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系統爆煲,整個墨西哥城九百萬人口,政府只得四十多部救護車,入夜後尤其不敷應用。私營救護車應運而生,奧曹亞父子擔起救急扶危重任,接載傷者到醫院求診。別以為是「任何仁」業餘上陣,有專業設備亦有敬業精神,不會收了錢才救人,卻因此常做蝕本生意,捱更抵夜反而陷財困。盧卡羅連遜貼身紀錄奧曹亞一家的救傷工作,父親不但帶着幼子午夜出車,跟同行鬥快搶生意分秒必爭,更面對黑警從中作梗,要分一杯羹。
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纪录片(提名)卢克·洛伦岑
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 火鸟大奖卢克·洛伦岑
《午夜急救之家》下载观后评论: 《午夜急救之家》上影节最后一部,影片不长倒是挺有意思,真实记录了墨西哥社会底层社会医疗救护的情况,你很难想象,在一个将近900w人口的国家,救护车的只有45辆,那些政府的救护车破旧缺乏维护,片中一家三口经营着私人救护的工作,整夜在事故多发地段等着事故发生,还要飙车和其他救护团队抢生意,飙车戏份不亚于警匪片,而其中大多数置于社会底层的人根本无力支付救护费用,经营救护车的人员和私立医院进行人头分成的操作,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镜头对准这一家拮据的生活,而良心的抉择,在每一次事故发生时都在拷问,让人困在夜幕中无法动弹,这是墨西哥通过急救车记录下的社会缩影,混杂着烤肉饼和香料的复杂气味,和霓虹闪烁的缤纷光芒,把夜晚脏脏的马路也照得魔幻透亮,但一家人依旧葆有着团结和乐观,这一点倒是让片子看起来并不乏味。
#电影节第一部大悦城打卡#蓝红色调在夜晚显得格外得搭调,也格外刺眼,从来没有思考过救护车也会有私人化这样的操作,不管是出于赚多一点钱或是谋生,奥乔拉家庭的三分之二时间都赖以在这台多次赢得“夜半墨西哥城救护车紧急通行大赛”冠军之车上度过,时常吃不饱,也经常睡大街,甚至没钱加油,还要从为数不多的收入中挤出贿赂警察的钱。而付不起车钱的病人也占多数,面对这些人,他们也束手无策,第一幕中,一位病人的父亲发自内心得感激他们,说想要给他们每人买一杯咖啡,但他真的没有钱……你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出,更多的是理解而非埋怨。不管这份工作最终被如何定义,我始终愿意相信人性里最善良美好的那一面……
影展片模範生,形式、內容、道德命題皆審慎有效(當然同一時間也是安全保險,不過執行真的不錯啦)。選擇一個家庭、一台救護車,幾個夜晚、一段生命切面,是在救人還是害命?而背後涉及的亦是一家人的生存,只是提出問題,沒有答案(事實上申論恐怕也有限?)。貼身而不妄加論斷,劇情/紀錄之界線模糊。懷疑導演有給這一家人錢才得以拍攝?可是,似乎也沒拍很多天?現場攝影機怎麼擺?有的看起來是裝了小型攝影機,有攝影師在場的那些鏡頭,怎麼存在於狹窄的救護車內?(有一幕似乎拍到了收音的人?)導演的美國白人身份(?)是否有影響?全男性。想起永和袁大⋯
【墨西哥】夜色沉静之下,接连上演着慌乱与无奈;那些不能被保险与救助涵盖的账单,那些与时间、与对手、与警务上演的赛跑;救护车装下了所有,更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手段。在困难与混沌中,也得试图找到继续下去的方式;并努力在微弱的力量下,试图获得一刻喘息。它的出发点或许是人口与数量极度不匹配的医务失衡,以及当局全然不作为的失序管理;但最终又咽下“批评”的气,转为对个体命运的聚焦与关照。纪录片的故事未完待续,幸得Pablo Larraín集结一众熟脸,上手进行剧情化的改编;期望不仅是程序性的医务剧,也可发出更个性的声量。
很难想象整部电影几乎是导演一人完成(制导摄剪),在大部分场景都是紧急的意外现场情况下,仍能稳当地捕捉到如此多的素材,实属不易。由于绝大多数时刻都在救护车附近,警示灯构成了非常主题又漂亮的红蓝影调。当一个公共体系出现了一个缺失的环节,就会出现如此混沌的连带反应。映后导演谈及到会选择这一家因为他们是难得的以家庭为单位运作的,非常不同又极其生动;拍摄大概持续了一百天,而影片七成内容却都是在决定结束拍摄后补拍的三天内抓到的,很意外。肥仔T恤背后写着It's not easy being cool…
