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的索尔在她祖父的家里度过了一天,那里弥漫着一种奇怪而混乱的气氛。 当她的家人匆忙准备她父亲的生日聚会时,索尔一点一点地明白,她的世界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莉拉·阿维莱斯 第71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大奖(提名)莉拉·阿维莱斯 第39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
《图腾》下载观后评论:
像是某类学院派电影,这类学院派有一套比较固定的元素和程式,像是以唬弄观众为目的:虽则我本人没什么要表达的,但一定要叫观众挑不出刺来。因为表达方式过于“符号化”,像是一群符号的狂欢,所有符号攒在一起,以致于决定对这部电影持正面立场的观众可以找出一大堆论据来对反面立场的观众进行反驳,比如“驱鬼”和“生日派对”两个最突出的场景的映照,比如晃来晃去的镜头或者一动不动的镜头,比如人物塑造中使用辅助发声装置的爷爷,比如民俗与文艺的对冲,比如“向死而生”与“生生不息”,比如成童真与衰亡的交替性的视角,无论哪一对关系都符合一部文艺中“可写性”的开放性解读。但电影的硬伤是没有信息,很空洞,找不到主线或者游离于主线两侧的荡幅过大,连电影名字都很含糊:你能想象把一群男女老少赶到一个狭促的空间内却取名叫《人类》吗?
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电影《燃冬》导演对于搭错车、走错路、去错地方应该感同身受吧。很丑吧?是啊,试错是有成本的,任性是要付出代价的。相对而行的摩托车与大货车本该各行其道,但处于自我认知混乱状态的驾驶员却「性别倒错」逆行倒施。正所谓,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了。电影《爱情神话》导演对于神话《幻灭》也是心有戚戚吧。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成年人的童年阴影被肉身化之后直观地附着在少年人身上:把自己「十八岁受的伤」进行《图腾》符号化处理,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爱情」悲剧喜剧化处理,将《芭比》乐园里Z男Z女「出轨/越界」的丑角形象美学化处理,似乎成了创作者们唯一的创作思路,而这早已被电影证明是一条不可持续的死胡同——某红书「旅游搭子费用全包」被指涉黄,网友揭露背后暗语含义。
又是讲重病父亲和女儿关系,想起《默默无闻》。只是《图腾》里爸爸一直到最后才现身,反而一开场就是女儿和妈妈异常亲密的桥段。小女孩去外公家参加爸爸生日聚会,无数次问能不能见爸爸的答案都是不能,你再等等;被姑姑的女儿嘲笑表演道具很丑,但也一声不吭;得到一条塑料袋里的小金鱼,嘱咐大人托着底把它换到水罐里去;很喜欢和手机AI聊天,知道很多很多冷门小百科,nerdy得让人心疼;在众人欢声笑语的聚会上落落寡欢,在阳台把无人机砸落因为不想被大人观察。外公家一起都看起来很怪:用AI怪声说话的外公,请人来跳大神的姑姑,生日聚会上放飞巨大灯笼但失误导致烧着、惊恐的人群。但都没有爸爸要死了的事实令人害怕。最近一年看到不少好的西语片,《阿尔卡拉斯》《那些野兽》《惩罚》,都有安心慢慢讲故事的耐力。
(第73届柏林主竞赛)3.0/10 跟《两万种蜜蜂》简直是卧龙凤雏般的存在,同属于家庭叙事,但都是目的先行,便故作一副“关心”的姿态。每一个新视点的分隔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vlog,或许会有片刻的感动-一种情节本身的情感撼动力(想想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被三两分钟的短视频打动)而非与影片达到浑然天成的完整的内容表述。死亡是前置条件,也是预设结果,基于此的创作应当放弃在悬念制造上下功夫,有话可说那就说出来,无话可说就闭嘴,没有必要欲言又止,更没有必要用一场看似热闹的最后的晚餐/派对来以动衬静,横生出来的悲苦。结尾的“人去楼空”远远不如罗尔瓦赫尔《奇迹》带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知。
三女二男的三代大家庭为给这个家庭里最受宠爱的病重的儿子过他的生日(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在家道中落,开销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举办了个盛大的生日派对。人物重多,但基本把家庭里每个人物的多面复杂性都带到了。祥和下有剑拔弩张,欢庆下有孤寂,美好下有死亡,一个三代多人形成的大矛盾体通过一场盛大派对的前前后后展示出来,用到了很多昆虫:蜗牛,螳螂,蜜蜂,蝎子,动物:狗,鹦鹉,猫,鸽子,空间:淋浴房,卫生间,来代指暗示人物心境。片尾字幕:献给我的女儿(所以片子是通过重病儿子的女儿的视角来给观众展现的),而本片的女导演则带入的是片中重病儿子的前妻。
光线以轻盈灵动的方式穿透这座凌乱不堪的房屋 以不同的角度渗入各个空间 如环绕圣像般地照出那些面容的凹陷和手背的经络 最开始烧焦的蛋糕、驱魔仪式还从属于日常写实的部分 但镜头缓缓移至烧起来的孔明灯、蜗牛蜜蜂螳螂等一众动物 私密视角已然巧妙扩展 混乱的家庭秩序也被纳入生与死自然秩序 显露出其超验的维度 行至派对尾声 摄影机将小女孩和生日蛋糕同外界阻隔开 将喧嚣替换为更纯粹又有些诡异的底噪 最后停在了空荡荡的房间——斯人已逝 光线也终第一次造访了这处犹如被封印的禁忌之所 导演终在孩童视角下构建了她的图腾:一幅生者与亡魂对话的图像
最近这种大家族的家庭片还挺多。整体质量也还不错。不过不应该产生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好拍的错觉,恰恰相反,这种电影不容易拍好。特别是像本片这样,不仅角色多,场景小,而且所有的剧情高度浓缩在短时间之内,尤其考验导演能力。说回剧情,一个小女孩在祖父家里的一天,本来应该是欢乐的,但奇怪的氛围笼罩着这个家庭,小女孩渐渐明白自己将要面对什么——自己的父亲即将离去。对大人来说,怎样告诉孩子亲人即将离去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所以大人们选择不告诉,让孩子自己去接受,这是最好的方式么?
