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对孩子进行惩罚,安娜和她的丈夫马特奥把他们七岁的儿子给留在了森林里,尽管马特奥恳求妻子尽快回头,但仅仅只过去了两分钟,他们的儿子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马蒂亚斯·比塞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女主角奖安东尼娅·塞赫尔斯
《惩罚》下载观后评论:
想起浅井悠佑在《非正式会谈》说的那个故事:一对日本父母为了惩罚不听话的儿子将其遗留在野外,过了几天才找到,他们儿子靠喝自然界的水活了下来。后来这对父母被人指责虐待孩子。
电影通过类似的故事探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以及父母为养育孩子所做出的牺牲问题。影片前四分之三呈现了一个着急的丈夫和一个气愤、担心但又想掩饰问题的妻子形象。夫妻最后一段掏心掏肺的沉重剖白,将所有深层问题一一抛出。
妻子当初不想要孩子,为了丈夫才怀孕生子。孩子出生后为养育他,妻子辞掉自己喜欢的工作,家庭主妇的生活将她压得喘不过气,完全失去了自己。儿子也不是善茬,敢在母亲开车时用手捂住她的眼睛,平时也是个极其任性的孩子。缺乏耐心的母亲时常扮白脸,久而久之母子关系势如水火如同仇人。
如果当初不生,一切问题是不是就没了?至少不用互相折磨…
后悔,很多事情做了才知道自己是否后悔,可是生育不一样,后悔的感情不能成为杀死另一个生命的理由,但我们始终爱与恨一些东西,何况我们始终在自我审判,在接受身边世界的凝视与审判,这一些相似性想到了《坠落的审判》和《成为母亲的选择》(直译:后悔成为母亲)……我做过相似的事情,我身边的人做过相似的事情,即便如此,我也会指责,我也会自我指责,我知道我不喜欢某些东西,但我可以逃离,有些人却不行,永远不行,如果不能逃离,那么这些东西会让人无法活下去,爱与痛苦并存着,我们总要生活着,我们需要内化自我,内化社会化自我,我们需要自我说服,我们压抑自我……所以,最后,深埋心底的那个声音还会存在嘛,我们最后同化自我,活成另一些人,变成了整个世界,却不再是自己,让生活变成世界原本的样子,守护传统的世界,守护世界的传统…
#MSFF#在我看来,“一镜到底”的设计更多程度上只是一种吸引人的噱头,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还是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本身,《1917》是这样,本片也是如此。当我们以为本片只会停留在夫妻两人如何寻找因自己的“疏忽”而走失的孩子时,电影却话锋一转,将矛头对准了缠绕在全人类家庭中的“母性本职”问题,当女主角喊出“我爱我的儿子,我只是讨厌当他的妈妈”以及男主角为女主角的自我觉醒泼上冷水的时刻,我们很自然地能联想到那部《暗处的女儿》,尽管与其更为细腻生动的女性视角相比,本片男导演的呈现还是有些过于直白与不真切,但也无法阻挡那种情感的喷涌而出:那是多少把自己隐藏在痛苦之中,又不得不挤出笑脸的女性的真实声音,看似是对孩子的一时惩罚,但事实上,自己的身上早已背负了延续无数岁月的惩罚,生生不息,永世不变。
一位破碎的母亲,一个破碎的家庭!我不会去批判影片里的妈妈,因为她已经为家庭和儿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日复一日的照顾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就是个熊孩子的儿子,不听话且不断惹出麻烦的儿子已经耗光了她全部耐心,导致了她在精神上的崩溃,在森林中找不到儿子后,反而让她内心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最后儿子回来时,她反而五味杂陈,毫无喜悦感了。人人都有权力想过自己的生活,这位母亲只是当年做错了选择,为了和心爱的男人建立起家庭,在内心不想要孩子的情况下,依然为爱人去怀孕生子,由此放弃工作,深陷家庭困境,在丈夫不深度参与照顾儿子的情况下,一步步失去了对儿子和丈夫的耐心和爱,这是不是错误我说不准,但这肯定是一幕悲剧。影片质量还行,但我不喜欢这么丧的话题,3星6.4分,删掉!
