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喜悦 英格玛·伯格曼
斯蒂格(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Victor Sjöström 饰)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在交响乐团中,他邂逅了名为马塔(玛伊-布里特·尼尔松 Maj-Britt
斯蒂格(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Victor Sjöström 饰)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在交响乐团中,他邂逅了名为马塔(玛伊-布里特·尼尔松 Maj-Britt Nilsson 饰)的美丽姑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渐渐坠入了情网,最终,他们决定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不久之后,两人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
不幸很快就降临了,斯蒂格想要成为小提琴独奏家的梦想与他的生活渐行渐远,失望、愤怒、挫败感的折磨之下,他将自己的压力发泄到了妻子和孩子的身上。不仅如此,斯蒂格还有了一个情人。知道了一切真相的马塔愤怒的带着孩子离开了背叛她的男人。
《喜悦》下载观后评论: 伯格曼早期创作的情节剧是观察这位大艺术家心理活动的一扇窗。尽管他以作家的身份自觉掩饰了故事的真实性,但在这部极富自传色彩的作品里却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危机》暴露得更加彻底。电影是伯格曼的《魔灯》也是他的镜子,光(艺术/人性的升华)与影(生命/人性的混沌)的合谋映照出了他的孩子气、自私和贪婪。在这个极为自负的艺术家看来,婚姻不仅禁锢了他的自由同时也限制了他的才华。故而他执着于死神之舞给他带来艺术创作上的动力与生命意义上的存在感,也因此伯格曼的《喜悦》永远是建立在悲情和伤感基调上独奏与交响的时间艺术。本片最为令人惊叹的反倒不是技术,而是醒悟的丈夫在与妻子一遍遍通信和忏悔中肯定着婚姻的价值,而这正是作者晚年很难再捕捉到的景观。对于伯格曼有着复杂情感的李安想必对于这对夫妻之间的共克时艰一定深有同感吧。
就算人生再痛苦,也要演奏《欢乐颂》。镜头语言丰富,台词也精彩,叙事饱满且深刻(比英格玛伯格曼之前的电影深刻,特别是对婚姻)。电影中的第三人称叙事有点突兀,结局无疑是加分点,前面用音乐演出作铺垫的安排让结局的《欢乐颂》直接升华(但稍有表现过多,应该更克制一点,同时代电影的通病)。这部电影可以看出英格玛伯格曼的古典主义电影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他正逐步向大师迈进。另外,剧情中最重要的节点都没有向观众展示(比如男主角偷情、女主角死亡等),直接被跳跃式的叙事所跳过,这样做使得电影张力不足,少了力量,但影片能保持情绪上的统一,显得克制与文艺。
第50部伯格曼。1.极富自传色彩的、脆弱的爱。开场便被告知灾难结局,伴随斯蒂格的记忆回溯,我们看到了人生道路必然经历的反复磨难,无力的艺术追求与欲望深渊,还有甜蜜交融苦涩的爱情和婚姻。不时穿插的交响乐演奏场景极具观赏性,伯格曼通过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室内明暗光影的分割以及古典音乐的烘衬完美外化人物情绪,其中斯蒂格向玛塔求欢遭拒一场令人印象深刻。比较惋惜的是中后段情节的僵硬衔接,《欢乐颂》闪现爱人脸庞、铸悲痛为力量的精神升华都毫无震撼可言。2.“快乐不会自己笑,快乐是超越理解的”。|我妄图用网来捕捉月亮,它却逃得无影无踪。(7.5/10)
#婚姻专家伯格曼# “How can I portray the way they held each other? So boundlessly tender, but with a profound erotic sensitivity. Why was there so much loneliness and childish fear in their stillness?”
