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Napoléon,阿贝尔·冈斯,1927年/235分钟/黑白。耗费几十万米胶片和四年时间拍摄,尽管如此,这部影片“只不过是一部未完成的巨大作品的序幕”,某些片断需将三块银幕拼接起来才能放映,常见是1935年的有声版)
《拿破仑》下载观后评论:
7/10。双重风暴和入侵意大利的片段十分炫目,将摄影机绑在马背上拍摄拿破仑骑马逃命后的风暴场景中,汹涌的波涛也掀起了巴黎的政治动荡,两处地点的交叉剪辑演化为镜头像海浪般在大厅万千群众的头顶摆动;结尾处拿破仑带军队出征,并排的银幕将整个营地和周围山岩风貌尽收眼底,接着是万花筒般的视觉闪现,鹰、云、山巅上的拿破仑和他的军队、约瑟芬的面孔,蓝白红分割画面,混杂的元素以惊人方式再现了历史中情感的洪流。冈斯创造了多重视域的叠加和特别的主观效果:冰雪筑垒的雪球大战,画面倾斜摇晃快速剪接;枕头大战,破碎的棉花纷繁地拼接成九幅画;土伦夜袭,拍摄雨景和泥泞中碾碎士兵脚踝的车轮;新婚之夜接吻时,滤光器叠加模糊银幕,以及拿破仑亲吻约瑟芬脸庞的地球仪一幕叠印,表现了他狂热的爱情与帝国雄心。当然片长的不加节制也令人崩溃。
神作百看不厌,惜未拍完后续:1789-1799年之间,法国大革命没有任何自由希望,所有的自由希望都在于拿破仑把自耕农组织到了革命军里,从土伦,葡月,意大利,埃及,击溃内外王党暴力,并在雾月之后通过全民公投(投反对票的没有一人被迫害),成为“英白拉多”(并非君权神授的帝制,而是人民主权),文治化为国内的法典下保护的普遍权利和一个主权民族,又把这个力量推波到欧洲所有被中世纪封锁的地方,结晶出一个个按自由原则组织起来的民族,并导向联邦欧盟。他最后与哈布斯堡反动王室联姻,作茧自缚,导致各国民众误解了他,合起来把他打败了。但他回国后百日新政,提前走向立宪制,消除了联姻奥地利的政治错误,滑铁卢就不再是欧洲各民族大起义。但拿破仑留下的捍卫自由平等与民族公决的法典和信仰,已生根欧洲,进一步影响南北美与亚洲。
開啟浪漫詩意汪洋,震懾,無以言喻。2016龍數位333分修復版,Carl Davis配樂太神,小鼓靈魂。折服蒙太奇:雪仗、枕仗、馬賽閃臉特;三聯幕:戰場疊影地球夫人版圖、藍白紅,行軍背影,閃回憶與意象,結尾特海面破浪,意向巔峰。劇本、鏡語意象豐富融於情節、層層呼應;主述效率插敘一兩鏡旁支扣主題;旁人、對手反應立體敘事;精湛眉宇敘情。馬賽動人;驚見靈魂導師故事法。多主觀鏡:人砲馬海;追拍、手持、大晃特、吊燈鳥瞰晃鏡平行破;鏡調度藏露,少情緒運境;出現前景;灰階無遮罩難聚焦。寫意:染色、多重疊影、白遮罩開合、地圖動畫、藍卡接黃、柔焦、雕光、雕影,斷頭臺、拿破崙偶。三四九分割畫、字卡襯動態影像、絕無僅有三聯幕、群演宏大帶入。史實文字,主觀電影。六部計劃、五次修復,埋於27年有聲,未曾存在的六小版。
拿破仑的浪漫主义史诗。影片刻画了导演冈斯眼中的拿破仑形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且拿破仑的形象也绝对正面,完全弱化了他的野心。第一幕就暗示了拿破仑的一生:打雪仗暗示了他戎马一生以及宿敌;地理课暗示了他的开端和结局;枕头战暗示了他孤独的宿命包括被流放的命运;鹰是他的精神图腾,也代表了他成年后的形象气质。影片成熟的使用了快速剪辑、多重叠画、三联摄影、移动摄影等技术。其中快速剪辑对苏联蒙太奇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联摄影则探索了宽银幕的可能性。最精彩的是在平行剪辑中用移动摄影让人群产生海洋的效果,拿破仑与大海搏斗决定了他的命运,国民议会内部的搏斗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最后拿破仑登上高山,将整个欧洲踩在脚下。三联屏幕上的肖像、地图、地球仪代表了他的挚爱、功绩和野心。结尾的流水暗示着他的征程还未结束。
内容可概括为“拿皇辉煌的前半生”。看简介方知原来没有拍完,属实遗憾。战争部分需要拼接三块荧幕才能完成放映,应该是彼时受制于技术限制,却也铸就了独特而又壮阔的镜头语言。纵观影史,似乎只有邦达尔丘克的《战争与和平》四部曲和《滑铁卢战役》有资格补足这个系列。童年部分的小拿破仑指挥同学打雪仗的样子,注定他将来是个万人敌的将军。学校的老师和厨师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似乎代表了法国各阶层对他的认可和爱戴。默片中常见的分段字幕将各个时期详细区分,可以让观者更能理解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将全新的理念散播到欧洲乃至全世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铭记于心。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拿破仑个人,而是那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在面临困境与压迫时,那挽狂澜之既倒 救苍生于倒悬的决心,还有那以身殉道 奋不畏死的精神。
