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战火屠城 罗兰·约菲
1972年,纽约时报记者辛尼在柬埔寨采访,柬埔寨人潘迪是他的翻译兼助手,两人在战火纷飞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5年,红色高棉占领金边,辛尼进入法国领事馆后安全
1972年,纽约时报记者辛尼在柬埔寨采访,柬埔寨人潘迪是他的翻译兼助手,两人在战火纷飞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5年,红色高棉占领金边,辛尼进入法国领事馆后安全撤退,潘迪因为没有护照而被捕。潘迪在柬共的劳动改造政策中历经劫难,目睹了红色高棉政权的残暴血腥,1978年,越共入侵柬埔寨,潘迪趁机逃亡到泰国边境,与一直在寻找他的老朋友辛尼重逢。
《战火屠城》下载观后评论:
红色高棉入城的时候,一面是美国大使馆人员的仓皇出逃,一面是金边全城老百姓举着白旗欢迎“解放”,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红色高棉夺取柬埔寨政权后随即对阶级敌人展开大屠杀,当时柬埔寨有700万人口,被红色高棉屠杀的大约有100多万,具体杀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红色高棉是亲中反苏的,片中也提及了红色高棉将苏联大使馆人员也一并驱逐。红色高棉将柬埔寨的越南人全部杀死,华侨也杀了一半。越南忍无可忍,在苏联支持下攻入柬埔寨,红色高棉被推翻。红色高棉在退入丛林前实施了报复性的大屠杀。中国为支援红色高棉,对越南实施了攻击,实际上针对的也是越南背后的苏联势力。整部电影还是缺乏深度,红色高棉为什么杀人,针对哪些人展开屠杀还是揭示得不够。万人坑虽然很震撼,但展现得有点没头没脑的,不如启示那部电影交待得清晰。
风景如画,白骨累累。几个外国人各种努力为救一个人,自己的同胞可以不加思考杀掉一个人。“富丽堂皇”的汉字牌匾,似曾相识的小调,中国文化的context颇有意味。"thiscountryhasfaultsandstrengthsandwehavedonenothingbutplaytothefaults."这句话用在赵国也毫无违和。波尔布特毛泽东的好学生有来自中国的支援;79年越南攻打红色高棉,中国还要在越南边境显示一下自己的威力。当红色高棉在2009年被清算时,赵国的十年动乱还是敏感词。这些不被干涉内政的封闭系统中反人类的杀戮,少不了仇恨教育,可悲的是现在依然如故。今年是丰田车,明年是乐天玛特,今天是挪威诺贝尔和平奖,明天是瑞典大使馆,这个月是DG,下个月又是什么Imagine
最震惊出是同种族间的屠杀竟可以如此干脆,那万里绵延的白骨,那毫不留情且果断的子弹,我曾经查了很多资料,我依然搞不懂红色高棉这帮人为什么要对自己国家的人如此非理性虐待,真的是可以被钉在耻辱柱的revolution。最感人处莫过于片尾的普朗和悉尼再重逢时,战火和灭绝政权摧毁了普朗的家园,死里逃生见到故友,两位老朋友相拥时列侬颂唱的《Imagine》响起,残酷的世界里依然有真挚纯粹的友情。愿世间包括我国再无自相残杀,虽然我知道并无可能:)
关于红色高棉时期的真实故事之一,少不了西方关怀世界的情怀。对于红色高棉的邪恶行径主要在后部做了简单刻画,还是不能描绘出战争对人摧残的恐怖真相,照比直观S21监狱与Killing Field的感觉难以同日而语。不过对柬埔寨记者的表演真实动人。人祸照比天灾在人类历史上杀伤力要更大,使人类损失更加惨烈。能让理论实践演变成邪教的,是对人的本性的摧残与滥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忘记初衷的狂妄。唯恐这种悲剧仍会重复上演。
今年看过的最佳之一。影片开始前专门去查了查吴汉润的资料才发现他没有过演戏的经验,却因为经历过那场灾难因此而演的真实感人。影片结尾的《Imagine》响起,潘迪见到了Sydney,他没有吃惊,彷佛一直坚信着他会回来的,而这个信念从未动摇过。他再次露出笑容时,已经可见牙齿上的黑斑了,我想导演在这一点的设置,或许也无形中将二人的生活作出了对比。真实的潘迪究竟经历过什么?也只有潘迪以及曾和他并肩作战过的人才会知道。
