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葛底斯堡/盖茨堡之役
◎片 名 Gettysburg
◎年 代 1993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历史/战争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
◎上映日期 1993-10-08
◎IMDb评分 7.7/10 from 21,535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AA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4h 31m 14s
◎导 演 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Ronald F. Maxwell
◎主 演 马丁·辛 Martin Sheen
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简 介
一八六三年七月一日,十五万名士兵在命运安排下,相会于美国的盖兹堡;他们各自为了理想中的民主政治抛头颅洒热血,结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倒于寂静的麦田中;他们的生命创造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役是历史上的[葛底斯堡大战]。
葛底士堡一战是整个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在此役的开始,南方部队统帅李将军意图北上,希望以此次战役来激发北方的和平意愿,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联盟统一南方的企图。他率领75000南方将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联邦由梅德将军率领的97000士兵,双方就此展开一场恶战。
如果请教美国电影人士,问他们拍得最好的一部反映内战的影片,他们很可能首先会说《光荣》,然后才提到《葛底士堡》(Gettysburg)。但如果问美国历史学家,反映内战最真实、最宏伟的一部影片,那他们绝对是首选《葛底士堡》。如果要评选唯一的内战史诗片,那入围的只可能是《葛底士堡》。该片以其全景式的历史画面,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刻画,真实的战争场面,深刻的人性思考,当然,还有它那4小时21分钟的长度,给人以异常震撼的感觉。
◎一句话评论
Same Land. Same God. Different Dreams.
Fate made them soldiers. Courage made them heroes.
◎花 絮
·本片于1993年秋季上映,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片之一,1994年夏天,本片又在TNT电视网播出,成为收视率最高的有线电视电影,本片录像带和DVD的销量也高达数百万。
·作曲家Randy Edelman最初不愿为本片作曲,因为影片当时预计长达6小时,需要大量曲目,但当他看到影片片头后,突然改变初衷,立即同意担纲。
·除了专业演员之外,参加影片拍摄的志愿者多达13000人。
·马丁·西恩扮演的李将军最初打算由威廉·赫特扮演,但投资本片的公司后来撤资,威廉·赫特随即退出。汤米·李·琼斯也曾被邀请,但当时片约已满。罗伯特·杜瓦尔也曾与制片商接触,甚至为扮演角色做了准备,尽管最后他被马丁·西恩取代,但他在本片续集《众神与将军》中终偿所愿。
·理查德·乔丹(Richard Jordan)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
·本片最初片名为“The Killer Angels”。
·从最初的创意、创作剧本,到最终剪辑和后期制作,本片耗时15年。
·在片中扮演巴克斯戴尔将军的Charles Lester Kinsolving确实是巴克斯戴尔将军的后代。
·乔治·拉赞贝(George Lazenby)坚持等到胡须留好才开始扮演角色。
·一名临时演员在影片拍摄期间因心脏病突发死在医院。
·由于真正的路德教会神学院被现代建筑包围,所以剧组不得不耗资4万美元重建这所神学院。
·因为影片长达4个多小时,所以影院只能一天上映两场,但即便如此,本片依然成为票房榜中的Top10。
·影片最初有两个结尾。
·第一天的战斗场景完全是由第二摄制组拍摄的。
·汤姆·贝伦杰非常喜欢自己扮演的朗斯特里特将军,甚至后来开了一家“朗斯特里特爱尔兰酒吧”。
