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谢尔盖·爱森斯坦 迪米特里·瓦西里耶夫
影片表现了13世纪俄国亚历山大·内夫斯基王子率领军民击溃掠夺成性的德国立窝尼亚条顿骑士的业绩。爱森斯坦借鉴民间叙事诗的技巧,使这一爱国史诗具有明显的壮丽歌剧的风
影片表现了13世纪俄国亚历山大·内夫斯基王子率领军民击溃掠夺成性的德国立窝尼亚条顿骑士的业绩。爱森斯坦借鉴民间叙事诗的技巧,使这一爱国史诗具有明显的壮丽歌剧的风格。条顿骑士入侵俄国后,无恶不作。他们洗劫普斯科夫,吊死爱国者。内夫斯基带领人民群众,以伊格纳特等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保卫了重镇诺夫哥罗德,消灭了叛徒托瓦尔其洛。最后,在楚德湖的冰面上大败条顿骑士。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下载观后评论:
爱森斯坦复出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传记电影。保留了蒙太奇时代的一些特点,比如最终战役时,不同角度和景别镜头的重复剪辑,突出战争的紧张感。完美的构图,不同高度代表人物地位、实力的差距。王子和蒙古官员站在一起时明显高出一头,回来报信的蒙古士兵被举到像城堡一样高。少数镜头仍然保留了象征性元素。开始一字排开的捕鱼网象征着对海外敌人的防御;防御军头领绞刑时背后的十字架象征着他的牺牲使他成为了圣徒;王子做开战宣言时背后三面军旗代表着军队的民族构成;德军主教的黑袍暗示着他们更像是死神。影片控诉了德军的罪行,同时也塑造了王子这一民族英雄形象,反映了俄国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决心。但影片叙事节奏拖沓,简单的故事讲了将近两个小时。而且战斗镜头场面调度混乱,把宏大的战争场面破坏的一塌糊涂。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312140333487205.jpg)
9.与德国关系紧张期,爱森斯坦第一部有声片,从回溯历史的角度妖魔化日耳曼民族。|留白摄影,视听对位,关于声音效果的探索:部分场景中的音乐与对白占据主导地位,环境音与音效运用较少,几场戏干脆彻底省去画面和银幕内运动所需要的环境声和音效。另一方面,无论有声片初期还是现在,全球大多数影片都遵循着对白最重要,音乐与音效次之的声音分级准则。反观爱森斯坦与罗伯特·奥特曼等对声音倾注心力的导演们则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可能性,非同寻常的声音结构所证明的事实——在传统的声音级别应用中,任何声音都是一起出现的,只不过音量不一。如果延伸开来再看80s后,MV流行化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出现纯音乐的独立音轨段落。473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312140334467192.jpg)
教科书般爱国主义题材战争史诗大片。时值苏联与纳粹德国关系紧张之际,爱森斯坦制作了他十年来的第一部完整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蒙太奇是爱森斯坦的标签,此片中蒙太奇并没有像在《罢工》那样被过度使用,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甚至用在了配乐上。影片实验性的手法不少,比如在描写战争场面时,爱森斯坦借鉴了许多迪士尼动画片的手法,连配乐都充满欢快的节奏。而此片又不仅仅是一部冷酷的战争片,比如他加入了少女Olga这个人物和一个为爱而战的子情节,使得电影变得有血有肉,又更能打动观众。影片的最后打出的字幕和缓缓推进的镜头下无尽的长矛,即使在今天和平时代看来也是相当鼓舞人心。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31214033453804.jpg)
此时的苏联已经进入了斯大林的文化高压期,列宁时期的先锋派苏联艺术家们一个个接受斯大林文化审查,需要符合Socialism Realism。而爱森斯坦此时的电影创作受制于斯大林选定的选题,在剪辑时,斯大林随时会进入剪辑室进行干涉,于是有了这部很不爱森斯坦的作品。其中的战争场面如同是在玩闹,极其疲软的挥剑动作,还有刺入身体依旧无法流血的镜头,战术只有跟我冲,其效果大概是劣化版本的战舰波将金号或者十月,这里便凸显了早期电影工业的落后拖累正剧创作,如果爱森斯坦能够自如地使用蒙太奇夹杂在战争场面中,可以大量弥补工业和群演上的落后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312140333843499.jpg)
