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世纪中叶,在瑞典南部斯迈兰(Smaland)的一个农村小社区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克里斯蒂娜和卡尔·奥斯卡。他们靠着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勉强度日。世事艰难,人们遭遇到恶劣天气,收成锐减,一片凄凉。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因饥饿偷食了食物而死去。这次饥荒加上孩子的死,使得母亲接受了父亲移民美国的决定。他们同另一个躲避宗教迫害的家庭和一名逃避恶妻的男子等人一起结伴同行。
电影余下的部分描述他们乘坐一艘摇曳的航船的艰难旅程,他们穿越了大西洋和内陆,最终来到了现今的美国明尼苏达州。整个迁移花费了10周时间。在明尼苏达州,那些死里逃生的移民将在这个新世界里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本片是一部北欧人移民到美国的史诗电影。片中尽是长镜头及壮观的大自然景象。从《征服者佩尔》中可以看到本片的影子。由马克斯·冯·西多与丽芙·乌曼主演,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奖。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本特·福斯隆德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扬·特洛尔
《大移民》下载观后评论:
看出了两地的差异,美国这边肥沃、环境好、自由(宗教、制度、人身)。瑞典老家的场景常伴石头石墙,给人一种被隔断的感觉,美国就处处开阔;瑞典老家生活中,妻子的三次秋千,分别是婚前的天真烂漫,婚后的忙里偷闲,出发前的满怀希望;牧师在大船上,小船上对于上帝的质疑,最后仍旧信仰。是愚?新路发展不太明显,估计得细看才行;妻子大船上流血不止那次用意是啥?之前有过晕船感觉自己要死了,这第二次艰难用意不明;美国宣传移民书上写禁止吃咸鲱鱼??;最不满意的当然是三段配乐啦,这种一般用来马上遇到危险的吧,然而剧情和危险毫无关系,真危险的时候倒什么配乐都没有,用意不明,感觉很糟糕;同样的移民题材,想到了愤怒的葡萄。还有看完挺想玩荒野大镖客。
7分。其实本片是质量配的上八分的一部电影,但由于我实在是对这种欧陆导演的电影风格不太感冒所以只能给一个七分,尤其是几个月没看电影突然看一部这么长还略带沉闷的电影确实是有点不适应。本片做的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无时无刻的气氛渲染,让本片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风土人情味,结尾的处理我个人也挺喜欢的。但我不太喜欢本片的导演风格就是对于叙事的简化处理,所有事件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太多戏剧冲突,并且全片有着很多留白环节,这让这部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很难真正的看进去,我个人观影过程中是有点不断走神的,不过这也是欧陆导演的一贯风格了,只能说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本片的群体表演是非常好非常到位的,男女主角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4.5,3小时看得压抑而紧张,目标清晰阻碍集中,文钩子随处可见,观众的感受如同片中丽芙乌曼一直焦虑不安的双眼,总以为她和孩子又要出事了。乌曼太棒了!演起农妇和她之前的知性优雅的小姐、绝望的贵妇都不一样,乌曼和冯叙多才是绝配嘛?纪实自然美学当属欧洲人厉害,杨导这部史诗级中的巅峰作,现在的史诗剧没法和以前比了。结构上,一半讲了生存现状的不断下跌和无望。足够无望才会理解这种行为。后一半没想到全是公路片模式,没有想像中的抵达美国之后的时间跨越的描述(不让观众放松),一板一眼一笔一画细致勾勒出了第一批瑞典移民的艰辛和决心。那年对上了史诗级剧作教父,是美国擅长的古典叙事技巧,两部完全不同的美学系统。