库里肖夫效应在默片时代被发现毫不奇怪,音画同步后电影才有了巨大的叙事和时间结构的自由。无论蒙太奇可以有多么眼花缭乱,默片时代电影对事物和事件的表现终究非常受限。相对地,在无法克服的限制中迸发的创造力带给当代观众殊为独特的审美体验。冈斯用如同片尾翱翔在天空的雄鹰一样的眼界鸟瞰着历史:“我想要成为自己的后代人,去见证诗人将如何思考、感受和谈论我。”与这大人物的巨大器量相配的,是在混乱与君主国家的包围中高举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的衣衫褴褛的法国市民们的军队。冈斯用夸张的12:3三联屏表现他们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一股洪流,矗立于阿尔卑斯山顶准备倾斜而下。只有邦达尔丘克的《战争与和平》才接近过拿破仑挥师意大利的磅礴场面。
8.5分,这哪里是20年代拍的片,冈斯不仅拍了一部五个半小时的史诗巨作,甚至也创新了各种拍摄的手法,探索了更加大胆新颖的影像风格。不断地用叠化的方式塑造人物的形象是导演最常用的方式,如用鹰与人脸叠化,展现拿破仑的英勇形象;用海水与民众的恐慌塑造了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的处境当中。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用四个画面进行叠化使得构图重新摆放,让影像更加丰富。不断用分屏的形式、甚至是三个画面拼凑的形式展现宽银幕,以及快速剪切(甚至还有跳切出现)已能看出冈斯对影像的不断探索。此外,一直觉得黑泽明的马追逐戏剪接的恰到好处,没想到20年代的冈斯竟然剪得节奏也十分流畅激烈
在看苹果版的拿破仑前,重新补了法国人眼中的《拿破仑》。九小时和六小时版本几乎不可能看到,但是我看的五小时版本依旧震撼,很难想象如果三屏同映会是怎样的景象,也很可惜这部片没有拍完,甚至连登基都没拍到,假如有声片晚点诞生不知道会不会成就这一史诗。多重曝光,胶片染色,画中画,蒙太奇运用的很娴熟,甚至感叹电影色彩理论在这部片中已经开始描绘拿破仑心理了。电影中部分场景是去现实中的拿破仑故居取材,大量字幕选用了史料记载,但有点可惜的是冈斯眼里的拿破仑太“神”了,他在电影里不客观的塑造了一个“神”,无时不刻的鹰的意象真的已经看烦了。
大作但是不能算巨作,有几个原因。首先因为年代久远,一些精彩部分画面看起来有些可惜,其次最后面几十分钟有些敷衍省略。好看在土伦战役,后面的战役简略带过。后面靠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两次情书部分有看点,整部电影7分实3分虚有点美化主角。更遗憾的还有,电影如果不遗失部分起码6个小时。导演想拍三部把主角一生拍摄完,可惜资金原因只拍了一部。但感觉第一部后面几十分钟大概率资金原因草草讲完。希望以后能够重拍和补充没拍部分,土伦战役是整部电影最好部分。
开头打雪仗和老鹰与帝国的象征用得出彩,再就是狂热的革命与暴风雨的切换,镜头在人潮中的摇摆,令人惊叹。电影后半部分似乎将拿破仑神话了,但贯穿全片的马赛曲和科里奥兰序曲永远代表着自由的精神和革命的力量,两次马赛曲在国民议会的响起格外振奋。当最后一部分三块幕布展开,无数形象在荧幕中掠过,充满了宏大的气息。还有配乐,我听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各首交响乐,与画面配合得极其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许多故事线没有收完,但已经足够冗长。
8.5/一位英雄的崛起之路。前半部分多以红白蓝三色打底,从籍籍无名再到使他名声大噪的土伦战役,将他塑造成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有着敏锐的军事才能和坚毅的自我意志。虽被贬黜,热月政变后镇压保王党又让他登上政治舞台,再是不少私生活的笔触,超现实的表述,俨然成为了法国革命的化身,有着完美人格的浪漫者。奔赴意大利前线,最后二十分钟则需要额外两块屏幕才能感受到导演表达的初衷。27岁,虽未到他人生的巅峰,但足见其倾倒世人的魅力。
330分钟,BFI修复版。童年时期到侵略意大利之前的拿破仑,历史教科书式的写作,每个应该被呈现的场景都被详尽地极大程度地展开。快剪、画面重叠与多屏幕展现现实的群像,约瑟芬的脸庞与地球仪与战场重合,与拿破仑的幻想对应。莫扎特的音乐和马赛曲无限循环,与表演和蒙太奇的节拍设计得严丝合缝。于是情绪反而得以被动强调,不过也缺失了多义性:或许拿破仑的英雄形象经表现也并不需要额外的解读。五个半小时的版本看完太疲惫了。4.0
超长的时长,巨额的成本,堪称疯狂的电影。毕竟默片时代的传记,人物都较脸谱化,对拿破仑本人也有太多刻意美化的痕迹,但技法上相当先锋。闪切,高速倾斜的运动镜头,用面孔对银幕空间的掌控来暗示其控制力(权力),并将特写衔接远景制造冲击力。多次直接叠化达成类似蒙太奇的效果,如煽动性的演讲叠上燃烧的火炭。摄影机以运动连接两个场景,最喜欢风暴中摇晃的小船——议会暴动的平行剪辑,镜头模仿海浪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