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保罗·穆尼 Paul Muni 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为国出生入死的战士,战争结束之后,他离开了前线,然而,詹姆斯却并不满足于去过平凡的生活,他决定周游美国,寻找能够发财的机会。然而,事情并没有詹姆斯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快他就变得一贫如洗。
一天,在一位工友的见一下,他们来到一家汉堡店,直到此时,詹姆斯才意识到,他们此行并不是要来用餐,而是要来抢劫的,就这样,詹姆斯上了贼船。之后,詹姆斯好不容易摆脱了犯罪生涯,前往芝加哥开始新的生活。凭借着他的努力和智慧,詹姆斯很快便成为了建筑业里冉冉升起的新星,可这是,他的过去死灰复燃。
第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保罗·穆尼
第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录音(提名)内森·莱文森
《亡命者》下载观后评论: 五星压根就不够打啊!看完才发现是1932年的电影,这个主题,这个叙事节奏,这个演技,这个大场面……豆瓣才不到1000人标记过这合理嘛!绝对是一流的伦理道德片,看完此片才真的理解为什么法律会有“酌情”(此前我一直认为法律应该一视同仁)。编剧很聪明地设置了一个被迫犯罪的好人,使这个道德问题显得如此尖锐。所谓“改造营”,反而将一个好人真正改造成了小偷。整个剧本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生硬的地方,每处转变都遵循人物性格。剪辑节奏非常之好,此后这类电影几乎很难超越(再次拉踩《恐惧的代价》),20分钟内把所有前情交代完毕,用地图转场地点转变,伴随凿山的叮当声,月历一页页翻过……转场有创意,90年前的电影啊!尤其最后一句“我偷”,仿佛一曲凝重的交响乐戛然而止,徒留人惊叹:一个热爱学习的优秀工程师终于变成了小偷。
天真一战老兵厌倦朝九晚五生活,结果没想到找工作一路碰壁,最后还被人强制打劫汉堡店老板,没想到仅仅是被动参与,就判了10年刑。戴着铁链睡觉工作,吐槽都会被鞭刑,吃的像猪食,这谁能受得了啊!男主让人砸弯铁链,揣着同伴给的钱,乔装打扮,这段展现得险象环生非常紧张代入感,成功越狱后,更名改姓真的靠着勤奋努力聪明成为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工程师,结果为了保守秘密,不得不娶女房东,女房东根本不爱他了,只把她当提款机,最后男主遇新欢想离婚,被女房东举报了!男主误以为服刑可以换自由没想到被骗,最后带着老头越狱,成为亡命者。导演借男主遭遇控诉了不公正的刑罚制度、代表zf的州长言而无信毫无公信力,且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这才是最早的越狱片吧?老头中枪的时候,我心都碎了!最后I steal真是时代最强音最大的控诉!
开片即亮眼:头两镜就由一个 cheat cut 连接,给男主的镜头伪装成反打,第三镜澄清男主实际在人群的后方。看正片同一镜头并不知觉,但在无配音的片头,母亲和 Alice 瞪大眼睛看向镜头后方的傻笑仍有很浓的默片味。两次越狱都用了降格镜头 (这也很默片),竟能与一以贯之的长镜与慢语速动速和谐共存,可见导演调控之精准。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和表演风格与霍克斯电影很像,查了下这个导演后惊呆了:在前两年就先于霍拍了部黑帮片;《1933年的淘金女郎》居然也是他拍的,根本没注意到;这两部是他在TSPDT上排名最高的作品;从未见过PTP为一个导演给这么多DVDRip标金。律师和哥哥的法庭(?)发言以及男主得知无法被赦免后的台词略有用力过猛与形式主义之嫌。中字不知所云。
仁义在亡命,公正在逃亡。没有申辩只有所谓审判的欺骗,而且是在标榜民主立国的美利坚。敬佩导演捍卫公民权利的勇毅,奉献给观众一部不折不扣的黑色电影。2022.6.30二刷。要想出去只有两种方法,导演大逆不道地开创了第三条邪路。或许是最早的越狱片,而且前后越了两次。一旦被打上标签,看不见的手会死死摁住你,永世不得翻身。改头换面却逃不脱流亡至死的宣判,冉·阿让投胎到了美洲。告别无声时代没多久,居然就诞生了如此严肃讨论生存与尊严的电影,打心底里感激美奸们。翻日历、跑地图还有劳动号子,轻快简明又很见功底。篇幅不长,涵盖的信息量与呈现表达竟丰沛至斯,再次向勒鲁瓦导演致敬。