已经趋于成熟的家庭伦理剧的结构,这部的情节相较于伯格曼早期的其他伦理剧来说波澜不惊,但是悲剧内核和哲学思辨是一贯的;结尾处的《欢乐颂》试图进一步拉高片子的立意。伯格曼的房间内和餐桌上总是流淌着各种形式的哲学命题,片中小提琴演奏者的婚内生活困局正是与自我实现的失败相呼应的。人生没有解决方案,婚恋和孩子只是转移注意力的其中一种方式,把你从对自我的无限失望和憎恶中带开一会儿。
婚姻从来都是得久处不厌才好,否则很可能当初那些吸引你的点,也都会成为你日后无比讨厌的点,那么分道扬镳也就自然是难以避免了。谁都值得被守护,可是在任何一段情感关系中,在某个阶段总是有人得更多地付出,不可能谁都去当傻子或是孩子。谁都那么渴望高质量的情感关系,但首先得具备爱一个人的能力,也要学着真正爱自己,才能在这许多的尺寸方圆之内,寻找到真正适宜的得失守恒。
3.5。伯格曼总能将melodrama上升到非常严肃的情绪,其实从这部能很好看出来,只摘取“婚姻生活”中各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片段,将最激烈的正面冲突展现出来,用最戏剧化方式说出和生活很远的台词。真正的夫妻哪会这样说话,但想象成舞台上的台词就很好理解了。和全盛期的伯格曼已经很接近了,但还差那种浑然一体的、干脆的镜头语言,这部还是太室内剧了。
竟是伯格曼早期作品。又是被标题先入为主(欺骗)的一部片。女主好美,但是这个男主看得人很恼火!!普信男不靠谱 婚内出轨 莫名其妙发火 家暴女生(不仅是扇女主N个巴掌,甚至包括出轨对象也被他狠推在地)。想当初一只小熊娃娃就把女主“骗”到手了……全片充斥着“远离男人,否则你会变得不幸”的气息,貌似又挺符合现实的,这婚姻我先恐为敬。
这一部编剧很厉害,从倒叙的结构、欢乐颂的音乐与巨大悲剧的对照,再到覆盖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同时几段具体的对话又详尽生动,作为职业的音乐也起了重要作用。提到的“把小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不负责任的”与后续经历和情绪形成戏剧性的对比。在悲剧和喜剧之间变换自如。但这个主人公本身有着很大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叙事手段也比较潦草。
讲了一个很通俗的故事,叙事线也很正常。没有天赋的小提琴手,经历一些个人性格所致的波折之后,和妻子儿女幸福生活在一起,然而一切毁灭的故事。用贝九开头,欢乐颂结尾,男人忍着悲痛对着进场观看排练的小男孩苦笑的时候,一边奏起乐,就忽然觉得人生苦乐交织。维克多躺在草地上看一家三口的静谧生活时,感觉也像【野草莓】的开启。
这样自私自大、逃避责任、还家暴的男人,居然靠一只玩具熊就让玛塔心甘情愿嫁给他……对他们来说,婚姻意味着争吵、厌倦、恶心,而分离意味着思念、美好、快乐,人向往亲密又恐惧亲密,最牢固的关系永远存在于想象的真空,最终在一曲欢乐颂中,死亡(永恒的分离)将他们封存保鲜,这才是真正的喜悦吧?
愛情在互相厭倦而消散,如何不產生厭倦實為千古難尋覓良方,唯有以心相待,適時互相體諒,因事情看法不同即互相攻擊的結果將演變成于可收拾之局面。愛一的人要從對方的立場去關懷並真心溝通。切忌自認為是天生好手,如此不但害己更傷看重你的人。影片就如芸芸眾生的縮影,女主角的獨立與體諒尤為突出。
我是天才,“该死,原来我是这么平庸。”妻子亡故、他回到乐团,看到自己孩子入场坐在观众席上的时候,他从敏感易碎的男孩变成男人,她和他的相遇有争吵有痛苦却有千万个夜晚是绝对的快乐,与其不甘于命运,此刻不如安于真正重要的东西,快乐不会自己笑,快乐是很大的,它建立在痛苦和无穷的绝望之上…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