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陈传兴
庄周梦蝶,无有虚实。诗人在红尘中梦想脱俗,于露电里捕捉永恒。
庄周梦蝶,无有虚实。诗人在红尘中梦想脱俗,于露电里捕捉永恒。
《化城再来人》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从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写作,试图重现昔年武昌街气氛、书摊的孤独国,追索病痛带来的改变与启发、几次生命里的流徙与意义,最后具现为那不负如来不 负卿的悟与情。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下载观后评论:
拍得真好,很有梦蝶的气质,无限接近他诗的质感,缓慢厚重地,拖着重重的的行李,前行,如在梦中。情景再现拍得好美,在老巷的白菊,把佛经投影在破房子里、水里、布上,残缺的诗。到了影片末尾一股强烈的共振,当他说起他的母亲,“我跟我母亲,不知过去什么种因,结的什么缘,好像她纯粹是为了把我养大,我一大,她就走了。”讲到这里,久久不能平静,悲伤落到谷底。他就静静地坐着,他的停顿总是格外地长,像隔着一座山。他人生看似平淡无为,其实处处不是滋味,全是跌宕的苦痛和无奈,只有诗能抵挡,诗对他最无用也最有用,让他解脱也让他觅得知音。“为什么不出家/贫无立锥的你/一片树叶落下/都怕打在头上/的你/为什么/还不走?对于梦蝶,面对这一切是他最英勇的事。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太贴切。看完的余震还始终回荡在我身体里。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5160102616094.jpg)
微尘弱草,雨萍风絮,日月逾迈。落日寒姿,冷月横窗。隔岸一影紫蝴蝶。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时代狂风将人吹到对岸,有了武昌街书摊的孤独国,这条路是一条永远数不完的又甜又涩的念珠。好吃酒好吃肉好看电影。同样为《处女泉》和《绿光》的结尾震撼和感动。被南怀瑾批“痴狂中打滚”。冷粥、破砚、晴窗,毛笔的笔触太美。《风荷》是净土宗,《雨荷》是禅宗。四十岁后接触佛法后心境打开,觉得人生是阳关大道。耄耋之年再提起母亲、妻子、孩子、朋友,却忍不住落泪。“我选择不选择”。“若欲相见,只须于悄无人处呼名,乃至/只须于心头一跳一热/微微/微微微微一热一跳一热”。庆幸是在读过《坛经》和《心经》后才看的此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惜缘。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5160103968876.jpg)
非常感动!有太多点触动我了,比如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比如你怎么还不走,比如我选择不选择,比如看着落日的苦,比如和母亲的缘分到底是个什么缘分呀,比如皈依,比如佛法,比如心一跳一跳,微微微微微微一热。大概是历经痛苦,内心澎湃的人,才能写出那样的诗歌来,但是老先生看起来非常文静,一边思考一边慢慢讲述的样子令人动容,一张毛巾擦脸擦桌子,和来自友人的不会生活的吐槽,非常真实的可爱。先看了导演的掬水月在手,再是化城再来人,配乐是一个风格,非常棒,很多镜头也非常美。但还是更希望稍稍有个字幕吧…老先生的乡音,虽然语速很慢,有的部分还是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接着看如歌的行板或者姹紫嫣红开遍吧!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516010247925.jpg)
无法更哀伤也无法更孤独的同时,永久地成为了美本身。梦公的作品我并没那么熟,但是听到他用河南的乡音在台湾念着只有在小岛才能生长出的诗时心里实在太感动。三个小时,即便没法完全听明白,也没有字幕,还是很安静地看完了。这个片子是人在需要真正的平静的时候所最应该认真看的那种孤寂的作品。纪录片也有被精心设计过后的的影视作品所不可能比拟的部分:一切如此直白而惨烈的东西,全都是长出了脚的真实。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5180113631484.jpg)