·在影片最初上映时,美国全国只有124家影院放映,影片很快赢得了如潮好评,放映影院也攀升了1倍。
·片中多数帐篷内的场景都是在白天拍摄的,而按照剧本却应该发生在晚间,于是剧组使用了用遮光材料制成的帐篷。
·为了防止惊吓马匹及伤害骑手,片中大多爆炸场面的音效都是在后期制作中加入的。
·最初,TNT电视网希望把本片作为电视连续剧播放,但当TNT老板泰德·特纳看过影片的部分段落之后,意识到这不该是部电视剧,应该在院线上映,并由新线公司发行。
·在影片上映期间,由于片长原因,多数影院在上映本片正片之前都不放映其他影片的预告片。
·扮演吉本将军的演员Emile O. Schmidt是盖茨堡大学的戏剧系主任。
◎穿帮镜头
·交战双方使用的火炮在开火时后座力极小或几乎没有,很明显炮膛只有火药。
·在片中的一座农场前,可发现空调风扇。
·在开战前的行军镜头中,一位士兵正在击鼓却听不到鼓声。
《盖茨堡之役》下载观后评论: 6/10。抛弃了过往战争片附加的戏剧成分、阶级立场、前线士兵对后方家庭/爱情的牵挂,聚焦于短短几天的战役本身,叙述方面缺乏吸引力。主题上与宣传片严肃的说教差别不大,战役第一天比利问被俘的南军士兵,为何而战?南军反问,比利答道为废奴和避免分裂,南军没有高大上的理由,只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战,最后半小时的平原冲锋陷阵到音乐旋律终止,所剩无几的南军一瘸一拐撤离,北军极具绅士风度地伸出手拉起受伤的敌人,礼貌询问倒在大炮旁的南军将领其身份,当李将军面对幸存的战士反复自责,毫不怪罪的战士依旧精神抖擞,要求重整旗鼓,开头简斯华收编一群逃兵,解除看守、给予饱食,关键时刻靠自愿拿起枪的逃兵救了长官一命,以简斯华与比利充满同志之谊的深情拥抱作为终幕,歌颂被自由激发的牺牲豪情和礼贤下士的领兵之道,主旋律味极浓。
美国人用一次“关税战争”完成了殖民地独立建国(法兰西两肋插刀力扛英国间接导致王朝覆灭),用另一次“关税战争”达成了国家统一并确立了“普世价值”的核心主旨,其实转化过来和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非常相似的,只是他们又多了个自由之精神和信仰之坚持(民有、民治、民享),体现在具体事物上可以参看“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南北双方的阵亡将士获得了同等对待,幸存者在战后也未遭受大规模大清洗运动的迫害(对比超级大佬托洛茨基被暗杀,"红军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被枪决等)。影片的视角很客观,并未偏向于哪一方,比起天朝的量产钢铁侠横扫一切全无敌的大型团体操表演要客观许多。在“爱憎分明”的“仇恨教育”的引导和灌输之下,许多人连自由(自主)思想的能力都失去了,这个才是真·悲催。
1、想拍成史诗片,但并不成功;2、决定美国历史的重大战役,双方投入兵力不足二十万,伤亡五万三千,相对于古代中国的战争规模,差了好几个档次。想想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楚汉相争时垓下之围,感觉这盖茨堡之役规模气势确实非常有限。3、火器发明以来的近代战争(一战以前),战场的作战方式看起来很愚蠢!面对敌方密集的大炮和步枪,居然是列队密集进攻、站立姿势缓步行走?这是勇敢呢还是SB?似乎从十七世纪到一战以前的仗都是这么打的,只能说交战双方从将军到士兵脑瓜都进水了。4、双方官兵似乎只剩下勇气和信念了,战略没有,战术不懂。兵法是完全不会,真不知道那时西点军校是怎么培养军官的。
由于战斗场面繁多,除了最后过分渲染的皮克特冲锋,之前的战斗都是几十上百人依靠镜头与剪辑进行放大的小规模战斗,但小圆顶防御战连轴转攻防还是效果相当精彩激烈的。而作为最后大决战来表现的皮克特冲锋虽然到战斗场面时演员动员规模确实达到了千人级别,场面宏大效果是达到了,但之前的铺垫造势实在太刻意冗长,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对意义的繁复神化,反而让叙事的可信度与效能大大扣分,把这场愚蠢失败的自杀式冲锋翻转渲染成一次伟大的荣誉,别说拿破仑,就是缔造线性战术的腓特烈大帝也要笑死。诸多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抒情段落对提升影片的道德精神高度确有意义,但也因此进一步拖沓了叙事节奏。
