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大陆 扬·特洛尔
本片是导演扬•特洛尔1971年的名作《大移民》的续篇,两部电影均改编自Vilhelm Moberg的The Emigrants系列小说。本片取材此系列的后两部小
本片是导演扬•特洛尔1971年的名作《大移民》的续篇,两部电影均改编自Vilhelm Moberg的The Emigrants系列小说。本片取材此系列的后两部小说,The Settlers 和The Last Letter Home,讲述一批瑞典移民在19世纪中期的明尼苏达州建造家园的故事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新大陆》下载观后评论:
从观感上是《大移民》全方位的升级,叙事技巧更娴熟,内容更丰富,节奏也更到位,两部看下来确实是移民者艰辛又伟大的开拓史诗。第二部主要讲述这群瑞典移民来到美国后的拓荒故事,并通过他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变故来反映美国的历史变迁以及外来者与印第安原住民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第一部中两位主角的任务是去表演一个移民的过程,这部电影则着重于还原移民的状态,一方面努力融入新的世界,经营新的生活,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挣扎在对故乡的怀念与现实的不安中。显然丽芙乌曼和冯西多的表演相较上部更加出色也更加深邃。结尾不免让人唏嘘,瑞典成了他们想回再也回不去的家,一直到人生尽头。
8/10.第一部杨·特洛尔。没看过前作《大移民》,没法比较观看,但依旧还是能理解到在稳健扎实但不乏新鲜手段的系统表达之下,所委婉积蓄着的那股离愁及焦虑,这是被历史所强行镌刻与铭记在角色身份与血脉当中的,是一个象征必然结局的标识,但却也作为是故事的唯一出发线索。而也正当角色欲想将前者埋藏、隐蔽与忽视,从而获取到同新文化及地域相融洽、相适应的契机时,历史事件便会反反复复地穿插进故事充当起阻挡一切光明幻想的遮障,也就是针对叙事层面而言的冲突转折。 而到最后再反观全片,似乎罪孽的承担者所导向的还是那个无法绕过的经典症结——宗教信仰。
[192min] 我相信这部电影在影像风格上对泰伦斯马利克有影响,而且在处理宗教性的内容和展现生命之伟大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大移民是呈现因,而新大陆则是揭开了果,自然朴素的镜头让整个电影浑然一体,然而在影片的内容上还是有很强的争议性,毕竟在故事上带有强烈的瑞典移民视角,加上了印第安人残忍剖腹孕妇的情节,还有关于女性的部分,克里斯蒂娜在被检出身体怀孕会危及生命时认为自己没有用处,最后还是因怀孕而死,这些情节还是没有超脱出时代的价值观。
鏡頭和配樂更靈活生活卻沒有變得更好,淘金那段看得心驚膽戰,過去苦難如耳鳴般揮之不去,孩童唱著家庭比金子更重要的童謠,既為美國人就要挺身為美國出征保衛家園,卻不知所得家園乃是從原住民搶回來的土地,印第安人殘忍背後的政治壓迫,信仰迫使天主教徒和基督徒互相批鬥,全能的神繼續遺忘人民正在受苦受餓。埋下了蘋果的種子,卻等不到果實成熟那天的來臨。縱然兒孫滿堂他們經已不會說自己的語言,但願家鄉某人仍然記得曾經有過他的存在。
7分,整体感觉和大移民差不多,甚至还要更差一点,两部电影都实在是太长了,本片更凸显这一特征,从头到尾都是平淡到不行的叙述风格,除了印第安人和淘金热回忆这两段有点戏剧冲突以外也是相当平淡,观影体验一般,不过还是能get到导演想要传达的有关于移民和那个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些东西。果然不应该刚恢复看电影就看这种三个多小时的艺术电影。。。
生存,是横亘在所有物种面前的终极命题。投身于这场艰苦卓绝的竞赛,却始终无法寻获灵魂的安宁。声音占据了更甚于前作的地位,在多个看似平常的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迁徙加西进,缩影了一个标识性年代;欲望之轮滚滚依旧,驶往无人知晓的末日旅途。好似无数个版本的《出埃及记》,徒劳地在推动大圆石的救赎之路上轮回。
《大移民》是十年前看的,十年后才看到《新大陆》,这两部是一分为二的伟大史诗。这部继续讲述主角夫妇如何在一个充满敌意但美丽的环境中谋生,如何以巨大的力量迎接每一个新的障碍。虽也曾抱怨不公,却从未质疑过自己的生存价值。节奏或许缓慢,但它重现了一个已不复存在的历史,捕捉到了残酷的现实主义和足够精细的真实性。
本片是导演扬•特洛尔1971年的名作《大移民》的续篇,两部电影均改编自Vilhelm Moberg的The Emigrants系列小说。本片取材此系列的后两部小说,The Settlers 和The Last Letter Home,讲述一批瑞典移民在19世纪中期的明尼苏达州建造家园的故事
在这部里多了些炫技但是感情的流露却不如大移民,感觉导演拍的美国部分或者说小说写的美国部分更多的是来自于历史书而非在那片土地上的真情实感。这部里真正投注感情的角色其实只有克里斯蒂娜,这个自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就得了思乡病的女主角也成为了导演的代言人。PS罗伯特和阿维德总让人想到人鼠之间
《大移民》的續篇,導演再次以這種直接到極致的方式紀錄瑞典移民在美國建造家園的故事,生兒育女、種植園地、飼養家畜、夢碎淘金乃至生離死別,他們最終獲得了夢想的新身份卻難以完全擺脫來自自出生便擁有的阿爾卑斯山血脈的傳承,首代移民家族的辛酸血淚,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能夠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这个下部,时间线上紧紧承接上部,内容更多,现实更残酷。尤其争议极大的北美拓展史,无论对于任何肤色人种,都是一部血泪史,尤其印第安原住民的挣扎,演变成一部巨大冲突的流血史。也许很难用片言只语去完全评判这段北美拓展史,摈弃说教,把思考留给观众,这是一部好电影需要的其中一个特征。
特诺尔的史诗下部聚焦移民之后在美国的生存图景,其中与印第安人的战争、加州淘金热、南北内战等美国近代史的大事件穿插,早期移民艰辛的开拓史,与第一部很多生活化场景展示相比,这部更加注重叙事,对手的特写变成了对脸的特写,对白也精简了不少,镜头运动也复杂起来了,蓝光修复真好
上一部《大移民》主角一家从瑞典来到美国,毕竟“在路上”,空间是变动的,新事物不断地出现,可以以此破除淡化戏剧性的叙事处理带来枯燥感;这一部主角一家几乎固定在那个地方,除了时间流逝外,空间几乎是没有变化的,所以,再怎么努力,也回避不了这样的叙事造成的单调,乏味之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