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准父母Irka和Tolik住在乌克兰东部靠近俄罗斯边境的顿涅茨克地区,这是顿巴斯战争早期有争议的地区。随着MH17航班附近的坠机事件加剧了笼罩他们村庄的令人生畏的紧张气氛,他们对第一个孩子出生的紧张预期被突如其来的事件猛烈地打断了。迫在眉睫的失事客机残骸和即将到来的哀悼者队伍强调了当时超现实的创伤。
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提名)玛丽娜·埃尔·戈尔巴赫
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导演奖 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玛丽娜·埃尔·戈尔巴赫
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世界)(提名)玛丽娜·埃尔·戈尔巴赫
《克朗代克》下载观后评论: “你不是敌人,而是懦夫”。在这里,分娩过后的不是希望,是绝望。万千颗粒的愁苦,相同的良知,无尽的泪水。你问他为何反抗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他说你此时的所作所为就是我反抗的原因。自全面战争开始后,甚至是14年局部战争马航MH17坠落后,顿巴斯就不再是独属于乌克兰的伤痛,它揭示了某种绥靖、某种丢失了本能的无知。要为家庭、为具体的身边人而战,而不要为特定的意识形态而战,因为前者是生而为人唯一仅存的生物性,后者则是无赖流氓摧毁奴役前者的利器。永远记住,我们与敌人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受仇恨所驱使,而我们受渴望所驱使,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也许会丢失生命,但他们会丢失一切。女人、生命、自由,这是2022的关键词,也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献给女性,献给全天下尚未被唤醒和无力反抗的人们。此若不是真实,那又有何是?
#BFI# #LFF# #Debate# 咋说呢,强作者表达,所以剧情上的很多不合理我选择尽量忽略,隐喻表达的过于直白,男性“内耗”下坚强的女性,土地,牛,汽车,房子,生命也是很直接。镜头和构图非常美,但最不满意的点也恰恰在于此,影片大量采用固定镜头和环绕镜头,镜头运动非常缓慢,这样的镜头运动本来是极其冷酷的,有一种漠视任务的感觉,所以非常期待看到生存的残酷,但导演选择了规避所有残酷(除了一头牛和结尾处),而且我感觉被摄主体并不是人,而更多的是环境,让影片从画面上看带有非常强的诗意,我觉得视觉上背离了影片内核,这也让影片的张力大幅度减小了(即使从画面上看感受到一种人物对于命运(镜头)的不可控)。本来想问问导演镜头运动的问题,实在不好意思…最后一个问题举手没被看到。
看的时候,觉得irka从车上逃跑,发疯一般地逃走那段过于单薄。创伤当下的反应不是这样的,当下我们慌忙抓起什么来掩盖它,什么都行,回溯性的重演才是嘶拉一下子揭开伤口的一刻,而irka缺乏的就是这种回溯的创伤的癫狂,落入了一种欠缺真实的表演。因此,我很不解为什么irka到了可以离开战区的关头,歇斯底里发作一般地逃回自己家。最后生孩子那段也是差不多的原因,让我感觉到导演在试图用煽情诱发观众,而非人类共通的情感相互点燃。同行的哈萨克斯坦姑娘说,她很理解,因为irka既不能前进,也不能退后,既不能到ukraine,也不能到russe,而是只能停留在donbass。这是一个背景性的东西,在电影里没有表达出来,但是她理解。我听完觉得,如果导演能把她感觉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好了。
强作者表达,所以剧情上的很多不合理我选择尽量忽略,隐喻表达的过于直白,男性“内耗”下坚强的女性,土地,牛,汽车,房子,生命也是很直接。前1/3还不错,成功把两国冲突缩小到一次重大事件又缩小到普通人生活,中间1/3开始失去节奏,不知道故事该怎么讲能传递自己观点了,后1/3直接毫不掩饰的把俄罗斯妖魔化,诡异的是,女主角形象塑造也发生了变化,从镇定坚强变成了drama queen,固定长镜头也渐渐变得矫情。最后一场在沙发上提前两个月诞下女婴我看懂了,本片“dedicate to women”,我也早看懂了,本片dedicate to所有认为俄罗斯没人性的人。(本以为是关于伤痛,原来是宣泄对冤家的仇恨)《克朗代克》
