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美国士兵JJ驻扎在罗马,被围困、封锁,处于战争状态。当梵蒂冈被炸后,他开始寻找一个威胁到整个世界生命的未知敌人,并与其斗争。
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阿贝尔·费拉拉
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零和一》下载观后评论: 枪支作为暴力的第一性征推进演化为战争,而坐守权力假象的士兵就是行驶滚动的齿轮,被流放至虚空的人类渴望得到归属依靠。费拉拉同步解构现代数字影像的同时也在深入驱使人类活动的源动力,即性的欲望与杀戮的本能,时刻压抑的性感张力在各个节点释放达到爆破的目的,制服、通讯、碾压,资本世界的聪慧伪装在不断进化,导致人们在迈入现代社会的时候不免会忘记来自原始世界的反应,这里与早期拉皮德所秉持的反辩证法作者准则相一致。然而「零和一」却早已摆脱了摄影机的桎梏,不再受之技法与感官的奴役,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影像的高度自反,更有银幕背后的角色的绝对自由。象征着历史革命的论文体旁述更是承继了类似裘德之于罗马尼亚的批判。费拉拉无论在个体抑或是时代之中,都要比任何人走得更远,这更像是一次预言性质的昭告,而非对当下混乱的归总。
隔绝、记录、控制、消灭,疫情期间的封锁经验正类似于战争之际,于是口罩、测温仪、摄像机也成为军事装备的一部分,测温仪-枪与摄影机-枪,正是突然暴力转化成为日常仪式完成的结果。救赎、对于信仰的重拾和为信仰而为的抗争、对于此时此刻混乱的压制,背叛、死亡、求生,“一千年以来不断发生”“什么时候?现在。”这种抗争与暴力永远是现在进行时的,是永无停息彼此拉扯。哥哥与弟弟,正是未来与过去,作为未来的信使来到当下传递未来的/永恒的信息,来到当下祭献自己的死亡并成全未来。另一个方面,疫情封锁后的人类感知便向虚拟出发,对影像的接触多于对真实的接触——街道空无人烟,屏幕充斥人像——在这样的虚拟背后,真实与真相又潜藏在何处,人们又如何重新发现现实的维度,亦或者,我们从来盲目挣扎于黑夜之中,而黎明,会来:不为我们而来
永远有一个摄影机在场,永远存在着记录,但又并非是疫情时代的纪录片,而是一个导演重新建构的处处隐喻和对照疫情现实生活的虚构世界。噪点的充斥,你会疑惑最终进入我们眼睛的影像经过了多少层屏幕。影像的影像,屏幕的屏幕,是化用疫情生活的特征。世界进入某种满是军人、教徒、革命者、地下组织者的状态,是疫情对现实影响的表现。
测温枪、摄影机、普通口罩和枪支武器、军人/恐怖分子面罩同时出现,赋予了这些现实中常见(特别是疫情后)的物品如武器一般令人不安/害怕的属性。(疫情世界确实很像战乱军备世界,疫情社会混乱是战乱,防疫人员是警戒军人)
而疫情中人与人肢体的无法接触,也加速了数字虚拟世界的发展(即影片零和一的数字世界寓言)。
导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解读疫情时代的方式,不流俗而很独特,不过也注定无法和每个观众共鸣。
疫情时代下的各种现实性符号,预示着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连同世人的内心一起徘徊不定,无比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动摇,接踵而来的死亡阴影在蔓延,个人身份的模糊,意识形态的对立,混乱的世界,无序的影像。街道上一片荒凉的景致,人类的内心沉入了黑暗的深渊,就连突如其来的大爆炸也无法将其唤醒,数字化的影像呈现出新时代的气息,散发着旧时代的氛围,肉体间的亲密,口罩下的亲吻,欲望被禁锢。逃亡,恐惧,毁灭,死亡,无一例外,世界是上帝的藏身之所,却被腐败的、贪婪的人类所掌管,巨大的灾难和疾病正在吞噬整个星球,而威胁这个的世界的未知敌人,就是人类本身。如果说“零”代表了虚无,那么“一”就代表了真实,当主角的解读也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之时,现实和电影间的距离被再次拉近,一切看似虚无缥缈的事物,都成为了有迹可循的真实存在。