这部影片关注当时的社会议题,在选材上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而且影片的结局是如此愤世嫉俗,结合前面对监狱惨状的刻画,简直是彻头彻尾地将州政府作为了反派来塑造。铁链的特写和音效展现出监狱对众人的残酷,而主角被施加私刑的事件则呈现了个体所蒙受的不公。配合着警笛的声音,结尾激烈的追车戏令人紧张万分,有一个从汽车底下的仰拍镜头简直好似让汽车直冲面部而来。保罗·穆尼的演技我已经夸累了,反正跟大明星们比就是降维打击。
对于司法系统和监狱制度的拷问之作,现实意义可能甚至大于艺术意义,最后隐入黑暗的黑色结尾更有振聋发聩的效果。现在看来,电影里并没有对监狱制度里的segregation以及黑人在司法系统中更受到的结构性不公的问题有描绘或做出回应,但这样的omission可能更反应那个年代对于institutional power的监管与批判存在偏见与排他性。P.S.: Paul Muni真的长在了审美上
就是放在今天来讲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一战后退伍军人惨淡的失业现状让我以为这部片子的走向可能和《私枭血》差不多套路,后来随着剧情发展才发觉讲的是另一回事,让人感到绝望的是Paul Muni饰演的主人公在监狱受到的非人待遇以及州政府的一系列失信行为,全片将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的州监狱司法制度,结尾太震撼太黑暗了,就是这样的体制把一个好人逼上了绝路。
90分钟的老电影,太精彩了!片尾I steal!看出本片主要意欲批判美国当时的司法与监狱体制。“I build roads, bridges when people want to get away.But they can’t get away, nobody can.” 造桥人变炸桥人,实在是讽刺。
3.5 非常紧凑,从roaring twenties开始到定体问结束,一个半小时塞的剧情堪比传记史诗了。Muni结尾的“I steal”振聋发聩。话说抓捕逃犯第一件事不就是控制家人和前狱友么...竟然能让这个一出逃就找前狱友、还给家人写信的逃犯做到这么大,这样的剧情发展也说不出哪里有点掉线= =|||
男主 美国梦本人了,片子很想要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强行”囊括一个典型人物大起大落的人生,从细节上来说,实在缺少打磨。两端越狱戏都设计的十分简陋,经不起推敲。 中间出狱 几年内飞速晋升 为 大工程师这个更是扯淡; 从大局来说,所谓批判司法/劳教制度也完全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得说教,鸡血过多,主题先行
有些cliché的对司法系统和道德的拷问。一个人值得因为unintentional的罪恶被严惩吗?一个人可以因为卓越成就而被赦免罪恶吗?主角的退役军人身份令人玩味,这个你曾经服役的对象反过来践踏了你的自尊。主角一生大起大落,最后一声“I steal”振聋发聩,更是点破了许多潦倒落魄之人的身不由己。
本月最佳电影。飞越疯人院的前传。当法律,联合体,系统把人逼入绝境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斗争,要么被灭。我们每个人都是allen,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是小花梅。本来我预想的结局时,主角被打死,临死前喊着“你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这里发生的."毕竟时代局限,30年代的好莱坞必须保持乐观。
确实在当年一堆类型片中显得与众不同,儿女情长的削减让影片显得更加的紧凑,结局更是完完全全的反了当时流行的大团圆结局。有一部分还是和当时很多犯罪片很像,就是多少起到了一点普法作用,或者说表现出试图推动法制完善的愿望,当然可以称之为社会批判啥啥啥的,但有点刻意,影像了影片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