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非洲象牙海岸的单亲妈妈萝丝带着两个儿子让和欧吉斯特搬到了巴黎郊区。从80年代到如今,这个家庭经历了组建和分解,跨越时空,一同寻回亲情和记忆。影片分三个篇章来讲述母子三十年间的成长经历,分别从妈妈、大儿子和小儿子的视角切入这个普通家庭努力融入异乡生活背后的种种艰辛。
萝丝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对个人价值也有所追求,在平衡自我和家庭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努力有时也得不到孩子们的理解;哥哥让到了青春期,父爱的缺失也让他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逐渐封闭自己;弟弟欧吉斯特在成长过程中目睹家庭的变化,对哥哥被送走的决定深感失望,成年后他选择独自生活,但内心却依然孤独。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蕾欧诺·瑟哈伊
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蕾欧诺·瑟哈伊
《异国原乡》下载观后评论: 母亲一路飘摇,但她爱她的孩子。一开始她拒绝的那个控制欲极强的大男子主义男人,最后,她无法独自生活,找不到依靠,又回到了他的身边。从那之后,她活在他的阴影之下,哪怕那个男的当着她的面在众人面前说她的孩子很坏,她也温和地顺从了,不再有刚到法国时的自信和热忱,和像斗兽一样捍卫自己及家人的勇气与决心。那个年轻的女人和母亲已经死了,只剩下一个被生活驯服的妻子。最后妈妈说:最重要的就是你成功了,我真高兴。孩子问:如果我没有成功呢?对这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移民母亲来说,她还能期待什么呢?这个世界生来就不公平,她尽力了。白人别墅度假,黑人却要随身携带证件,黄种人几乎看不见只有一个教室里的脸孔。C’est la vie quoi. 回首母亲刚带着两个孩子来法国的时候,明亮闪耀的眼睛,最后却蒙上了一层玻璃的阴影。
一开始对rose告白的商店老板,念着烂俗的诗句期待认可,rose噗嗤笑出来那下太好了。后面的两个“自由”选择也没有好到哪去,但是夜晚与天台的舞蹈和野餐还是给了她一些短暂的快乐自由。最后好大儿让说她值得更好的,于是一切回到了原点,可能让这才能发现值得和可以的差距,所以小时候只想考第一的飞行员回到原乡,做一个多年后和弟弟借钱才能上岗的出租车司机,最后爹味商店老板还是厌倦了rose,我想她还是自由了。 说出“我们在脑子里哭泣”的男孩变成了哲学老师,被堵在楼道的片段稍显刻意,或许有更多不直接方法可以表现他的苦闷,残忍之外那种家族血脉里的抑郁(幽默母亲说是和白人玩太多所以沾染的),希望她们他们都获得健康高兴与平静。
移民、种族、女性、代际冲突……每个巨大而沉重的问题都凝缩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儿子和母亲从亲密无间到罅隙出现再到陌生而礼貌,时间无声无息地作用在他们身上,最后还是要回到巴黎郊区的阳光草地,用文学和哲学来疗愈。时间在母亲身上的作用愈加强烈,最初她用“我们在心里哭”来教两个年幼的儿子如何学会坚强,对于爱情和婚姻也有选择,后来她看着青春期的儿子反叛、痛苦、放纵、堕落而无能为力,不得已屈从继任丈夫的处理方式,再若干年,再次离婚的她去巴黎看望多年未见的小有所成的小儿子,欣喜、陌生同时无法沟通。面对儿子刚刚要表露出的一点忧郁的表现,她试图像过去那样鼓励他:“你跟白人孩子玩得太多了,那些(情绪)不适合我们。”
#6th PYIFF# 卧虎单元入围。前入围2022戛纳主竞赛。7分。2017金摄影机得主的第二作,其实搁在戛纳2022这个片单里面代表法国队一点问题都没有(看看其他几个都是些啥)。白人导演做黑人题材做得这么细腻生动本来就已经挺厉害了,虽说也是颇为疫情症候的小格局,不过通过人物视角(母亲,哥哥,弟弟)把时间变迁的感觉做出来也算是提升了格局,并且还相当动人。配乐用得比较复古,用来搭过场戏都剪得干净利落,颇有名导风范。阶级议题(其实辅线是阶级跃升尝试了)其实可以再深入一点。