称得上“轻反转”,以为是悬疑,没想到是在讲家庭,关键点竟落在了母亲身份上。刚开始的找寻,人设代入是一个情绪稳定且极其爱孩子的父亲,以及一个过于冷静甚至冷血还有点儿偏执的母亲,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的问题因素被放大,父母亲身份发生巧妙反转——反转的节点在于车内对话,父亲思考到了之后的一系列,他的父母他的邻居他的上司他的工作,母亲被点燃进入林中发疯找寻——她找的不是卢卡斯,是被父亲一段话点燃的以及丢掉的一切。我还没有做母亲,但也第一次惊诧竟然母亲也会如此厌恶自己的孩子,听着她的独白,想象母亲要牺牲的一切和父亲“好好先生”人设下的轻快——原来我们在培育下一代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是如此之多,需要面对的是如此之巨。迷雾丛林里,卢卡斯出现的时候父亲转身回头拥抱,可母亲面临的,却是惩罚之后的“惩罚”。
一直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人性觉醒,是关注自我,是探索内在;但我们在家庭中的社会身份所需要的品质却并非如此。当我们组建家庭,成为父母,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承担社会的期待与责任,扮演特定的角色。
但这份责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背负得起的,有些人或许就不适合成为这样的角色。正如影片中的安娜与丈夫。
我自己做教育行业后,接触了很多孩子,我也越来越明白,很多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问题的家庭。只有幸福的个人,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孩童。同样的,父母的缺陷,总会在孩子身上有所显现。
电影中最后,安娜终于承认自己成为妈妈后就再也没快乐过。安娜说,孩子或许也有第六感,他们能敏锐的察觉到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的确如此,孩子的心思之细腻远超我们的想象。
千言万语不须说,愿我们有更松弛的社会环境,愿世上的人都能度过幸福的人生。
未尝不是另一个《婚姻故事》。从故事一开始,这个妈妈就显得十分焦虑、强迫、压抑,她的丈夫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她的母亲严厉威权、控制欲强,很显然她承担了过度的压力,而周围人对此毫无察觉。我无法不去厌恶这个美美当好人的丈夫,他总是在展示自己对儿子的爱和温柔,他这么努力的赚钱,从没有出轨,还“帮”妻子“分担”照顾孩子的压力,他怎么能有罪呢?即使妻子在对他说:“我已经很久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母亲。”“我内心深处有一部分永远不想找到他。”“自从有了孩子,我再也没有开心过。”“我不想要孩子。”“如果八年前我告诉你我不想当妈妈,我永远不会怀孕,你还会爱我吗?”他的反应却是:“你是说你不爱你的孩子吗?”“你不要胡言乱语。”以及长久的沉默。我真的看笑了,为女人感到可悲,也为男人感到可悲。
女主当初是因为丈夫想要孩子,所以才怀孕。为了“好妈妈”头衔,又辞了职。她认为他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应该是一个好妈妈。可是一个不爱自己也不快乐的妈妈,不可能是一个好妈妈,因为这样的妈妈不可能有能量爱孩子,孩子和她在一起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
孩子丢失后,男主只想找到儿子,他非常焦急。而女主却觉得儿子是故意跟她作对躲起来了,她的情绪是愤怒。并且女主还向她的妈妈和警察都撒了谎。比起孩子,她更在意的是自己花了这么多功夫经营的好妈妈人设。
她确实不爱孩子。但她也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妈妈,没把自己照顾好的妈妈不可能爱孩子。女主不应该辞职,有些事情应该请保姆代劳,或者家里其他成员甚至不做都可以。但如果你牺牲掉自己的一切,甚至连自我都丢失了,为了实现完美育儿,那你剩下的只能是怨了。
2.26新片解读 一镜到底拍了七遍,女主选角,疲惫,干枯,电影内部与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完全一致,
长镜头美学
路边野餐,时间的畸变,空间不变,从过去到未来,精神世界的现实而不是客观现实,對感官的畸变,人内心的向往
惩罚,传统长镜头美学特征,线性的时间,“莫比烏斯環的時間循環”
毕赣,贾樟柯,塔克夫斯基,贝拉塔尔,安哲,卡隆
场景即命运(安东尼奥尼)
事件发生的合理性,构图上更多变化的可能性,有利于制造悬念,
天坛奖:细节入手,一气呵成
女性注意表达,母职的探讨
女性主义指向的是男权而不是男人,
大量的对话
卖点估计就是一镜到底和结局母亲的发声。一镜到底保持了时空的完整性,观众看到的时间就是影片经过的时间,好处便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孩子失踪后慢慢铺垫出来的紧张感。可惜的是叙事基本上没什么起色,导致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看起来很“闷”,相比于《夺魂索》那种炫技式的一镜到底,这部片子有相应的情感投入,不过缺乏了吸引力。故事不免让人联想到同样是2022年的《搜救》,都是关于惩罚孩子结果导致孩子失踪的悲剧,只不过将父母的角度进行了对调。女演员的演技是有层次递进的,她的自白的确是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希望儿子永远不要回来,儿子只会让自己感到空虚。只不过放到影片当中,更多的还有一种说教气,以至于缺少能够打动到内心深处的能力。
电影很短,一个场景,很多一镜到底,围绕人物的情绪逐渐展开,只有人物对话,甚至很多都没有对话,但最后母亲的发言句句经典,她爱她的孩子,但是她同时又恨他,这个社会对于母亲对于女性总是苛刻的,对于父亲总是宽松的,母亲最好是应该,做不好则是坏人,想起了秋园里说之骅成为了母亲,如秋园,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好像一旦成为母亲这个苦难边从此开始,人们要求女性必须把母亲当成一份职业去做,却从未对父亲要求过,似乎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那就不禁想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电影中妻子想要孩子是因为丈夫想要,因为她爱丈夫,所以她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她爱孩子,她又选择了牺牲自己,所以说每一个成功男的的背后不是有一个伟大的妻子就是有一个殷实的家庭。
致郁 说起来 父母亲都不是不讲理的人 情绪也挺稳定的 怎么就能教出那么一个不知轻重的儿子 不仅是他妈 我也不想让他被找到 真的很烦人 挺好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不是做了母亲就一定要有母爱 并不是有母爱就一定要舍弃全部的自己 道理很简单 只有做了的人才知道有多难 七年带孩子去过两次医院的父亲 每个周末陪孩子玩一玩的父亲 自然是好做的 但是一周五天时时刻刻都得顾着孩子的母亲 是真的不好做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孩子之前能考虑清楚 到底有没有那个耐心和足够的牺牲精神 去为人父母 不行的话就快算了 毕竟人类这个物种 也并没有什么必须要延续下去的理由 拍摄是一镜到底 挺流畅的 很考验演技 男女主很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