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处女泉
◎片 名 Jungfrukällan
◎年 代 1960
◎国 家 瑞典
◎类 别 剧情/罪案
◎语 言 瑞典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评分 (8.1/10 from 15,321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AC3/MP4
◎视频尺寸 772X576/720X400
◎文件大小 1.32G/497M
◎导 演 英格玛·伯格曼
◎主 演 马克斯·冯·西多 / Birgitta Valberg / 冈内尔·林德布洛姆 / Birgitta Pettersson
◎简 介
早上,虔诚的农场主陶尔(Max von Sydow 饰)夫妻做过了祷告,随后安排女儿卡琳骑马为教堂送一些蜡烛,卡琳穿上了新制的盛装,邀请家里的养女英格丽同行。有孕在身的英格丽性格放纵,并一直嫉妒卡琳的明媚人生,出行前,英格丽在食物中塞进了一只蛤蟆。行至一片森林前,英格丽让卡琳独自上路而自己尾随观察。林中的三个牧羊人看到孤身一人的卡琳顿起歹意,他们奸污后又打死了卡琳,掳走她的外套。傍晚,三名牧羊人投宿陶尔家中,向陶尔妻子兜售卡琳的衣物,惊慌的英格丽亦同时回到家中,她向陶尔忏悔了自己诅咒卡琳的罪行。陶尔沐浴更衣,以白桦树枝抽打自己后,决意用很双手为女儿报仇……
本片获196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0年戛纳电影节特别推荐奖。
《处女泉》下载观后评论:
放在影片問世時的電影接受背景中,《處女泉》無疑給當時觀眾的期待以當頭一擊:它不再自信地供給確定性的結構和結論,而是揭示和呈現出居於兩極的觀念/結論(具體說來,在本片中是對上帝存在的虔信和質疑)之間廣闊而豐富的領域,以及兩種觀念的衝突、對照與轉化。李安自云《處女泉》奪走了他對於電影的處子之心,他從中學到了“提出疑問”(而非“找到答案”)是電影的最重要功能。片尾父親下跪質問上帝為何如此待他的鏡頭,伯格曼沒有採取代表上帝視角的俯拍,而是將機位遠遠地安置在人物後方,從而實現了同主人公視角的合一;《少年派》中被逼至窮途末路的主人公做類似的質問時,李安同樣選擇了凡人的視角,而放棄了上帝視點。我想李安從伯格曼那裡學到的,正是對卑賤而渺小的凡俗生活的“相對性”處境的同情和賦形方式。2020年5月23日深夜於海甸島。
与《第七封印》里站在必然性的一边不同,本片中伯格曼的视点带有更多的个人立场,即新教路德宗的背景,或者说,本片对宗教的探讨更内在于基督教的总体框架之中而有着派系的差异。纯洁无暇、美丽善良的少女是观众情感的怜惜对象或共情客体,但绝非是路德宗理论下的应然的信徒;换言之,这样一种天真烂漫不仅无法避免现世的强暴罪恶,也不享有在新教上帝面前称义得救的资格。而路德式信徒的典范,无疑就是少女的父亲,他一方面声言和践行“凡人的归凡人、上帝的归上帝”,另一方面具有着忧郁阴沉的气质与“战栗与恐惧”的不确定性。最后泉水涌出,或许是上帝的恩典显灵,而这就要归功于作为路德宗信徒的父亲的信与决断。本片的电影语言不如《第七封印》惊艳而富有意涵性,但光影之间的对立反衬依旧,而配合着观众的全知视点的场面调度具有别样的预期张力。
卡琳长相圣洁心灵善良,在去为信仰的上帝献上蜡烛的途中遭遇牧羊人奸污杀害,可是她在与他们分享食物之前还虔诚地感谢上帝赐予他们的食物啊!为什么她一直信奉的上帝却没有向她伸出援手让她躲过死亡,上帝真的存在吗?后来父亲得知真相手刃三个牧羊人,连孩子也没有放过,其实客观地说牧羊人中的那个孩子是无辜的,母亲应该注意到了这点,但是父亲那直接把整颗白桦树连根推倒的愤怒也容不得母亲庇护那孩子,这时候父亲这位虔诚的教徒心中把上帝放在哪里?父亲在卡琳的遗体旁对上帝发誓,卡琳头枕下神迹般涌出一股清泉,它是卡琳父母为她永远流不完的眼泪,它是洗涤罪过的圣水。我想知道,上帝的现世是不是机遇,活在它眼下的人们是不是像一个个弄臣,他们的痛苦也好悲伤也好喜也好怒也好都当是给上帝献上的一场演出?画面上,拔白桦那段足矣影史留名。