7.0 【271min】看了一个月。更多以南军视角描绘战争,以歌颂的方式刻画南军将士或许是属于南北战争的主旋律,渲染战役重头戏皮克特冲锋这一悲壮的大失败调动观众的悲悯之情,在这场看起来只要最高指挥官不一意孤行就能避免的集体自杀之前甚至不忍心看下去,但是真到战争场景,场面却并非很有感染力,或许是十九世纪的作战方式辜负了电影,然而突然想到苏联《战争与和平》,又觉得还是水平不行。而文戏则是以一种后知的视角回望,甚至台词都明显如后来人所写的而非当时人口中应说的,最过分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激起你感情波澜的配乐,规模甚至不逊于战役本身,太让人厌烦了。
每当看历史片,我的心中都会激起巨大的涟漪,思绪也像悠扬的主题曲那样飘动。美国内战已硝烟散尽一百五十余年,但为了理想做出奋斗的人们将永垂不朽!片中塑造的李将军,温文尔雅、关爱部下,也受部下爱戴,具有极高的威信;他外柔内刚,具有南方人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正因为如此,他选择了以硬碰硬的方式来应对第三天的战争,做了一件“必败”的事情。这种即使看到“预演”也要前进的行为,究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还是一意孤行的鲁莽?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一般性的推荐而已,看这片的原因纯粹是因为财富杂志推荐的图书清单中有这么一本,在其中的确看到了一些管理的艺术(所谓美军是美国企业家的最大来源),比如对逃兵的处理,对越级告状的处理,对下属犯错的处理,在不利局面时的处理等等,然而就电影本身而言,除了音乐要打5颗星外,对于李将军战争艺术的表现非常缺乏,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排队枪毙的战争,在场面调度上也过于针对小范围的走位拍摄,对于战役整体的展示和国内三大战役片相比,要逊色不少。
四个小时看完,想了解啥叫洋基佬,美国人精神内核,真可以看看这电影。几点感触:南北战争时期战争指挥艺术明显退步于拿破仑时代,参谋部门消失了,将军的临机判断决定部队进退;李在本片中被塑造的情绪化,专断,刘备打夷陵之战的状态;对炮兵极其不重视,炮火准备后推迟进攻毫无意义;南方对侦查轻视,全靠外行自告奋勇;南方佬家园精神,州自治权高于一切。相比英国人从克里米亚到敦刻尔克那种花园散步战争精神,美国人要狂热地多。
一部宏伟的战争史诗片,美国内战转折点盖茨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之前看了《光荣战役》开始喜欢上了美国那段内战的历史,那时的火枪(滑膛枪)每打一发还要装填子弹,所以特别讲究开枪和装填子弹的时机,这需要一个很好的指挥官,这样才能临危不乱,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打英国的红衫军(red coat)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时英国的红衫军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素质高而闻名。
作为打仗片不够激烈,作为历史片不够详细,作为纪念片还可以过得去。台词很多。对话很多。有时候都觉得过分多。除了LittleRoundTop那个细节很精彩,其他打仗镜头太无聊。JeffDaniels演Chamberlain将军演的好。MartinSheen演Lee也演的好。可是这电影看了后还是觉得不过瘾。决定美国历史的最大场战斗并非被拍出。缺了什么?我也在问。
看得的是261分钟加长版。对人物刻画比较详细,不过战斗场面有许多要说的地方,不满意。前段时间看了阿拉莫之战,1836年,然后又想到荒野大镖客,也是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虽然电影对战斗场面比较美化,但也不至于像盖茨堡这边一字排开踏着步走,步枪的精准度也不应该距离20米还慢慢悠悠地站着晃荡。也许是我比较无知,待以后了解更多后再来评论。
271:14 1863年7月1日美国内战中至为血腥的一场战役就在此处激烈展开。约有一万名士兵死于该役,南北两方皆死伤惨重。也是被林肯总统定义为:为了平等而战的盖茨堡之役。此战等同于淮海战役,一举奠定国家统一。疫情的发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浪度,下午看的电影271分钟。皮克特冲锋视死如归的英勇太震撼了,令人回肠荡气……
战争的漫长与残酷、荣耀与关怀,还有那种最真实的无人掌控全局的战争不确定性都拍出来了,关于内战缘起表达得也很平衡,可以说很客观,州权利与联邦权利的对抗这场战争过后也没能取得平衡,但我们不能抹杀历史。这场战役是内战的转折,但它没有提供一个非黑即白的历史观,反观当下美国抗议的过火行为,只能感叹某种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