控者,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是他们怎么做的,看看南北战争之后,在北部联邦占领军统治下美国南方黑人的遭遇,就知道在政治家心中,“人权”是不是至上了。
评价:优点是感情充沛,战争过程叙述(过于)翔实。缺点是战争的前因后果叙述不充分(而这更有趣且似乎更重要)。
感想:美国世界警察的情结,也许就在这场功利与道义并存的圣战式内战中诞生的。战争真是个体和共同体之间最激烈的交汇点,个人利益和集体的价值观盘根错节的冲突,仅随着战争的结束而自然休止,从未在理论上真正自洽消解过。
事实:1、林肯一度觉得自己无法连任。2、很多北军和北方人都不赞成以废除奴隶制为目的的战争。3、战后才产生一个事实上所有人观念的美利坚合众国(而不是独立的各个州)
内战之前是一个落后的制度落后经济弱小的农业国。内战之中用着先进的现代武器和落后的冲锋战术的近代农民军,菜鸡将军和鲁莽军官,消耗了六十万人的生命带动了蓬勃发展的战争内需。数百万人在这场血腥战争中寻找生命意义,成千上万的理想主义者在这漫长的五年中寻找真理。至于黑奴,好像没人关心他们想什么,甚至大多数黑奴对自由的渴望都不够强烈。北方人会问自己为什么而战,南方人会问我们我们拼死捍卫的又是什么。
内战结束后,成千上万张战争期间拍摄的照片或遗失,或被销毁,或卖给花匠……幸好还有许多照片连同日记书信遗留了下来,构成了这部纪录片的血肉。前一阵读到梁文道引用列维纳斯的“脸”:当你看到一张脸,看到这张脸上呈现出的表情,如果它是痛苦的,是让你感觉到可以被伤害的,你便因此负上了道义责任。这正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吧,别忘记这些年轻的、英俊的、淳朴的、快乐的、悲哀的、永远沉默的脸。
最近看了很多美国纪录片,可能是《越南战争》珠玉在前,《美国内战》这部纪录片虽然内容详实,但视听体验总归还是没有前者那么好。
美国这个国家太强了,我从没有见过其他任何国家,在今天将自己国家的历史呈现的如此完整。不管是《越南战争》还是本片,都是美国强大影视工业的直接体现。我多次想过,如果我国学校的历史课堂用同样水准的纪录片辅助,孩子们的历史能不好吗。
太美了,第一次看这么美的纪录片。音乐美好,语言有诗意,仿佛在读诗。画面几乎全部由19世纪一手图像和影像材料组成。引用的quotes来源广泛,政治家,文学家,底层民众,男人,女人,军人,奴隶。美国的战争史诗。第一集的结尾看哭了。战争不是一个政治事件,而是无数鲜活个体的人生和命运,痛苦与光荣。从此爱上Ken的纪录片,以后慢慢看吧。
工业革命的成果最终影响到了北美,自此,当年那个田园牧歌自给自足孤绝于海外“王之力奈我何”遗世独立的清教徒理想社会开始逐渐瓦解,火车、大炮、后膛枪和新移民逼迫着依然沉醉在旧日田园迷梦中的老南方不得不告别过往走向现代,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取代旧式落伍的种植园经济自然是大势所趋,只是从此以后南方也就彻底衰落了……
如果不是乔治麦克莱伦之流的庸才北方可能早就结束战争了,就连尤利西斯格兰特也错过了好几次机会。罗伯特李家的前院就是现在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北方人这点出息。。。总体上是比较主旋律,叙事结构也很标准。结尾棒,高度一下就出来了。北方是赢了战争,但真的赢了么…因为在黑人眼里,内战还在继续。
肯伯恩斯一向的看法:最好的历史就是普通人存在的地方。但这部美国内战是有点玩脱了,泛滥的人文关怀在里面表现为每一集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信,历史主线没讲多少,真的太无聊了。不过也能理解,可能是历史资料实在太少了,不像另外两部,越战和罗斯福,所以每集只好嗯读书信混过去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