当老人跪倒在女儿遗体旁说:“我的女儿死了,我复仇杀了害死我女儿的人,这都是主允许的,我不懂,我不懂。但是,我承诺在女儿遗体旁盖一座教堂,用灰泥和石头,请求主的宽恕。”我的心灵倍受冲击,我想起了姐姐死时,爸爸妈妈哽咽的声音和浓黑的眼袋,我不知道他们流了多少泪,对无信仰的普通人而言,当他们面对至亲的离世时,心灵如何寻找依托呢?我似乎找到了宗教之所以存在的原因,那些无以言说且无以排解的苦难,只有信仰方可救赎,类似于宗教的天地鬼神,以及心之依托的事物,原本就是合理存在的。这是一部剧情简单流畅和情绪饱满的电影,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合情合理,纯朴善良的女儿,眉头紧蹙的养女,虔诚的母亲,强壮且爱女心切的父亲,奸杀女儿的牧羊人,共同演出了一场引向救赎与信仰的思考题!
确实有黑泽明的影子,但毫无疑问的是精神内核不同,英格玛伯格曼这里的宗教意味无处不在。为女报仇的故事讲出了对上帝全知全能和善良的怀疑,我想也许宗教正是为了解释这个才有魔鬼的存在吧,最后的神迹和小男孩的遭遇让人唏嘘,不禁感叹上帝的无力。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即使宗教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但代表人性的父母之爱依然最为炽热,这一点在东西方其实是一样的。此外,镜头拍的很漂亮很简洁,尤其是报仇的动作戏充满了仪式感和紧张感,另外印象里小男孩给卡琳盖土的时候可以看到呼吸的起伏,不知这里是不是意味着卡琳没有立即死去。浓烟的镜头也很有意思,对小男孩的那段话挺有哲理的,浓烟不知外面的天空只能蜷缩在屋檐下。
古典神迹寓言,光影构图间的肃穆感和严肃感溢满银幕。两处经典画面:扳倒的树与处女的泉水,代表信仰的危机与回归;卡琳是受难的羔羊,女性-处女是赤裸的符号象征,失去符号寓意则注定着死去。蛤蟆是死亡的午餐,代表仇恨和诅咒/性和邪恶。复仇与赎罪充满仪式性,寓言表述的是人的极限处境:绝望——绝望意味着无意义吞没意义,虚无侵蚀生存,否定吞噬肯定,人的存在陷落到非存在,人与自身彻底的疏离/异化。“当一切内容已显得空洞,一切价值已变为虚无,一切形式已成为荒诞,只剩下信仰,唯独信仰。对绝望的接受,这本身就是信仰,已算是存在的勇气。”伯格曼用他一生的创作来“重建大教堂”,摇摆又坚定着的对话。
允许了罪恶与复仇,上帝再次沉默了。恶行与善行的比喻——颤抖着穿过天窗的烟。上天垂怜美丽者,美丽者虚荣娇纵谎言满口实在是不讨喜,能理解女孩英格丽的愤世嫉俗。而美丽者同时格外天真,有善良之处,这照见了人性的许多低劣。歹徒的霸占与欺骗,和阳光下的女孩进山让人想起黑泽明,没想到影响范围远及北欧。愤怒就像倒拔白桦树,忏悔就像拍打在身上的荆条,心虚就像癞蛤蟆瞪视的反胃,嫉妒就像沉甸甸的石头,隐忍就是包着长发的头巾,晚餐桌上的基督犹大与圣徒……结尾的神迹显灵让我想起《春潮》或许颇受裨益。这部剧情简单的小情节电影最后人们自觉的忏悔仍然展现了基督教的鞭策力量,上帝自在心中。
