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Elmo Nüganen
编剧: Leo Kunnas
主演: Märt Pius / Maiken Schmidt / Kristjan üksküla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爱沙尼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2-25
片长: 100分钟
IMDb链接: tt3213684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
《1944》下载观后评论:
一个弹丸小国,在战争期间经历了多少的磨难~被德国强征的爱沙尼亚人在前线直接面对被苏联强征的爱沙尼亚人~纳粹德国是邪恶的,集权苏联同样邪恶,在两个强权大国之间的夹缝中很难生存,同样的情况在东线非常普遍,立陶宛拉脱维亚芬兰丹麦波兰甚至整个巴尔干半岛~小国是卑微的,小国的人民更是牺牲品,看到现在于苏联解体后真正独立的这么多小国,很难去一点点发掘它们在大国暴政面前卑躬屈膝求生存的历史细节~而在残酷的战争期间,要么当纳粹的炮灰,要么当苏联红军的炮灰,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与自己的同胞以命相博至死方休,呜呼哀哉~看到最后几个“党卫队”的孩子们被俘,当苏联政委下令要进行处决的情况下,尤里终于放弃自己苏联红军的伪身份,转而向爱沙尼亚人的身份求得认同,在保全了孩子性命的同时被牺牲,这也算是救赎自己曾枪杀同胞的罪孽了吧
![1944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2937667390.jpg)
1.这是我第一部没有憎恶臭名昭著的德国党卫军电影,也第一次知道,党卫军的一部分并非在德国,而是为他们的家园而战、自由而战。2.故事的前半部是党卫军的主观视角,后半部分切换成苏联红军的主观视角,也是忽然领悟红军中一部分人并非纯粹的苏联人,而是来自他们霸凌的民族。3.两个视角的切换,深刻揭露了同族人由于分属两大阵营的对峙与血拼的强烈悲剧性,凸显了人性的张力。4.家园,是本片的一个隐含主题,既能让双方血染沙场,也能化敌为友,目睹着家园被坦克与炸弹的摧毁,观者代入时有一种切肤之痛。5.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剧,通过短短的战争切片,竟流淌出如此淋漓的鲜血,导演的手法很高明。6.人类,永远是政治的祭品,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当然,对小国更甚。7.导演对于苏与德的情感,虽然在故事中不著一词,但是看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1944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2936812483.jpg)
想不到一个小国能拍才如此精彩的二战片,个人觉得已经可以秒杀美帝与老毛子的主旋律二战片,也许这就是一个夹在恶邻间的小国在不停地碾压中的体会与思考吧。本片的视角很独特,从分属不同阵营的同种族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心理展开,同为爱沙尼亚人,因为彼此身上的党卫军制服和红军军装,就在自己的国土上杀得你死我活,又因为听到民族语言而放下武器各自离去。观众如果了解爱沙尼亚这个小国的苦难历史,就会对片中的一切理解透彻。战争本身就没什么正义与主义,有的只是霸凌的残酷与、政治下的炮灰、人民的苦难。从爱沙尼亚人看来,苏联那个红色恶魔比纳粹更恐怖,片中的政委和纳粹官员的对比就非常明显。片子的制作相当精良,苏德两军的制服,标志,武器乃至战术无一不是真实还原,连很多细节都无可挑剔,我们的抗日神剧们好好学习学习人家吧。
![1944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2937111169.jpg)
“有罪的人没有反省,无罪的人反而自责。”《1944》这段历史,始终都是爱沙尼亚人的痛。二战开始,苏联就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又被德国进攻,1944年,双方在爱沙尼亚战斗,爱沙尼亚人有的是苏联一方,有的是德军一方,打来打去,相互残杀,各自投靠,但双方的爱沙尼亚人是纠结的,片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尽量表现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战争时期的矛盾心理。片子拍于2015年的今天,怎么看待那个时期的无奈,确实表现得很好,总的格调是苏联造成的,但作为爱沙尼亚人,无论是哪一方,都是痛苦的,几十年后来看,都是理解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但现在很难比较客观地看待历史,民族的感情上,表现不出像这边片子一样的人性,包容。小国总是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没有选择。
![1944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2935641578.jpg)
如果没有看这部电影,真不知道爱沙尼亚曾经这样被苏联德国轮番辗压过。弱国无外交已经不算什么了,弱国连自己的人民都保护不了,雇佣兵还能拿命换钱,爱沙尼亚士兵却稀里糊涂地当着炮灰,他们怀着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为了要活着,不得不自相残杀,为仇人卖命,他们穿着党卫军的制服,为德国冲锋却拒绝向希特勒致敬,他们打着苏联红军的绑腿而家人却被流放西伯利亚。 他们无处可逃,或许将年轻的生命交给战场,也会好过以后被清算,或者终身受到良心的谴责。如果你想战胜法西斯,你就要先成为法西斯。苏联大概就是比法西斯更恶毒的法西斯。流放,诛连,政治犯集中营,斩草除根,不但让异见者永世不得翻身,连他们的子孙都永无出头之日。老大哥真没有教我们什么好,这些路数都上演过啊!
