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工作故我在 第一季 卡罗琳·萨
对有些人来说,工作只为糊口,而对于另一些人,工作是一种召唤。这部纪录片系列探讨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工作对现代美国人的意义。《我工作故我在 第一季电影网友评论》之
对有些人来说,工作只为糊口,而对于另一些人,工作是一种召唤。这部纪录片系列探讨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工作对现代美国人的意义。
之前 road trip 去到本来觉得非常城市化的本州的大农村开车几个小时不见人的麦田和荒地和无人小村的时候就在想,自己太在 bubble 里了,美国普通人工作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很难想象。然后看到本片正是一样的话题就兴冲冲点进来看了,结果有点低于预期。除了选题外喜欢的部分是四个阶层(底层、中产、“dream job”(知识工作者)、老板)中每个阶层的三条线在纵向跨阶层的时候都是在一个组织内(酒店、家政服务公司、无人驾驶公司),纵向对比非常有连贯性。不喜欢的部分是感觉奥巴马的视角完全没有给本片增色,整个片子非常干,蒙太奇了一些切片也没有 snapshot 反而是很零散的感觉,抛出一些本应接地气的讨论和自白也很七零八落。整体缺乏一个 cohesive narrative 的感觉。
二刷后的updates:看完很感慨美国社会其实很撕裂,但他们的社会有个共通点就是很看中“影响力”,看中自己的工作除了糊口,还能对社会产生什么价值,做家政的底层黑人妈妈都能说出希望他的儿子长大了对社会有价值。现代成功学发源于美国,但现在最崇尚成功学的确实东亚社会,这个社会氛围以及造成的内卷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奥巴马的大部分旁白都很鸡汤,很美式价值,但有段话还挺认同的:放轻松就好,从事对你有意义、你在乎且认真看待的事,但别花太多心力觉得自己必须要向别人证明什么。我觉得30多岁的时候,你还是会花时间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去厘清自己想成为什么。我认为影响世界的方式有很多,许多年轻人急着想证明自己很有影响力,但影响力是随时间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非常真实的纪录片,可以了解美国人工作现状,美国人最底层收入一小时最低3美金,高的30美金各工种跨度还是蛮大的,有一半美国人口是靠服务别人收入,平均3万美金,还是打好几份工,每份工作时间应该都是很短,大概是工时有严格规定。中产3万到10万,这部分岗位和群体正在消失,因为人工智能和经济环境恶化,未来需要人的工作都将要消失了,机械和电脑逐步取代。高收入的资本家不会像纪录片说的,是因为靠中产阶级支撑才发家才稳固有钱,而是因为投资越来越有钱。想象世界都不需要人工作了,而只是靠超级大公司的技术,钱都被他们赚了,小公司想竞争根本没机会,那普通人没工作,没办法创业怎么活?有时间我发篇长评
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了解生活在底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想要什么,再和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顶层领导者对谈,这样的经历已经足以构成很有说服力的故事。和钱德拉的对谈很有意思,“如何增加岗位?大规模创造技能岗位。” 结尾总结也写得很棒 “We may not think about it, but we’re all a part of something larger than any single one of us. And our work is one of the forces that connects us.”
1、奥巴马,宾馆服务员、老人护理员、送外卖、她们都很乐观并且感恩生活在美国。奥巴马这8年任期是最能真实的展现一个人8年时间会老去多少,奥巴马连眼睛都明显老了。2、中产阶级、酒店接线员、码农、医护护理中层。第二集挺无聊的 3、土豪阶级、酒店经理,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家庭护理说客 4、老板、自动驾驶公司上市、我差了一下股价,17跌到不到2元、酒店创始人国际印度集团总裁、家庭护理创始人(依靠补贴)。整体很无聊。就是三家公司,从底层到高层不知道表达啥的流水账。美国对印度人比对中国人尊重。美国人做菜没有油烟,也基本不用明火。下载。
非常一般 虽然有奥巴马的背书 但是纪录片没有去一针见血谈论怎么去解决工作的问题、 比如怎么去增加更多就业问题 怎么去提高劳动力的工资. 一个人工作十三年但是没有涨薪的问题解决了 那么其他的人呢 其他没有吭声的人的薪酬福利怎么解决呢? 我仿佛看了九个人的工作vlog 然后结束的时候再被画个饼打个鸡血“归属感”“有意义的事”“获得认可” OK fine 我同意 但是在我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时候 你得先保障labour的物质条件获得满足呀 给个2.5分差不多了 一点点精神内核拆出四个小时讲
底层民众只是想要支付家庭的账单,中产阶级则将工作作为支付快乐的报酬。而所谓拥有理想工作的人,终于熬到将快乐融入工作的日子并希望影响什么。而那些真的一个决定就能影响社区的人,口中说着是要要为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听起来像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实际上我们都经历并且知道,这是一个注定单向的道路。还有所有人口中都提到的“意义”,每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定义都不同,但我还是觉得在仅能获得固定报酬的工作中找意义,违背了我当前的人生认知。说到底就是一部或许从拍摄角度到目的都脱离了大众工作的片子。
主要三个阶层的小案例:
低阶层:7-15美元/小时 待遇浮动依赖工会 多兼职;
中产层:30美元/小时以上 依赖自身的专业技能 尽力自我满足感;
看不见的更高层级:现金技术与资本行业(无人驾驶企业/TaTa集团) 处理重要的未来系统设计 收入上限是无上限的想象力;
奥巴马通过模棱两可(也许是为了避免强调社会财富极端集中)的提问,也算是待过象牙塔顶层后对于社会各阶级生存状况观察做到仁至义尽了 虽然当初医保法案也像是种治疗皮肤的外用药处方 治不了多数人肚子饿的问题。
如同两夫妇近几年大多数的节目一样,因为站在幕前,无论如何都已经分薄了企划本身的聚焦,而很难不逃过“个人形象宣传片”的既定发展方向。对这其中经过的变革、不愉快的事件以及不完美的发展盖过不提,最终“倾听日常,与普通人交流”的想法都更趋近于作秀,而非借由经典书籍发展的更有实质性的讨论。承认这是一个拥有积极向上用意的纪录节目,但最紧要的便是让任何(可能)夺取注意力的人安排于幕后——《美国工厂》的成功与是否有两人背书没有那么大关系,这里也同样是。
从底层service workers and caregivers一路访问到CEO, co-founders,为何有这份工作,为何工作。对方也问他,你害怕民主两极化吗。因吹斯听的是,第一集的bottom劳动者们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保住这份工作,而第四集的top劳动者们认为,是机遇造就。lobbyist比较新颖,蛮少看到对这个职业的描述。
和娃一起看的,看了十分钟他就觉得有兴趣,一起在吃饭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了。几个阶层串联的很流畅,蛮有故事性的。虽然没有很深入,但对孩子来说是很不错的社会科普。具体的工作如何在人之间流动,各个阶层之间的合作。娃的感慨是,即使是最疲于奔命的基层,也至少还过得体面,然后居然前总统还堂而皇之的在屏幕前配合表演。我说总统卸任了也要想办法赚钱。
个人很喜欢,从最底层到最高层,在较短的篇幅里呈现了很多,喜欢这种自我批判与审视的纪录片,真实自有力量。
top9%和top1%里结尾的话很喜欢,奥巴马说的30岁建议那一段也很like。想来想去觉得人如果幸运就感恩,如果不够幸运就想开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你只需将现有的条件发挥到极致,无论如何都不放弃,你能做的只有这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