3.5 三段式,两次大的时间线跨越,段之内又有小的时间线跳跃,剪辑利落,顿生岁月蹉跎之感。同时一段之内是一个强情节点搭配数个日常琐碎片段的笔法。真的是相当有实验性的剧本。移民家庭的孩子被希望出人头地的那种心酸苦楚其实表现得挺好的。三个主角的爱情部分短板了点,似乎可以添点别的角度来窥探他们的生活。作为白人导演拍的黑人移民故事,不猛炒议题,也不滥情,不生涩,不隔阂,反倒细腻可感、余韵悠长,其实比金棕榈《悲情三角》高级太多了。
【5】国产电视剧创作思维。分不清主次乱创作,以为是在跳K pop结果是在打太极拳。跟隔壁《我们的纽带》入围威尼斯拍《都挺好》差不多,这部是在拍《父母爱情》。提供一种可能出发的视角,孩子的pov为出发画圈,并不是歌颂母亲也不是呕吼,而是平和视角的伟大与自私的母亲。毕竟戛纳的良心还在,这种主题明确的电影只是不痛不痒。《父母爱情》还是高《都挺好》好几个level的。
还不错,不至于6打头吧...三段式的结构常规又不普通,比较喜欢。片子想要表达的东西有点多,主要应该是家庭,家庭观上又建立了独立女性单亲妈妈,其次想表达的是移民问题,还有一定的阶层跨越和法国zz问题,但看起来设计的剧情无法承托出想要表达的这么多内涵,听完导演映后大体画清了看的时候模糊的概念。从自身来说还是有打动我的点的,主要是在母亲身上产生的怜悯情绪...
三段式的海牙科特迪瓦母子三人移民故事,看得累。最后几秒还睡过去了!映后有导演和女主演访谈录像。片名还是原名“妈和儿子”好!“异国原乡”过于文气刻意,和影片气质并不符。内嵌中英字幕。片头尾行打出数梦版权。约6成满。2023第二十届法国电影展映。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1号厅。2023-5-13观影二连之一。
很喜欢导演的叙述方式,点到即止,人物的细微表情充分实现了内心的表达。最爱的是最后一幕Ernest和母亲坐在餐馆中对谈,Ernest你在生气吗?我已经倾尽所有了。Ernest在课堂上没有回答完整的问题也充满了余韵,对于未来的期待是否会让人感到快乐?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是希望不被过去追上罢了。无处是故乡。
那些男人口口声声说你属于我,清醒地知道我不属于任何人。跟你喜欢的孩子在一起,不要跟你喜欢的男人在一起,可惜没有听从房东的劝诫。我的家乡不在象牙海岸,以为法国是我的祖国,却在这里随时被警察搜身。想念你头靠在我的腿上看电视,我们在脸上画了图腾,肤色却永远在提醒,我们注定是漂泊的灵魂。
移民、种族、女性、代际冲突.每个巨大而沉重的问题都疑缩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儿子和母亲从亲密无间到#隙出现再到陌生而礼貌,时间无声无息地作用在他们身上,最后还是要回到巴黎郊区的阳光草地,用文学和哲学来疗愈。时间在母亲身上的作用愈加强烈,最初她用“我们在心里哭”来教两个年幼的儿子如何
#2023百老汇法影展 @apm 映后视频导演说这是他丈夫的家庭故事,这也是为什么白人导演拍了一部黑人家庭的故事。而同时作为女性,她也较为认同作为主角的黑人母亲形象。三段式结构,影片中出现的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政治暗示太过尖锐,不过整体上仍是平庸又温和的关于法国移民的故事。
这个故事本身其实有着相当丰富的挖掘度,蕾欧诺·瑟哈伊的女性视角也让这个故事具有动人的温度,但整体上全片依旧没有摆脱冗长与狗血之感,套路化的法式情感样板戏并没有因为套上了移民的外壳而变得焕发生机,反倒让整个故事变得毫无重点,缺乏一定的力度,让成片显得十分悬浮而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