![1944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2935658791.jpg)
处在两个大国之间,从来就不是一件幸事。爱沙尼亚的苦楚,立陶宛,格鲁吉亚,乌克兰能理解,波兰更能理解,后者在历史上所受的苦难,远超前者。一九四零年,苏联人侵入爱沙尼亚,带走了七万人从军,一九四一年,德国人又打了过来,带走了五万人从军,整个二战,爱沙尼亚牺牲了二十三人,占总人口的八分之一。相比德国人,爱沙尼亚人更恨苏联人,这在影片中有呈现,他们视德国的入侵为解放。斯大林是个不折不扣的恶魔,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梦魇,在他统治下,富裕中农被剥夺财产,驱赶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家破人忙,妻离子散,造成了大量人间惨剧,他们有理由痛恨苏联。其实,痛恨苏联的何止他们,我们中国人难道就不恨苏联,不恨斯大林吗?否则,蒙古国怎么会独立出去。
![1944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2936883295.jpg)
看得头昏脑涨,原来以为自己不是脸盲,被打脸了,勉强从服装上分清了两波人谁是谁,打起来的时候就根本搞不清了,就看懂了一件事,打起仗来甭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反正下一秒可能就会挂,当个哲学家没什么意义,好几个角色我刚脸熟就挂了,无语,发元首玉照的地方官vs不做人的政委,恶心程度不分高下,爱沙尼亚比波兰还惨,小国无尊严是真的,这俩国家一个是沙发地毯,一个是迎宾地毯。影评区也是让人叹为观止,毫无利益关系的爱沙尼亚人被苏德扯进战争,分化成两个阵营后各自被拉去当炮灰,同胞互残,影评下方互骂黄俄和纳粹的这些人真是重现电影内容,一个个可以直接本色出演那俩恶心吧啦的地方官和政委了,呕。
看的第一部爱沙尼亚电影,应该是会被写入爱沙尼亚电影史的影片。此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双视角,前半部德党卫军视角,战争场面多,恐惧多是外在的,后半部转向苏联集权主义下的心理恐惧,很是精妙。但部分情节设计得太透,音乐过满,流于煽情。看过很多表现战争荒诞的电影,士兵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而战,大多是历史洪流裹挟下的身不由己,即使厌恶纳粹、憎恨“克里姆林”。爱沙尼亚人已经开始反思本国的历史,非常值得鼓励。我不敢想象战后不同军方的后人如何相处相爱,就像片中已点出的一对情侣。
欧洲小国的二战叙事,既不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命名,也不是邪恶与正义的对垒。他们只是历史中间的浮萍,随波漂零。德军来了,是德军;红军来了,是红军。早上起来是德军,晚上睡前是红军。但他们知道,他们唯一可以确认的身份是爱沙尼亚人。可这除了他们自己无人care。片子从两个视角叙述两段故事,虽然显得重复,但我以为,正是这种重复,更显悲剧,因为无论怎样的角度,他们也只有一个结局。
这部电影居然是只有一百多万人的爱沙尼亚语拍出来的,除了配乐单薄了点,其它部分完全就是好莱坞大片标准,点赞啊。影片是悲伤地主题,一个小国家被德国和苏联二大极权国家轮番侵占,一部分人被苏联强征,一部分人资源加入德军,自己民族的人被当炮灰,自己打自己人,在二战的背景下是民族的悲剧。这也是波罗的海三国相同的悲剧,也算明白了这三个国家为什么那么恨原来的苏联现在的俄罗斯。
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间艰难求生,比叙利亚这种棋盘好一些,但波罗的海国家连棋子都很勉强,战略位置远不如芬兰瑞典丹麦。北欧国家喜欢把苏联士兵描绘成人海战术,北欧国家被破坏的程度损失的人口也远不如苏联况且还没有劣种人的认定,确实有一种骄傲感。种族是欧洲逃不过的,单纯亚洲的战争主要还是资源的争夺,有关血缘和民族宗教的战争还是更原始更频繁的,深深埋在人类的基因里。
战争阵营双方叙事主体的两幕式转换结构挺有想法,场面手法也做的很细腻,可这依然是在“客观立场”的表皮下迎合偏向性极强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从头到尾不遗余力的把责任都推给苏联符号了事,其实就像那个政委点明的,这确实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逻辑与政治表达手段,而且偏向性书写的意图越隐蔽,手法越精致,就越有迷惑性,越显得虚伪,本质上也是属于神剧类型。
弱国不仅无外交,无尊严,而且被奴役,成为其他强权国家的工具,自己民族的兄弟姐妹,被迫为其他强权民族和国家服务,甚至同室操戈,自相残杀……当影片中,苏军军官无意间听到了喊出命令的德军军官说的是爱沙尼亚语,才发现对手与自己同为爱沙尼亚人,遂下令停火。停止厮杀的同胞不知所措地伫立在田野上尴尬地对视时,一个民族的悲剧也就在这戏剧性的场面之中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