使上帝愤怒的,不是人类的罪孽,而是对罪孽的不自知。当罪恶遇到纯洁的时候,所引发的感情不再只是愤怒,而是来自上帝的怜悯,以及人类对自我灵魂的审判。当她遭践踏的身体被抬起时,泉水流了出来,冲刷着人们内心的一切罪恶、煎熬与迷惑。泉水像是土地流出的眼泪一样,为所有生命只要活着便必须看到的罪孽和承担的痛苦而哭泣。这眼泪仿佛是在宣判着生命之纯洁的不可能性,但又是那么令人感动地使人感受到,洗刷罪孽、追求这种纯洁的必要性。尽管生命中罪孽无可避免,但认清事实之后,每一个人所走向的不应该是堕落,而应当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不要忘记洗刷自己的心灵,让它远离罪恶,靠近纯洁…
本来想看《呼喊与细语》,结果没找到完整版,最后选择了这部。或许我不应该从《野草莓》开始看伯格曼,这一次的观影体验实在是太好了,我完全沉浸其中。电影中多次出现画面的静止和沉默的对视,私以为这是善与恶之间的挣扎徘徊,男人最终还是侮辱了纯洁的少女,愤怒的父亲最终还是杀死了男孩。开篇的“基督受难”雕像是如此的消瘦痛苦,她们每个人都在自省自己的自私和嫉妒,电影结尾他们还是选择了问神。“处女泉”是个不合常规的词语搭配,直到最后几分钟,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死亡的少女起身时,地面流出涓涓细流,我认为这是神对父亲的回答,一切重归于纯洁。
首尾呼应,开头英格丽在阴暗的环境下向神诅咒,结尾接受着神馈赠的心灵洗涤之水。处处充满着宗教的隐喻,蛤蟆象征着人内心的魔鬼,激发人的欲望,不断说出哲理之言的仆人是忒瑞西阿斯,用桦树枝抽打自己的父亲像受罪的耶稣,单纯的卡琳是天使,牺牲自我使人们反思变得忠诚,她的死亡,孕育出的涓涓细流,流淌的正是神对人们的宽恕以及升华,而英格丽和小男孩身上,寄托的就是普通人在各种矛盾感情下的挣扎。打光太绝了,把黑白光影发挥到极致。But seriously,这么长一部宗教宣传片还不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二姐的几个片段给我的震撼大。
很简单又很震撼。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女主的父亲在得知女儿被牧羊人奸杀后去山上砍树想要去报仇时的画面。诺大的草地里有一个桦树,孤零零的站在那,父亲怀着愤怒的心情徒手将它按到在地,但是树还是没断,又弹起来,父亲又从另一个方向狠狠压倒它…像极了一场精彩的博弈,这是一个征服的过程,画面充斥着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的满腔愤恨,实在太有张力了。构图,镜头,手法,音乐都配合的恰到好处,从这里我也知道了接下来牧羊人的死亡是必然的,因为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地挡住这位父亲的复仇。
对宗教、神灵的笃定、虔诚、信服,到质疑、叩问。处女之死,是对于信仰的一种摧毁,在父亲身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自省和自责(充满仪式感的洗礼,对自我的鞭挞),如何才能获得解救?父亲的做法是通过苦行生般的自我惩罚,去用双手建造一座用石头和沙子做成的教堂。但是何其徒劳,一切都已经发生,弥补的不过是脆弱的心灵而已。最后那一泓泉水的涌流,好似女孩那清澈明晰的天真、纯洁,留给人们以希望。或者,那至纯的清泉,就是处女之血。
宗教题材。我向来不喜欢宗教,尤其是当一个人把所有都寄希望于上帝,让他来评判一切。没有上帝,人定胜天。我们能相信的只有个人,信上帝,不如信自己。片中女佣英格丽也信上帝,可女主人和其他人对她冷言相对。卡琳面对上帝,贪睡没能及时作早祷,可她光鲜亮丽,赢得所有人的爱慕关怀。结尾那一流泉水看似是个神迹,但又何尝不是虚假上帝愚弄信徒的把戏。假如他真的存在,那恶徒作恶时他在哪?他在一旁看人受尽磨难,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