极度的悲伤无力,但也是对一个正在逝去的生命最大的尊重和怀念。所谓死亡教育,都是小女孩一人的成长体验。片尾众人的欢聚和蜡烛的忽明忽暗,让我感觉到极大的神性。关于动物,金鱼能最敏锐地感受到震动,以及蜂鸟要不断振动翅膀才能停在空中,这样的叙事让我很感动,我的触觉原来可以和外在生灵一样打通。关于父亲的病体所流露的羞耻感,我在阳过几次之后完全能体认,疾病和衰老一样,都让人对自己感觉陌生。这部电影的影像控制,是分分钟可以截图的程度,希望可以某天在院线看到。
有女性导演的细腻与柔美,对家庭群戏的刻画真实、自然且高效。立足孩童视角诠释一场生日聚会,以情绪烘托氛围再凝结为生活流的碎片做以拼接,进而去诠释生与死亡的意义,挺不错的。缺点是:1.角色身份交代不明,观影时花了太多时间去缕顺人物关系,影响观感。2.某些细节一惊一乍的处理方式对于我们这种「恐怖电影绝缘体」不太友好。(如突然飞过的鸟,拉起的帘子等)3.如非剧情必需,则完全没必要设计父亲说话时那个怪异的发音器情节,观感实在太太太太太别扭了。。
和其他有强烈戏剧冲突的电影比起来稍微平淡,用小女孩子的视角还原一个特殊日子的一天,在生日趴体的高潮戛然而止,趴体之后又会是怎样呢,就算许愿希望爸爸不要死也是避免不了的死亡,其他tíos的生活还会照常无意义无厘头地继续,所有莫名其妙的人事物和莫名其妙的生活继续。整个电影院坐着的不超过头十人,想想也觉得确实是更适合一个人在家里关上窗帘慢慢看了慢慢想的文艺片。像浮躁生活里的一个小药丸,被动让时间停止一小时,再回归常态。
#2023 EFM# 主竞赛入围。可以跟卡拉·西蒙的两部一拼,小女孩大家庭的戏都体现导演强悍的调度能力,景别非常局限在中近景,大量的细节铺陈同时也极为精确和小心地控制信息(画外空间的声音等等),一点一点揭示出来的过程也比较吸引观众,严格限定在一天一夜也是个挺大的挑战。影片最好的还是这个复杂情绪的拿捏,混合了极度伤感的欢聚(居然有点够到小津的境界了)。应该有奖拿啊!
就像剧里硬要将那个烤坏不能吃的蛋糕覆画上梵高美丽星空的图案一般,就是凡常生活里常有的真实样貌吧-------明明内里那么悲伤绝望,还是会刻意弄些亮色来涂抹和遮盖,其实最终谁也没被骗住,反而更无助也因为无助而更焦躁更无力。。。顺势而为不特别刻意的生活,并不易做到,是一生修习一生都难以圆满的功课吧。(No.15,挪威南方电影節2023)
不好说。距离近到在虚焦边缘反复徘徊的镜头真不符合我的审美,但是像是爸爸坐在走廊里,一缕光孤独地打在他的身上,就很好看。老爷子以及被许多人反复夸奖的片尾女孩的眼神都有些渗人。不过两个小女孩都很可爱,星空蛋糕,女儿的表演都算是比较打动人的点。然而为垂死之人举办的活动终究是做给旁观者看的,只是一群人的自娱自乐,自我感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