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爱欲之港 英格玛·伯格曼
波利特(尼内-克里斯汀·约恩松 Nine-Christine Jönsson 饰)是一个年轻的女人,长久以来,她都生活在抑郁的情绪之中,并且有着很强烈的自杀倾向
波利特(尼内-克里斯汀·约恩松 Nine-Christine Jönsson 饰)是一个年轻的女人,长久以来,她都生活在抑郁的情绪之中,并且有着很强烈的自杀倾向,这一切和波利特所拥有的的非常不幸福的童年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波利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糟糕,最近,她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令她感到开心,可是如此一来,她就无法再住在学校的宿舍里,这也就意味着,波利特必须重新和母亲住到一起去。
朝夕相处很快就将母女两人之间隐藏至深的矛盾给激发了,与此同时,波利特邂逅了一个名叫格艾斯塔(本特·埃克隆德 Bengt Eklund 饰)的男人,这个男人能否成为波利特的救命稻草呢?
《爱欲之港》下载观后评论:
伯格曼的《爱欲之港》永远都在上演英雄救美这一场戏。人的不幸让他不厌其烦地捣毁和重建着这类偶然性的神话。如果把艺术、自由、爱情、信仰和家庭摆在人的面前,我们会如何排序?伯格曼会把艺术、自由、爱情和信仰并列。对于这位弱男子来说,家庭、婚姻和子女全部都是累赘,是艺术、自由和爱情之船上的锚。他对女人受困于原生家庭的痛苦感同身受,对她们试图从父母婚姻的不幸之中逃离的心情也是十分理解,对她们渴望以爱情来弥补亲密关系的解决之道更是无比认同。因此他成了这一群体想要抵达的港湾和想要接触的知心爱人,以及无条件崇拜的圣者。然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位电影大师只不过是一个拍了许多电影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如果爱就一个字,那么伯格曼对他爱的人只会说一次。事实上,在这个英雄救美的故事里,女人才是抱起男人脱离苦海的英雄。
![爱欲之港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6231801511007373.jpg)
一部关于青年的青春电影,为青年而写,关于青年,跟《筋疲力竭》等新浪潮电影一样,很大程度上都是关于青年文化的首次影像阶段,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行为,电影中骚动的、欲望、的炽热的、凄凉的、悲愤的,总之,有一些荷尔蒙的涌动、青春的力量与雅典精神、怀旧时的梦幻感,这就是他们的相似之处。个人自由是英格玛·伯格曼这部可爱、凄凉但并不悲观的早期电影的主要主题。也许战后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当被问及他是否允许自己受到潮流的影响时,伯格曼回答说:“受影响了——它完全是按照罗西里尼的精神制作的。”
![爱欲之港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623180153129322.jpg)
家庭的毒由社会去解,对人的影响就像托尔斯泰在《复活》里写的,由罪恶的人去惩罚人的罪恶,哪里有救赎可言。《折磨》和《爱欲之港》像一对参照物,《折磨》从试图作为拯救者却失败的少年入手,《爱欲之港》从寻觅拯救者却获得一线阳光的少女入手。“你到底有多少男人?”这声男友的吼叫是比母亲和管教所更扎心的刀,如果执着的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不是堕落的原因,那悲剧的因果链就无法打破,从这里,更读懂了《复活》。
![爱欲之港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623180151799509.jpg)
3.5。母女关系尤其是病态母亲设定很妙很prototype,女社工的刻画也很绝,以及例行构图太棒;然而主线shaky,男女主的情话充满导演不信观众不信且导演不信观众会信的荒诞感。(总之一开始以为会是touki bouki结局,没想到是白酋长结局)(对当时北欧的保守程度感到惊诧)(如此密集出现的水手和海港小镇,仿佛要么是早期伯格曼要么是雅克德米…)
![爱欲之港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623180151559646.jpg)
3.5。伯格曼是不是很了解海港生活,水手的工作和生活部分很像纪录片。一回到室内,还是类似美国黄金时代电影的棚内拍摄。虽然电影整体没什么意思,人物情绪变化也过于浓烈(很多桥段会有“至于嘛”的感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同样是讲爱情和手足之情,最后总要走向拷问自己灵魂和人性深渊。伯格曼还是伯格曼,讲个简单的故事也要这么暗沉和严肃。
![爱欲之港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623180153811334.jpg)
“为什么人忽视自己的过错这么容易,而别人的就难。”童年在恐惧、不断重演可以总结出规律的争吵步骤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战战兢兢面对着世界,对说爱的人充满渴望,然后绝望,折了的橄榄枝让她一次次落入水中。“如果能自由一些就好了”,好在伯格曼结尾还是给了这样的姑娘希望,今后我们是先生和太太!
![爱欲之港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623180151377837.jpg)
1948年的瑞典,30岁的伯格曼通过大荧幕反思女性的困境和出路。2020年的某国尚未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不知道这是伯格曼的第几部作品,但已经体现哲学思维,并从家庭角度来看社会问题。伯格曼从不消沉,逃避是不对的,留下来面对一切才是出路。 @2020-12-30 22:53:30
若将这部电影当成爱情故事,那完了。在我看来,男主是伯格曼对“没有良心”的自我鞭笞,女主是伯格曼自己那“被谋杀的”童年。最后两人决定在一起并不逃离继续留下,是他完成了内心的一次整合。拍摄这部电影时值29岁的伯格曼充满了对罪与罚的焦虑与恐惧,看得出他与对感情的无所适从。
#车祸现场,看错片了#伯瑞特因失去自由的过往而自卑、孤独,又有强烈的自尊,格斯达却在意的是她有多少个男人。最后闺蜜堕胎而死,主角从死亡中得到自我救赎,很反映伯格曼的价值观。在今村昌平看来,做猪便做猪,如实呈现,而伯格曼则厌恶猪性。ps.堕胎在西方文明是十恶不赦的?
《港口的呼唤》,英格玛·伯格曼,1948年。一部阴暗低沉的社会写实电影,一个妓女企图在码头自杀,所幸被水手所救,两个人建立起爱情关系。但妓女始终无法摆脱她童年时在儿童教养院的不快经历,还有纠缠不清的家庭关系,加之好友的被辱导致流产死亡,使她加深了现实生活的痛苦。
看介绍是对原生家庭种种控诉,我原本也打算就着很丧的心情看,可吃了些巧克力发觉:原生家庭或更多铸成的错误都不值一提,因为那都是过去,重要的是面对过去,接受不完美,也别妄想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解脱。一点点认清自己,一点点解决问题,日子就是这样的
女主角的父母生活中充满这暴力、冷暴力,她父亲晚年遭遇不幸。这样的小女孩儿能够成长为什么样女人,很大程度上靠她的运气。她遇到什么样的男人,有哪些青春期的遭遇大概就会决定她今后人生的走向。这样在无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多么渴望爱,但又多怀疑爱。
伯格曼的电影中再次出现了港口的意象,有点男性救助女性脱离家庭困境的意思,虽然设置在港口,但是全片仍然大部分是室内剧情,某些片段感觉开始有婚姻生活的影子,而上一部中出现的精妙构图似乎是变少了。港口被用来在开头结尾揭示主角奔向未来的处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