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以滿街霓虹燈聞名世界,卻隨著時代變遷,昔日的燦爛繁華似乎已成往事。妻子難以接受丈夫離世,終日在家整理其遺物。身邊所有人都叫她別再執著,卻屢勸無效。一日,她發現一條開啟亡夫的秘密霓虹燈工場的鎖匙,並在那裡遇見他的青年徒弟,得悉亡夫一直希望重造一個已拆除的神秘霓虹燈牌。盼能完成其遺願的妻子,在過程中逐漸了解每個昔日燈牌的故事。張艾嘉、任達華相隔39年後再度再合作,攜手新演員周漢寧、蔡思韵,講述一段屬於香港的獨特歷史。片中的霓虹燈與最近的清拆工程不謀而合。不同的意境符號貫穿全片,暗喻著這座城市之餘,也對照著力挽狂瀾的香港人,正如導演所言:雖然是空執著,然而,人生也許要有執著才有重量。
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张艾嘉
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曾宪宁
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张艾嘉
《灯火阑珊》下载观后评论: 其實3星半不夠4星,但私心給現場可愛隨和的張姐補足分。現在年輕的創作者,很多時候都在懷念舊香港,大概說回憶不太容易出錯,也可以勾起更多共鳴,這個方法很聰明,但其實挺難的。回憶確實是共同的,但如何在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裡把感情挖出來,是很考驗功夫的,年輕導演很難有這麼細膩的表達,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不足,所有的表達都過於直白,沒有太多想像和留白的空間,同時缺乏細節的動人之處。加上用了任達華,相似的主題很容易讓人把這部和《歲月神偷》相比,情懷是舖夠了,但情緒不到。華哥的戲份其實很少,但真的多虧他,才能把人帶回到電影裡,張姐演得很好,但她身上女強人的氣質太突出了,加上太久沒有和港產片磨合,以致於整部電影如果不是靠華哥來拉,觀眾分分鐘就游離出去了。不過還是很開心,有新鮮的血液流淌在港產片的世界裡。
2023.03.26. 百老汇电影中心,优先场 导演映后Q&A。好久没在大银幕上见到张姐了!张姐凭借本片拿到她的第三座GoldenHorse影后奖杯,实属不易,实至名归,可喜可贺。导演映后分享故事初衷,是发现到目前并没有一部港片真正关注“霓虹灯”这个曾经的“香港名片”、以及制作霓虹灯的这一班老手艺人。从香港街市霓虹灯的兴盛与消失、从一个已故手艺师傅和他妻子及家人的故事,来展现“旧香港”与“新香港”的割裂和过渡、以及对旧香港如对故人般依依不舍的告别,整体上很是动人。张艾嘉一己之力撑起全片,特别是在女儿这个角色设计的不讨巧(结尾的180度转变更是突兀)、演的又拉垮的情况下,依然能稳住全片基调和情绪。通过本片认识新演员周汉宁,给出了令人难忘的出色演出。祝接下来的金像奖好运。
3.6 這兩天我見到之琪 她講起溝通 語言 牆 這裡的人正在歷經的失去 他們和拼命抓取一切的我們是不是在同一條路上背行卻又恰好打了個照面 今天我讀著超出我預期的作品 更感到迷茫 我們從這出發 了 但我們要去向何方|停下來想了想 應該說 因為是被文化物件溫柔包裹的電影 不忍心批評霓虹燈| hkaff謝幕. 暫時給個3.8好了張女士哭起來眉眼皺皺的樣子真是好動人⋯總體觀感不詳 感覺港人一看到霓虹燈應該就走不動路吧 部影情懷說不定占更大頭(也不是說不行啦)本眼淺怪從在遊戲廳丟幣許願的第一個場景開始就無聲狂哭半小時 看下半場反倒不知所措起來 唉我是感覺 如果真要講失去 誰又不是這片土地上的異鄉人呢
霓虹招牌作为一种媒介空间,以及老影像片段的穿插、新的媒介使用习惯,感觉可以给这个电影做一个媒介化的解读??️很标准的hk nostalgia故事,但没啥新意,张姐加分。霓虹招牌一亮,成了下一代人的一种通过仪式,毕业、婚礼。连着看了两部任达华以亡夫/亡父形象出现的电影,都是死后揭开他曾经的故事,任生或许已成old hong kong代名词??老街道上,霓虹璀璨,“普天同庆1997喜迎回归”的字样对比如今的清冷色调,不言而喻,但也没给出什么新说法。观感上有种viu的味道,一看主创名单,导演居然是婚内情的导演,立刻多加一星!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hk电影是不能只从电影的角度来评价的。
【三星半】看之前最大的期待是招牌、張艾嘉、任達華。滿足了我的期待,但也僅限於此,一點額外的亮點都沒有。電影是很本土、是很有社會關懷、是很想記錄時代,卻少了張力。總是覺得如果最後大家都放棄繼續做招牌,會更好看。不過導演要勉勵港人嘛,就沒辦法了。香港的Good old days 體現在瀕臨絕種的霓虹招牌上,也體現在張艾嘉和任達華身上。周漢寧是貼合角色的,蔡思韻是漂亮的,但在前輩的精彩演出前顯得黯淡無光。最近幾套港產片怎麼說呢,誠意是有,但真的沒有很好看,好像港台那些社會民生節目??我倒是想支持港產片,手卻很誠實地買了一堆舊片的戲飛(梳。又,這部電影真是逆《俏郎君》般的存在。
