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冈田准一 / 役所广司 / 有村架纯 / 山村健 / 伊藤步 / 东出昌大 / 磨赤儿 / 泷藤贤一 / 中越典子 / 平岳大 / 西冈德马 / 三浦诚己 / 木村绿子
导演:原田真人
语言:日语
地区: 日本
编剧:原田真人 / 司马辽太郎
类型:历史 / 战争
上映时间:2017-08-26(日本)
别名:
用户标签:日本,战争,历史,日本电影,司马辽太郎,2017,冈田准一,有村架纯
片长:149分钟
imdb编号:tt5954284
讲述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发生的一场“决定天下”的战役,交战双方为德川家康领下的东军以及石田三成领导组成的西军。最终,在西军将领小早川秀秋叛变的情况下,这场战争在一天内即分出了胜负,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三年后成立德川幕府。
第42届报知映画赏最佳男配角役所广司
《关原之战》下载观后评论:
历史剧的原因,整部片子可能不得不干净利落,对于不大了解这段历史的可能看的云里雾里,即使了解过面对过快的语速,突兀的感情桥段,人物的塑造性这些也得绷紧神经才能跟上。跳戏夸张的动作穿插在一本正经的场合里来作为情绪的释放点(惯见了),一些关键转折点(直江状、前田等家老与茶茶的态度、秀赖不出阵、秀秋倒戈等等)交待得不是很好。前半段莫名其妙的交待一长段三河原与岛左近推出三成感情线,结果对剧情和人物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帮助,当时就比较担心虎头蛇尾,结果看来果然是这样,后面决战基本都是靠吼来撑场面,精致却小气。读过司马辽太郎的《德川家康》,总体感觉人物性格还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一致(宁宁夫人有点差距)。但书和电影不一样,历史类的书自带脑补LOFI感,与电影里面处处精致的丝绸、秀俊的人物等等相比就会产生落差。
石田三成是一个过于理想主义的人,在我看来,他是丰臣家最后一名仍在清醒着的忠臣。试想,以19万石对抗五大老之首高达256万石的德川家康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石田三成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不通人情世故,这个缺点使他得罪了不少人,也正因如此,石田三成只能是一个能吏而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就如同一颗充满棱角的石头,如何斗得过圆滑老成的德川家康?正义或许在西军,但显然天命并不在,如果石田三成没有那么迂腐愚钝,也许胜利的将是西军,可惜历史并没有如果。说回电影,前半段的文戏还不错,可惜后半段的武戏差强人意,场面不够大,调度也比较混乱,看在冈田准一和役所广司优秀的演技(还有村花!)以及摄影和音乐渲染出的悲壮氛围,勉强4星。
“三献茶”时石田才十四五岁,可知此人自幼便聪慧过人,擅于察言观色。石田并非不懂权术,也知晓各大名需要什么,只是性格太高傲,又过于执拗于自己的“道义”,最终在关原败北。石田以他的个性生存在那个时代,本身就有一种悲剧性,影片也有关于对信念的坚守做渲染,显得有些理想化和浪漫化了,而德川的胜利则完美地诠释了谋之道是如何影响战争的局势走向。有时候,枭雄必须做许多常人看来并不光彩的事,因为在战争面前,能生存下去的枭雄永远都是在为“胜利”服务的,而不是“道义”。如果“道义”能够胜利的话?如果人心都齐向道义,道义可能也会胜利吧,对于已被定格的历史来说,这些都成为理想主义者的畅想了。
放弃夜袭只因为怕后世讥笑。放弃守城仿效千年古战场却正中下怀。狼狈奔驰又呵斥怒骂,对部下缺乏尊重。急躁易怒缺乏将才的沉着冷静。错估东军动向,料秀秋不敢叛变,判断屡次失误。片头片尾刑场,主刑官成了受刑人。十八岁的大名可能比较容易被部下操弄。大谷为友谊出征家康的惊讶没有表现。安国寺谋划时为西军首脑,战时却不见踪影。淀殿阻拦毛利就任统帅模糊不清。这里的不义是指破坏统治秩序 。语言乱序,为世事动乱之始。一人为万众则天下太平,耶稣的气概。“世界上的一切是善变的,唯独真心是永恒而不变的”。小西行长的遗言也可以作为本片的注脚。
每次看关原之战的作品,其实都和看《帝国的毁灭》类型差不多感觉。最大的反派是早已作古的秀吉——自太阁虐杀秀次一门、送走秀秋、倒行逆施的侵朝、侵朝失败也就算了还赏罚不明、后期宠信并放任一个小姓专权……等一连串骚操作之后,剩下的剧情就是如何为风中残烛的丰臣画上句号罢了。一旦开战,不论东西军哪方胜利,丰臣必亡,是连作为小大名残存的可能性都丧失的那种灭亡。所以那个身处不该处的位置的小姓如何挣扎,都是在垃圾时间踢比赛。本作有独特之处是较大篇幅加入了忍者阶层向各方押注的描写,虽然肯定与史实无关,但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视角。