瑞典人拍的移民题材最后一组镜头拍了大雁迁徙,而不是很多类似题材电影中的自由女神像,我觉得很棒,这种朴素的道理常常被忽略,什么自由民主,对于瑞典当时第一批移民到美洲大陆的人来说,就是和大雁一样,是在不堪忍受瑞典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了食物,为了活下去才跋山涉水远渡重洋的,哪还有空想什么自由民主。在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还能体会到活下去才是最初到原动力吗?想想也是有点魔幻,如今高度发达富裕的北欧,在我们天朝上国鸦片战争开打前,在慈禧要吃一百多道菜的时候,是这么的穷苦,这么看我们的确有奢靡的资本,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用极度真实的方式展现了北欧人民历经艰辛终于移民到了美国的故事。尼尔森是一个小地主,他移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那点土地太贫瘠了,他感觉到自己再努力耕耘都无法养活家人。神父移民的原因是受到了当地教会的迫害,让他无法自由地信仰。也许每一个选择移民的人,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他们于是选择了移民来追求心中的幸福。但代价却也极巨大,许多人会沉落海底,许多人会半途倒下。所幸的是,他们来到的这片土地,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尼尔森最后在那颗老树下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也宣告了他将获得重生。
我相信最没有资格拍大移民的就是欧洲人,在影片中他们所遭受的那点苦难没有比被他们赤手屠杀的印第安人更为沉重,也没有比被他们当作牲口进行贩卖的非洲黑人更为沉重,也没有比千千万万的死于非命的亚裔更为痛苦,开辟美国这块壮丽的国土是牺牲的其他种族,就像片中所说的,比起在欧洲,在美国这块土地上,除了贵族与平民之分,还有严苛种族隔离,因为美洲土地的广阔,淡化了这一点,们不应该忽视也不应该忘记。
長,不過不悶,而且有需要。對上帝的忠誠未有得到回應,人窮所以食慾性慾本能一切未許滿足,當寵物貓被淹斃、聖靈聚餐被禁止、土地乾旱糧倉被大火燒盡、孩童餓死,聽說遠處的美國有肥沃土地、人民之間不分階級,一時小大海漂流記幾次從死神手中掙脫,永遠記得第一步踏上這片允許之地,只要到達異鄉上帝會讓我自然學懂新的語言,突如其來的配樂,遷徙的候鳥。
三个多小时,长是真长,但确实是鸿篇巨制。丽芙乌曼真漂亮,演的也好。十个星期,漂洋过海来到新世界。惊涛骇浪,疾病缠身,但新世界总是有新希望,只有一双手,总能看到美好的新生活。冯叙多和丽芙乌曼就是这片的灵魂。不过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看大移民,真是时兮世兮,黑名贵,亚裔揭竿而起,60万的新冠死者,大江东去浪淘尽英雄。
三星半;19世纪初瑞典一个村落居民集体远涉重洋追寻美国梦的故事。前半段有些散乱,对每个人在村子里的遭遇和困境分头进行了描写,后来登船远航,故事逐渐紧凑,详细描绘了轮船上的艰苦条件,生虱子一段让人看得浑身发痒。来到美国,一众人面对这片新大陆,满怀对未来的憧憬,电影至此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
大移民和新大陆是由Vilhelm Moberg的一部小说改编而来,虽被分割成两部电影还是建议一次看完。尤其喜欢瑞典的部分肩抗摄影机的导演就像用温柔的手缓缓的触摸着优美哀伤的家乡土地,深厚的情感浸润了每帧画面。PS告别年迈父母的长镜头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缩影,这是一个每次回想起来都会潸然泪下的镜头。
当儿子考虑到自己的孩子的未来而决定移民时,父亲对准备移民的儿子说,我也在考虑我的儿子.但凡能生存下去,谁又愿意背井离乡了,抛下年迈的双亲呢?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卡尔·奥斯卡与克里斯蒂娜带着孩子们终于来到这片神赐的美丽的土地,神佑勤劳勇敢坚毅又有爱的人们.
扬·特洛尔和奥米果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拍生活流的导演,特别是底层贫穷却极具生命尊严的农民,那些普通、艰辛、贫瘠的乡村生活中,所有的故事都简单但又充满了悲凉的感觉,对白被精简到了极致,只留下画面在讲诉着,镜头冷静,大自然和人物,新大陆承载着希望和梦想也有现实的无情和残酷
电影用丰富的生活细节描绘了瑞典农户一家努力耕作却抵不过自然直至背井离乡,这种移民的故事总是令人心碎。扬特洛尔在镜头方面的天才从之前看过的浮生就体会很深,这部也是,丽芙乌曼荡秋千时看似随意却自然真切的镜头真是独一无二。另外丢孩子那段是被科长的二十四城记拿去借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