与土耳其合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马航客机被击落坠毁,将居住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户房子,击出墙洞。房子里面,住着一对夫妇,妻子即将临产。顿涅茨克已处分离分子控制之中,分离分子持枪搜寻飞机残骸,临产夫妇在重整房屋还是逃走之间徘徊。这个地区民族分离,对局势看法也千差万别。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当时甚至是现在那个地区的真实情态。影片中的丈夫或是俄罗斯族人,其行为粗鲁又犹豫,心底赞成分离,却为家人所羁绊。面对临产妻子,没有一点作为丈夫的承担与利索劲,因此才导致悲剧。最后时刻也不如其小舅子果断,其死也是活该。影片拍得温吞了一些,展示也过多,未专注于故事本身。
#Berlinale72EFM 什么叫拍给白左看的电影?这就是。前1/3还不错,成功把两国冲突缩小到一次重大事件又缩小到普通人生活,中间1/3开始失去节奏,不知道故事该怎么讲能传递自己观点了,后1/3直接毫不掩饰的把俄罗斯妖魔化,诡异的是,女主角形象塑造也发生了变化,从镇定坚强变成了drama queen,固定长镜头也渐渐变得矫情。ok,最后一场在沙发上提前两个月诞下女婴我看懂了,本片“dedicate to women”,我也早看懂了,本片dedicate to所有认为俄罗斯没人性的人。(本以为是关于伤痛,原来是宣泄对冤家的仇恨)
四星半。女导演玛丽娜·埃尔·戈尔巴赫在影片中对MH17航班坠毁事件有着很明确的立场,但影片的优秀之处并非是对事件的刨根问题,而是对俄乌交界地区居住群体生活的刻画,精神层面的分析。孕期女性身处于战争之中,却更为果敢、坚守自我,与男性彼此间的立场争执,挞伐与反抗,形成鲜明对比。大量固定镜头和平移、旋转拍摄方式的运用,在克制中渗透着恫吓之感。同一画面中近景和远景的交叉叙事,展现了强有力的作者性。叙事节奏在中后段有些放缓,但瑕不掩瑜。尤其是全片最后一场戏,堪称年度电影瞬间的强劲候选者。
聚焦于战争冲突之下的地区人民的生活日常——基本生存全部成问题,每天与死亡打交道,所拥有的不断被掠夺毁坏,但生活却必须要继续。缓慢平移的镜头冷静而克制,与突然落下的爆炸破坏形成强烈的冲突刺激,也成为这里的人们生活的节奏。后半段的推进有所加快,到结尾一场戏,内部的和解与外部的破坏、生的过程与死的过程同时发生,观众的所有侥幸心理毁于一旦,冲击力之强让人庆幸这只是电影。模糊立场,少有的以战争中的孕期女性作为镜头主体,让人得以一窥战争下女性生存的某些现状。年度反战,3.5.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全景-观众选择奖第2名。前获圣丹斯世界电影剧情单元导演奖。改编自马航MH17航班被击落事件,加了情节剧式的线索,从当地村民的角度讲述坠机后的一系列事件。乌克兰文化部资助了不少立场鲜明的俄乌冲突题材电影,这部拍得太喊话了(最后一大场戏刻意到了极点,虽然很博眼球但是实话说真的蠢得冒泡),不过导演有几个长镜头和大全景的构思还真挺不错的(当然很楞的也比较多……)。实话说这个跟活报剧一样的《顿巴斯》大概是半斤八两……
战争不仅有1917或斯大林格勒那样的炼狱,这部电影展现了低烈度战争的残酷。房子随时被炸个大洞,隔壁随时死个人,兵痞随时闯进家里抢走牛羊,日子总还要过。片中的男人从亲乌到亲俄起码有四五个不同幅度,女人却是最坚强的生存者。稳定的长镜头突出了纪实感,倒掉的墙轰塌了温暖的家和残酷的现实的屏障。坐在倒了一面墙的露天客厅里看电视足球赛,这就是乌克兰东部人民的小幸福。然而这一点小幸福也脆弱得令人猝不及防。
《克朗代克》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乌克兰电影,在俄乌冲突的主要战场,这里的人们生活已经彻底被毁,这个家庭正在准备迎接新生命,却看不到任何希望,更不要说家里人也有内斗和不同政治观点,当飞机坠毁,军队进入之后,生活更无法控制,想要出去都是难上加难,然而就在新生命到来的时刻,最讽刺的事情发生了,有武器就可以为所欲为,根本没有正义和真理,受苦的永远是普通人,影片风格是冷峻的,质感不错,值得一看
女性导演的「思维架构」聚焦,果然「俄乌关系」的第一线还是要看顿涅茨克,各种匪夷所思的立场与意识形态交融的神奇地带。画面构图出奇的好,故事线流畅洒脱写意,各种隐喻与战争控诉毫不掩饰的一气呵成,男性的隐忍与女性的无奈都刻画的恰到好处,当下看来的确有够讽刺。最后部分的处理很不错,生命的终结与诞生亦不过交替往复中前行,只是终点在哪,依旧迷茫罢了。(没入15部小名单略有可惜)
看过很久了 但是一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只记得自己骂骂咧咧地走出了电影院。用这片写了女性主义的结课,摘一小段。社会结构被炮弹一举击破,性别回归最原始的自然关系,被描摹为“无用的男性和生育的女性”,影片结尾,高举主义大旗的男性被枪杀,留下女人在残破的建筑中诞下生命。当父权制因自身的暴力走向毁灭,一切权力空间是否能回到原点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