3.5/5 有招牌就有生意,招牌在人就還在。跟去年《飯戲攻心》一樣回首過往時代的美好,《燈火闌珊》以霓虹招牌作為切入點,將那份緬懷做的更徹底,霓虹閃耀的瞬間,彷彿時間不曾流動過,人也都還在,霓虹熄滅的瞬間,物是人非時不我與。無法放下過去走出離別之殤,因此全家以最後一個霓虹招牌為願景,在成功點燃最後一個復刻招牌後,便正式告別已逝之人,不再沈溺於悲痛之中。任逹華的出現時機都拿捏的恰到好處,劇情簡單全靠霓虹味以及張艾嘉撐著,90S的香港曾經能繁華一時,都要感謝這些默默復出的霓虹師傅們。驀然回首,那人一直都在燈火闌珊,從沒離開過。
这是一部港味很浓的电影。表面上,是张艾嘉为完成丈夫遗愿,创造霓虹灯的同时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以及徒弟的毕业。但曾经代表着香港璀璨的霓虹灯、现在日渐衰落凋零,这不正是香港自身的写照;西化的女儿出国定居,颓废的徒弟一无是处,只剩下老一代苦苦支撑,但依旧回天乏术,这也是真实的香港现状。再加上剧中任达华的突然离世,虽未讲述原因,但如果过度联想一下,甚至可以影射……不能多说了。总之本片隐喻极多,但也十分克制,并没有过多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在保住美好回忆的同时,默默的接受现实。
1.5 在如今這個時代,懷舊/情懷可說是電影最大的敵人(之一),是難以拔除的頑疾,因為在電腦CG的幫助下,要逐一「再現」那些已逝的回憶與事物(舊香港)實在太容易了,扼殺掉真正應該被保留的思辨、想像與創造力。導演無可救藥的自我沉溺、口號式台詞、帶來嚴重視覺污染的霓虹奇觀佔據了這部電影的方方面面。既與「做霓虹燈」(工藝/工作)完全無關,而且從未認真面對眼前的這一片不可逆的廢墟,更沒想過如何在廢墟之上展開一場新的探索、新的冒險。我們何時才能學會好好告別?
@PREMIERE ELEMENTS #hkaff19【4/10】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混乱和刻意,虽然有众人为杨灿镳完成遗愿,合力做霓虹招牌为主线,但还是能够强烈感觉到不同片段是被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不知道是剧作出了问题还是剪辑出了问题,个人倾向于前者,毕竟影片的现实片段与Flashback衔接得不自然,无意义的段落也不少,比如美香陪Leo在码头祭拜外婆,以及最后彩虹穿传统婚纱为美香梳头,而整体的对白也有欠打磨。
开头挺漂亮的,当场被打动,但剧情越看越不对劲(。)能感觉到一点导演的意思,想拍出那种nostalgia、过去很美好但未来不知道往何处去的迷茫、试图保住集体回忆的寄托和cultural identity、对新东西新时代的质疑和抵抗啊之类的。(但是表达这些的香港好电影实在太多了…)导演试图着眼在家庭以小见大,说想以“失去亲人”为主题,结果代际的矛盾没拍清楚,爱情戏也乱七八糟。两分都给闪现的任达华和好看的霓虹灯
故事的切入点是很喜欢的香港霓虹情怀,挺喜欢演员们的表演的,任达华和张艾嘉两位老演员之间的对手戏非常好看细腻!但私以为片中每个人的背景故事和转变成长都太简单;以及某种程度上,在现实主义的题材里,情节对于我来说都太理想化了;再就是关于部分情节,比如Leo外婆,能感觉到写作的目的,只是实在缺乏伏笔和应有的方案,作为副情节实在撑不起反而和片子格格不入。以及大喊死忌快乐、关于毕业的设计也实在有些刻意。
“旧事物怎变迁 道别后的你可 会否得知”,消失的工种,逝去的人,正在落下的城;情怀如此细味,霓虹灯牌中妻子/女儿/学徒/客户都缓缓拼贴出对丈夫/父亲/师傅/老板的至诚想念。只是有了“小”的落笔,始终忘掉对“大”的触碰;也就让整部片只像由各人而写的“《我的XX》”的小学式作文,而不能找到选材之外更触碰人的地方。张姐的带动之下,它幸运地成为值得一看的作品;但你知道它所承载的还可以更多更重。
台词和情节写得非常明白,已经不算隐喻,甚至觉得张姐为啥能靠这个得奖也是因为靠这个剧本演了个不明白说的角色。与《浊水》《窄路》相比,少了一些更加关注题材本身的部分,但与《送院》《白日》相比,又少了一些不死不休的怒气,就这样处在微妙的两者之间,可能是演员参与了创作?反而还算是偏往观感舒服那头的不上不下。不过就感觉,至少还算不会只存留一个“让位给导演想法的主线缺憾”的最终印象。3.5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