国之一屿,台湾。不像香港,澳门。台湾,思绪很多,却像一团纠缠的乱线,从何说起?关于电影关于旅行关于音乐,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那台湾的文学呢?是谁?我们一路走来,是北岛海子的音律,还有茅盾文学奖的累积,在我们国家东南部这个物产丰饶的梨子形状的土地上,还有杨牧,周梦蝶,白先勇,余光中。思索公理与正义的问题,审视一个台北人的乡愁,这是一个孤独的王国,他们,在岛屿写作。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5160103843388.jpg)
看后四月,常想到梦蝶。端馄饨碗,凌晨五点走出居民区拱顶下的铁门,泡汤、坐捷运。被年轻面孔开怀挽留,拒绝后遭甩门在脸,临窗一张桌前数写了几字,双手提起所有行李。故居重游,念到母亲,旧情人不知我性别。及再读王鼎钧,扔掉小林伯格曼时。当时未标记,因只突地记着迷底“当我倦于交媾”,觉得自己脑子有洞。现在我也要老得像龟时,瞪着豆眼,慎重地妍丽细体揭开秘迷底:当我倦于交媾。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5160103732388.jpg)
一顶紫呢帽,一袭蓝长袍,嶙峋风骨,似枯石瘦竹。身为遗腹子,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飘零凄苦,乡音未改。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的老先生,巍巍然如他自筑的孤独国,“没有嬲骚的市声,只有时间嚼着时间的反刍的微响”。“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诗是他存在于世的方式,狷者向内反省观照,佛理禅思入诗,不再执着于凄苦的生命,梦蝶的精神境界是超然于红尘之外的。
“荒凉的自由,温馨的不自由。”去年看了周梦蝶的《鸟道》与《约会》,总觉得周公的诗我要到50岁以后才读的懂……结尾的孤舟一叶,人世飘零。周公一袭蓝衣孑然一身,但又洒脱通透。他的诗好像是用血写成的,一生的悲苦都洒在了他的诗上。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幸得佛法与诗歌,抚人生之空无,终化蝶而去……他的文字太沉太沉:“何必回去这一趟,国破家亡。”
导演过于看重佛法跟周梦蝶的关系了。前三分之二,拍成屁了,虚虚渺渺,不着边际。后三分之一,从提到返乡故事后,就渐入佳境,值四星。他自称国破家亡的劫余之人;他连树叶落下都怕砸到头;他说,我选择不选择……他跟余光中那种伶俐人显然不是一路,却把余光中视为师友,呆头呆脑地把生活搞得一团糟,最后,只能依赖佛法,为自己身受的苦难赋予意义……竟然还有三毛……
“盖余,以三十七年七月,自贼中逃离。辗转至武汉,十二月底, 随二零六师补充团,渡海来台。七年之后,因病弱不堪任劳,复于七月于屏东,衔命退役。十二月底,于左营正式解甲,驰车来台北,自谋生活。微尘弱草,雨萍风絮,日月逾迈。又十九年于兹矣。既仰事俯畜孝慈之道亏,兼笑谈渴饮纵横之望缺,惟日以纸笔,史传、偈颂、啸咏,聊寄远怀,而申积郁耳。”
我很喜欢周梦蝶的诗,自认对于他的诗和背景有一定了解,甚至周公难解的乡音,大概因为家乡相近,我也能听得懂大半;在这种情况下看这部片子,依然觉得太沉闷晦涩了。就是一些生活片段的堆积,作为纪录片,除了纪录的意义之外,确实没有得到其他体验。但是能听周公念诗,已经很值得一看了。片尾的镜头好看,顿时想起: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
48年在战乱中加入国军,退伍后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每天赚30新台币,生活贫穷到在茶庄打地铺。可以说是漂泊孤零,坎坷多难的大半生,而诗歌就像梦一般,让他超脱了现实的苦难,拥有了自己的世界并浸溺其中。“后期的诗他的生活比较放得开一点,早期的诗根本看不出他现实生活是怎么一回事,纯然是想象的,晚期诗比较生活化。”——余光中
看的时候听见乡音还是很亲切的,就是有些不清晰还好有字幕。周梦蝶是一位寒士,写的诗里面充满了禅意和美感,也引用大量的经典,算是诗歌资深爱好者才会愿意去读的。很好奇想知道他有没有真正达到诗中那样宁静致远的境界,还是仅仅在言语中构建的。 影片最后一幕真好,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恍然觉得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啊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