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斯·康宁汉是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舞编舞家之一。他1953年成立了康宁汉舞团,用充满实验性的编舞,一次又一次颠覆了舞蹈的固定框架。他打破高雅艺术和流行文化的门槛,也突破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壁垒,常与流行歌手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一起创作,制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舞蹈空间。2019年是康宁汉诞辰100周年,也是他逝世20周年。本片将康宁汉的经典舞蹈设计通过3D化呈现,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重现了那些不可重来的珍贵舞台瞬间,让艺术灵感的璀璨再现,并拓展观众对于舞蹈的想象力。
《再现康宁汉》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电影重现了康宁汉经典舞蹈场面,在公园里、草地上、城堡内、屋顶上、宫殿广场上,还有舞台上,舞者实验性、另类、怪异的舞蹈着。怎么说呢,random, experimental, intuitive, yet devastating。就算把康宁汉1940年代的作品放在2021年,都是前卫的,可以想见在他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创作是多么的需要勇气和坚持。有趣的是,当记者问到他do you describe your work as avant-garde? 他说,I don't describe, I just do it。当一个人充满了对舞蹈的热爱而需要去表达自己汹涌的创作欲望时候,也许外界的评判已经不再重要了。而真正高级的艺术,都是从不媚俗而毫无畏惧的自我表达。想起他对Robert Rauschenberg说,we have two things in common, idea and poverty。
舞蹈的部分非常美 美到像伊甸园 第一次感受到了安迪沃霍尔作品的美 我一直觉得装置艺术需要让人类走进情境本身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康宁汉的舞蹈印证了这一点 他的舞团总是和罗森博格安迪沃霍尔保留下来的旧的舞蹈纪录影像本身就很美 重新安排舞者重现康宁汉的舞蹈让这些舞蹈的美和创作以更优质的形式保存下来 重新焕发生机 康宁汉的一些采访和评论音频非常有意思 他的观点可真是大胆又犀利 我可真喜欢这种人 还有一些书信图文类的资料呈现就很无聊了 如何把这类介质在电影里呈现出来 我没有看到过什么好的案例 这部电影也做得不好 而且因为是3d电影 这些部分根本不需要任何3d呈现 反而使得整个画面灰暗无比 舞蹈部分是特意为了3d设计的 整个打光亮到有点超现实的味儿 而且和整部电影之间形成了物理程度上的割裂 主题很好 但是导演对于呈现方式的把控不够
不知名当代编舞大师,John Cage与康宁汉,如同斯特拉文斯基与尼金斯基,只是前者多一层情人关系。历史镜头与3D重排舞蹈,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只是几个关键节点太隐晦,葛兰姆团首席到认识凯奇。四五个小舞团嘲笑多掌声,比如冷笑话,大妈说买门票车票与babysitter,居然看这个。带着争议巡演全美,与NY前卫艺术家合作,包括Robert Rauschenberg服装背景设计,这关系一直保持到64年全球巡演,包括UK成功,日本演出。后续虽安迪沃普点拨,可惜创始舞者相继离开,72年彻底歇菜。就编舞风格单调而机械,怪异的确有原创,完全不同于芭蕾。与同样冷淡摩登凯奇音乐可有机融合,不过3D新作大部分靠高饱和度服装与灯光摄映机位拔高,并未很好体现编舞的魅力,与执着于外在表现,不如让舞蹈本身说话。
资料都非常珍贵,但大屏看前半部分特别暗,渐入佳境之后,舞蹈片段的观赏性和录音内容的诚实及趣味都十分让人着迷,和安迪·沃霍尔合作的《雨林》视觉效果太好了,《冬日树枝》的暴力、《第二只手》的同中有异也很打动人。他本人对于舞蹈不做解释只做展示的指导思想和舞团舞者对于舞团早期舞者个人色彩鲜明而后期更多作为一个company存在的分析,都非常对味。艺术上和人格上都非常真挚,不回避所有的缺憾和损伤。重现的舞蹈片段放在非常合适的环境里,光影调配得也很赏心悦目——湖边、楼顶就好、山林、透过窗枢的光…电影有很明显的受众倾向,需要对康宁汉的生平和有关人物关系有个基础认知。材料是组合好抛出来的,对他工作之外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合作艺术家的部分也比较潦草,因此不能带着“传记电影的期待”来看。