苏黎世电影节竞赛纪录片。。。影片只想给3⃣️星半,多加1⃣️星给这位导演小哥,跟拍三年,制片导演摄像剪辑都一人承包了,而且还是在高度紧张快速的状态下。。。非常棒的题材,9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只有45辆救护车,于是私人救护车应运而生,各种社会问题和利益冲突展现。。。可惜片子只呈现了表象,没有深挖。。。而且影片整体的结构和节奏也过于平均。。。导演小哥亲临现场,之后和影迷的对话中,他语言表达的中心挺好:被援救的病人和这家救人的家庭,其实双方都是需要被救助的。。。只可惜,影片本身没有把这层表达到位
“你能出1500比索帮帮我们吗?”这句听着就挺揪心的。一群善良的,做着救人的事,但同样是搏生存的人。一个人拍的这么好真的太不容易了,很难想象跟了多少次出车,又怎样从那么多次出车中选择出这几次,车内很狭小,很多很紧的镜头,但也能看出来导演在尽量用反打、大景别的镜头进行调和,而且那么多角度真的很赞,我猜有后期cheat的存在。对于一些事件的表现运用了旁观者的角度加声音的方式,一点都不闷和违和,学到了。对于一些细节的表现真的好赞。
今年最打动我的纪录片之一了。救死扶伤是一套价值,更美好的生活、以及带来更好生活的金钱又是一套价值,两者皆无错。可这小小的私人救护车,装着这两套交错相悖的价值,超载前行,可算是世上绝大的悲剧了。P.S. 为什么从墨西哥到美国到埃及到hk,没有一个地方的平民不是在跟警察对抗的。有种警察制度走到今天似乎难以维系的错觉?还是说这种混沌才是一种稳定?——反而再次印证墨西哥是我最喜欢的国家(或者说除了中国外最“熟悉”的国家),可爱而真实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趁着夜色正浓观影氛围极佳,看完刚好踏入午夜。没有生老病死,就没有救护车,也就没有午夜急救之家。一部不像纪录片而像剧情片的纪录片,救护车飙车刺激肾上腺素,逃避警察还要超越同行。救护车警灯红蓝色调氤氲的光影分外迷离醉眼,墨西哥真是一个水深火热得连救护车也短缺的国家。(怪不得看导演的照片总觉脸熟,仔细慢想原来我今年在香港电影节火鸟大赛颁奖典礼上见过他!还在心里默默感叹他帅!太奇妙了!www)
举重若轻,故事精彩完整的程度完全不像是个纪录片。题材的选择实在是太棒了,小小的私人救护车汇集了与病人、医院、警察各方的矛盾,是墨西哥社会的一个缩影。生死与时间金钱直接相关的世界,那些因事故而兴奋的脸,在红蓝霓虹灯的照映下显得更加荒谬虚幻,而痛感却又无比真实。最后一个事件,空镜里沉默半响后的那句话,拍的越是克制,便越是感到无奈又辛酸,但这也仅仅是他们日常里的一部分而已。4
特别像是杰克吉伦哈尔演的夜行者的救护记录版。一个是事故新闻记者,一个是抢在事故现场的救助一家。边缘工作的悲惨实质都是为了自身利益,只不过后者显得太过矛盾和复杂。最好的一点还是的纪录片本身模糊了纪录片和电影一惯的表现手法,不会回避导演自己,几处镜头真的决定这部记录片的真实性。并且整个片子顺畅声音设计也非常好,几处突然紧急事件的声音叠加确实够刺激。导演还是一个厉害的人啊。
不知道有多少是真实的,拍出来了要给jc回扣,还要被查车。他们为了生存优先去可以给回扣的私家医院,也因为去路远的私家医院后病人去世而内疚。出车一次收费1500(因为去远的医院在路上就去世的跳楼女孩的友情价)-3800,按照汇率大约1:3就是500-1000 人民币。还有一个吸毒人员的小孩快休克了,他们帮忙救回来之后,吸毒爸爸抱着小孩走了,走了,走了。没钱收,白跑一趟。
补标,2019在GZDOC实习,为展映单元入选名单。展映手册上的简介如下(自己写的):当墨西哥城的夜幕降临,越来越多的急救车警报也开始在城市呼啸。有这样一辆在半夜三更出没的编外急救车,父子仨齐齐上阵,虽然不是官方救援人员,但也能有条不紊、专业娴熟地救助伤者。然而同行的激烈竞争、黑警的从中作梗、患者的不信任,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他们,将如何度过生活中的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