关原之战大概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节点,凭借此站德川三百年治世基本得以确立,所以本子对此战的热衷一点不逊色于我们对官渡赤壁淝水的讨论度。至于这部电影改编之司马辽太郎的小说,所以立场倾向性也很明显,失败者石田三成的英雄气短大义未申,胜利者德川家康的狡猾阴险笑到最后。只不过丰臣后期确实搞笑,一堆二五仔埋伏在西军,又岂能不败?关原战神小早川秀秋可不是开玩笑的。电影里诸多演员演技传神出色,服饰取景也都有11区精细优美的长处。唯一不足还是过于小说剧情化,倾向性过于明显。
这个电影节奏上在日本电影里已经算快的了,但是电影的高潮部分拍的并没什么意思,其实整个电影也没什么值得说的地方,各方面都是及格,仅此而已,日本人似乎很想把石田三成打造成“威廉华莱士”,给石田三成加入了很多“仁、义”的道德属性,坦率的讲,很生硬,编剧的视角局限性太大,跟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差了十万八千里,捧西贬东,逐渐也成为了日本历史剧中的一种zzzq,德川氏已经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绝对恶役。
看电影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人,是怎么看待关原之战.石田三成还有德川家康的,家康是窃国者,石田是保卫丰臣的忠义之士。影片主线明确,虽然我觉得初芽等忍者的描写并不必要,完全可以用其他的小人物,比如手下武士代替更能突出西军的勇烈。还有影片对西军中小早川和岛津的描写明显多于明明是作战主力的宇多喜和小西。而历史上宇多喜和小西作战也是很拼命的。
感觉导演的水平不足以驾驭这样的题材,合战的前序如流水账,战争场面调度又不如人意,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风景不错。三成的信念是忠义和报恩,这是需要呼应的,就像刘关张,只有刘备视关张如手足,关的千里走单骑才有意义,七百里连营为弟复仇才让人动容。秀吉对三成的知遇之恩本片表现的很弱,几乎是单向性的,形不成呼应,那三成的大义、报恩也就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三成人气如此之高了——去关原打一场得不到任何利益只为贯彻自己道义的战争,心甘情愿的做个令人感动的失败傻瓜。但影片剧情讲述太散,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想要讲述的太多,没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了——除了家康。家康的演绎太好了,准备讨伐三成前他回想起多年前的竹杖事件,一副咬牙切齿,杀意迸发的表情吓到我了,他是真正隐忍的枭雄。
关原之战400周年的纪念剧集,2000年NHK大河剧《葵·德川三代》已经把这段历史的文戏演绎到了巅峰,后来者无论用何种形式都很难超越。本片的精华在于1小时54分开始的武戏,前面大段的文戏台词节奏太快,主角的感情戏显得莫名其妙,既没能说清众多的人物关系,对正反两方的刻画又显得不足。东西军使节在小早川本阵的肉搏戏反而让人过目不忘。
影片花了大部分时间叙述战前形势和战备状态,把战争的背景叙述得很清楚,各方势力的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升级,战争的气氛营造得很足!石田与德川,正义与不义分明!小早川的摇摆不定,伊贺忍者和武士的忠诚与背叛!人物塑造很成功了!不过人物繁多庞杂,叙事节奏较快,如果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可能很难厘清历史背景以及各个历史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故事发生在《影子武士》之后,历史爱好者应该对本片快心遂意。本片在剧情上主要聚焦三成这里,对三成、岛左近、初芽的义士形象塑造非常到位,最后初芽道大一大万大吉似乎在昭示着时代的更替是社会的进步。片子着重体现了文戏,在战争戏方面表现力完全不符合现代水平,当然了,关原之战的战斗本身就很吊诡,双方共二十万兵力,竟在一个白天之内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