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谢尔盖 爱森斯坦完成的首部有声片。“伟大领袖”传记电影。这部电影使爱森斯坦重返影坛。此片内容与当时形势非常相似,即国家正面临来自德国的战争威胁,使得此片成为一部非常重要的爱国电影。努力保留了一些蒙太奇实验的成果:不少镜头用不同的构图表现同一个动作,许多剪辑是不连贯的。最著名的冰湖大战段落,是一个延伸的韵律化剪辑的精彩段落,谢尔盖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使得这种独特的剪辑风格更加舒缓流畅,并且增加了影片传奇、超凡的特质。未看。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312140334529415.jpg)
尼古拉切尔卡索夫自从演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后就貌似成为了斯大林同志在电影里所充当的角色,在纳粹德国不断在边境不断蚕食西斯拉夫人的领土的时代背景下,这部电影更像是削减纳粹德国在中欧的嚣张气焰。苏联在1938年重新演绎了七百年前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与条顿骑士团的楚德湖战役以纪念二战时期被评为俄罗斯历史第一英雄使俄罗斯免于沦为天主教国家的诺夫哥罗德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想要得到以其命名的勋章的难度不亚于拿两次苏联英雄。最后的与民同乐,乌拉~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312140333909616.jpg)
爱森斯坦在拍摄期间发表了一篇名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与日耳曼人的彻底失败”的文章。他写道,与杀烧抢掠的鞑靼人不同,条顿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彻底殖民、奴化的意志。影片中条顿人的头盔和德式钢盔几乎一模一样,得到了斯大林的赞许。镜头语言并能冲破民俗传奇的架构,涅夫斯基这里只是调动爱国情绪的工具人;而《伊凡雷帝》中的伊凡,就像是哈姆雷特(斯大林语),他挣扎扭曲的内心世界被爱森斯坦用镜头语言扒了个精光(影子与胡子),当然要被禁掉。
明显的政治倾向模糊了电影对历史的还原还有艺术的表达。涅夫斯基收拢领导权的样子看上去很斯大林,条顿骑士的纹饰上也出现了个颇像万字符的东西,将骑士团掉水里的部分拍成是他们在溃逃的时候发生的也是为了表达战斗胜利完全是靠俄国人的英勇,自然因素只不过让他们雪上加霜而已,很微妙的改动。但纵然斯大林当时看破了时局,却还是后来被德国忽悠上道签了条约,可惜了一帮苏联文艺界精英费心费力拍的电影被短暂河蟹。
影片表现了13世纪俄国亚历山大·内夫斯基王子率领军民击溃掠夺成性的德国立窝尼亚条顿骑士的业绩。爱森斯坦借鉴民间叙事诗的技巧,使这一爱国史诗具有明显的壮丽歌剧的风格。条顿骑士入侵俄国后,无恶不作。他们洗劫普斯科夫,吊死爱国者。内夫斯基带领人民群众,以伊格纳特等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保卫了重镇诺夫哥罗德,消灭了叛徒托瓦尔其洛。最后,在楚德湖的冰面上大败条顿骑士。
8.5/10。①13世纪俄国君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军民在冰上之战中击退来犯的德国条顿骑士团的故事。②表现主义摄影(布光/构图)与夸张的身体姿势、战争大场面处理(调度/剪辑等)、配乐都是很高水平(虽然皆不及伊凡雷帝两部曲)。③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节奏较拖(或者不够有趣),角色塑造较扁平;战争戏边激昂残酷边插科打诨两者气质很错位(也导致节奏更拖)。
风格转变太大了,借助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王子抗击德国侵略来凝聚民族意识、建立光辉的领导人形象,如此一来,以往的群众群像叙事自然转变为高度的英雄化戏剧模式,杂耍蒙太奇被完全弃用,演员表演更是不敢恭维,亚历山大全程仰拍,举手投足之间皆是做作,拍的好的还是冰湖大战中大量的大远景镜头,辽阔的天空总是占据画面的一半以上,乌压压的军队在自然面前也显得渺小。
一种接近肉搏的混战;冷兵器钝钝的,接近木头;德国军队骑马而来,伴随的却是心脏的狂跳;打仗成为了抡棒槌和锄地一般的动作;冰湖裂开。一切都这么笨钝,钝感的痴迷质变为必胜的精神气,在这场战斗中并不那么稳定,直到痴迷性最高处,也就是最钝处,带着面具看不清面孔的德国军队已经必输无疑,遮住全部面孔还要夸张的外壳是一种精明,它必定不能在这场战争中胜利。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面对蒙古和瑞典侵略采取策略最终打败瑞典人的故事,电影距今已经有80多年了,以现在的眼光来肯定会看出诸多问题,但依旧不可否认在当年是一部大制作,几场战争戏场面大,调度多,参与人员也很多,电影清晰完整地把这俄罗斯重要的历史事件呈现出来,适当加入的感情戏在剧情上也给予了新鲜补充。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