呜呜呜可太好看了,原来和凯奇在一起这么久。安迪·沃霍尔的银色大枕头太美了。应该是一个艺术上的暴君,后来前期的合作舞者都走了。但那些编舞都太好看了,让人目不转睛。“舞蹈不是最高的艺术。它是一种比较低等的艺术,里面有太多脚了。但当它对了的时候,一些东西就发生了。”“纪律是一种很私密的东西。”“我想让艺术不舒服,这样人就会急不可耐地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巴黎演完他们向我扔西红柿,看见是西红柿的时候我很失望,如果是苹果就好了,我太饿了。”
观影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和行为艺术的结合。康宁汉的编舞让人无法靠近他的灵魂,但又同时忘却技术动作是怎样的一件事,因为这些已经融在整个作品中,空间、音乐、色彩和感知体验极强,没有看到auro是我辈的遗憾,但3D还是弥补了少许。舞蹈确实如他所说不是最美的艺术,它有太多的细枝末节,在训练中让人精疲力尽,可演出的那一刻却又无法取代,兴奋至极。I don’t describe it, I do it! So coool! #20200802SIFF上影
过去的影像和当下的重现剪接的很好。虽然不懂舞蹈,也能感受到那种肢体的和谐灵动,从静止到最舒展的动作,追求达到完美轻盈的瞬间。不为了任何“主义”,不为阐释,只为表现,为舞而舞的这种纯粹很动人。康宁汉也未曾止步于个人对舞蹈的这种痴迷探索,在康宁汉舞蹈公司里,舞者们得到的不仅是指导,更多是自我的探索。有不言于表的相亲相爱,但也会有不理解。不知在最早一代成员已不在的舞蹈团,康宁汉到底是怎么样的感受呢,不过他依然有着持续鲜活的生命力。
其实一半以上时间使用了历史影像资料,本来是件好事,但这部分无法立体化结果变成了漂浮在前景的立体PPT,作为3d电影而言反而有点鸡肋,全新呈现的《PINA》同款各种空间里跳舞是好好看的,但不晓得为啥感觉都剪短经常稍微跳了会儿就切场景,不过瘾。康宁汉本人的访谈非常有魅力,思路清晰表达扼要(携带出现的John Cage也蛮可爱的),不过他本身是反对加布景的,结果电影给加上了最豪华的真实布景,是不是有点反其道而行了呢。@上海影城
从小在中式审美里跳舞,所以特别容易受现代舞理念所触动。各种场景、光影、镜头选择和舞蹈非常相得益彰,是剧场没有的优势。【他想呈现运动“本身”,而不是作为“‘内在’情感之寓言”的运动。他努力把舞蹈从其所依赖的音乐和叙事中解放出来,以便探索人类身体的主体间性及其表达范围。特别是他发展出一种所谓的“满幅”舞蹈,类似于满幅形象绘画,在“满幅”舞蹈作品中不存在中心舞台或位置的分级。】
很棒的3D体验。真正的传记电影!感觉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都很前卫,全程只有康宁汉和其他舞蹈团采访的对话,有大段的创作舞蹈和舞蹈展示,真正地聚焦作品而非情史。不过还是喜欢团队早期的作品,的确更有每个人的性格和活力,椅子的舞蹈和社会形态在舞蹈团中的尝试,让我想到光遇。鸟类舞蹈的美丽背景和无数的旋转跳跃,的确像鸟儿一样不常停留在地面。枕头的舞蹈《雨林》也的确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虽然影片有展现康宁汉教育自己的学生 要先是一个人 再是一位舞者,尊重学生的不同 不强求完美 欣赏他们的错误 等等,but the pieces he created were simply soulless, lacking any authenticity or conviction. 在所有的精心设计与训练之下 舞蹈的内核空洞无物 1.5
#2020SIFF 3.5。斑斓过万花筒的<summerspace>,暗蓄张力的<winter branch>,银色云朵下的<rainforest>,很多段被复刻的佳章。洒进舞房的阳光美得晃眼,像是来自万物的特别眷顾。一方3D画面嵌在剪报文摘似的书信相片等旧物事上,像一个回望时空的窗口。
“人们喜欢美丽的艺术是为了逃避混乱的生活,而我喜欢的艺术是混乱,复杂,不合逻辑的,这样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和皮娜不同的是更多的叙述了创立舞蹈团及合作的相关部分;有争议的舞者只作自己的创编,放在当下依旧前卫;随片舞蹈《五重奏》《七重奏》《冬日树枝》都很喜欢;2020.08.02疫后12场@SFC上影影城3D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