政治家才是最厉害的演员,pol pot的红色高棉还是游击队的时候,满口都是马列主义和毛思,谁又能想到推翻朗诺政权后的柬埔寨会立刻成为人间炼狱;还有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好像是多自卫一天万人坑都得多一具尸体,但是,那也是因为事情正好赶上了,不然说到底还是个侵略行为,所以现在的历史,真的把有些国家可撇的太干净了,随着pol pot最后咽气,这场戏也是终于各方欢喜,然后那个特别法庭到最后怎么看怎么像个笑话。
喝牛血那段才突然觉得牛真的是皮糙肉厚Mercedes,number one!和可口可乐好开的车和好喝的饮料比思想的影响真是深多了能从死人堆爬出来真实故事本身也真充满戏剧性再听John Lennon的《Imagine》听出了一丝红色恐怖的气息John Lennon同样也描绘了一个他的理想世界二十世纪不就是因为不同的人的不同理想世界在流血吗?这么想真的还有所谓的彼岸吗?彼岸都在流血但愿是我听错了
1、不少关于战争、动乱的影片总喜欢从记者的角度讲故事,这是个值得深挖的课题(结合韩国《出租车司机》)2、危险来临时,总会有人在高声歌唱,在把酒言欢,和慌得一批的主角形成鲜明对比;(参考《孟买酒店》)3、动乱时,祈祷是没有用的,逃跑最有效;4、最难忘的镜头:1)男二逃跑看到四周尸如草芥般堆满泥坑时2)男二深夜爬到收音机前收听英语广播被发现时3)男一男二经过快四年在难民营相见时
10:36,逆光夕阳。19:09,叙事松散的像一部纪录片,可细节又很真实。27:56,这种漫不经心的叙事状态是对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发生爆炸。51:28,奇怪的配乐相当棒。01:31:13,蜥蜴。01:42:30,洗脑后的坚毅与可怖。02:03:46,配乐是真的好。02:04:33,无来由的一枪。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相当合理。02:11:07,配角完完全全成了主角。
平庸之作:1.红色高棉很残暴2.柬埔寨人民很善良3.美国人很牛4.尼克松政府对此负有巨大责任。电影展现的这几点碰巧之前我都知道,而电影并没有揭示这些事件背后的东西和人性的复杂一面,仅仅停留在了简单叙事和煽情上。对比《逃离德黑兰》,好莱坞三十年的进步是巨大的。男主居然三十年后眼睛变小变成了《新闻编辑室》里那么有新闻理想的主编,而男配的传奇人生更是比电影本身更有意思。
你从未真正的透过“有色滤镜”去审视触摸“赤柬”的历史,这部仍旧挂着浓厚的西方眼光,尽管带着诘问与质疑,却还是将孩童与大面积裸裸白骨直面观众,这就是导演想要的表达,一味的展现个人对于战争苦难的态度。大多数西方导演对于红色高棉的问题大都态度相同,盖因敏感,整齐划一的指向性明确,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柬埔寨导演站在本国角度去解剖这段历史,它并不是屠杀与意识形态这么简单。
本来柬埔寨在西哈努克的带领下开始慢慢稳定下来发展, 结果美国因为自己在跟北越打仗就支持朗诺政变, 不然根本没有波尔布特和红色高棉的故事。讽刺的是越南战争失利后又转过头援助红色高棉。中美当时支持红色高棉的理由很简单, 就是不希望越南在东南亚一家独大, 美国不希望苏联势力在东南亚扩张, 中国不希望西南不出现强邻。见不得某些人阴阳怪气夹带私货。
罗兰约菲是拍摄后殖民主题颇负盛名的一位导演,但这部影片从各方面来看都不太成熟,反倒成了很好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样本。电影中的东方仍是被凝视着的他者,忠诚驯顺的伙伴与残暴野蛮的敌人实则是一体两面。故事本身是很传奇的,饰演Pran的演员演技也极好,但是整部电影的情节却给人以前后割裂的感觉,深度也欠缺,有点可惜,不过整体上也算是合格的电影。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