个人评分5.0/10【D】
Re 伊桑·霍克的两次感想,已经宣告了创作者的失职:依赖他人诚挚的态度点明本片的晦涩本质,然后给出说服力给予观众信任:景别、手持、配乐、噪点影像,在节奏与指向的高效匹配下,角色的表现和观察当然是清晰而有效的(隐喻、表达空间,后疫情时代的拟态),前半段真的构建出观众提到的[美丽的影像]。可反观后半段,承载更多的视点和表达欲却只能带来模糊割裂的文本与情节,角色亲临的一切自然随之失效。基本只有“预言”爆炸那条线还有根基,再反观那些未雕琢完善的讽刺/表达,走向就只剩莫名其妙的转场逃亡和结局设计,全看伊桑·霍克尽力遮暇。到这份上还谈什么虚实?创作者自己都没坚挺对待自己的造物。误走贫乏的自我指涉还用实诚混淆视听,在我这是严重扣大分的。但念在前半段还不至于放入[差]的序列。
221020 【C 】迷惑不解之余依旧是目前我所了解的阿贝尔·费拉拉。昏暗荒凉的公共空间模拟特殊时期的末世危机感,口罩,消毒液,额温枪,军事禁戒状态等标志性元素的出现直指这场军事行动/探寻之路的故事背景。新冠疫情的袭来分裂了此前生活的连续,在被称之为元年的二零二零年,突如其来的惊愕事件中,已然发现不再理解这个被袭扰改变了运行轨迹的世界,也不再理解无所适从的自己,深感通过屏幕接触信息的自己成为一位身处世界之中,却需要调整视角重新看待世界的局外人。费拉拉混杂的影像让我重新记忆起了这一切自以为远离了的居家隔离期间的生活状态,电影实际无需表述更多逻辑或剧情,所展现的只是一场启示,为我们带来疫情时代的个体生存的现象和经验,以及对一切发生之前的安定生活景象的怀念。
严格来说这是由不同footage拼凑出的一部(高度艺术化的)影像,而无法说它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在开头和结尾处的主演自述录像,影像中以第一视角对行动过程和交易对象进行拍摄,以及各种实时通话、监控、偷拍带来的不同视角/出发点都是对电影本体论发出的反思与颠覆。当拍摄这个动作以及被拍摄对象轮流进入视线,观众无法再信任图像,哪个是纯粹的真实?那个场景是经过刻意的设定?我们失去了判断准则。此外,当一个士兵成为影像的拍摄者,他似乎替代了通常意义上的战地记者成为场外观看者的直接图像资源,他能够或应该给世界传达什么样的讯息?什么事瞬间,什么是视网膜高潮,什么是暴力,什么是革命全部都要被重新定义。
这种意识流的玩意真是看不懂,导演不要觉得用手持镜头的摇晃和颗粒感极其粗糙的画面就可以装逼,就算伊桑霍克片头片尾地拉票,我依然不会买账。这类玩意也就鬼佬的评委可以自娱自乐,好像观众都是沙雕,看不懂就是没水平的样子。全片画面昏暗无光,连人物动作和面貌都看不清楚,更别说晦涩难懂的剧情,不,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剧情,莫名其妙神神叨叨不晓得想说个啥,极端主义,疫情,冷战、谍海……样样都沾点边,但样样都语焉不详,让人崩溃的观影体验。严重怀疑伊桑霍克看剧本就是因为有和老毛子女间谍打一炮那个桥段才出演这扯蛋玩意,不然无法理解一个演员可以在不懂剧本含义的情况下出演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演绎的角色。
【4.5】某种程度上是Ferrara的The Image Book。几乎无时无刻跳跃着的噪点让影像粗糙得难以进入,间离感由此而生,还原了拟像的本质——像素单元,也就是0和1。疑问也由此而来:当异质的图形在眼前闪烁,知悉其原理后又是否该继续信任一切?看似真实的(请将Ethan Hawke录制的Talk视为电影的一部分!它们出现在厂标后和字幕前)就不是虚假吗?虚构的(正片部分)不能是现实吗?测温枪为什么不可以杀人?口罩也可以是军备,摄影则更算得上终极暴力。海报和预告片被打造成“惊心动魄的战争电影”,不明所以的人们看完给出差评,互为骗局,这个时代注定给我们带来太多“战后创伤”。
伊桑霍克一头一尾说得很委婉了“导演是非常独一无二的导演”“我很喜欢这个剧本,剧本并不能完全体现导演的意思,而且我完全看不懂”,差不多约等于“除了说这电影好我愿意说其他一切好话”。发表一些类似“测温枪和摄像机在我们手中和武器又有什么区别呢”之类的模糊感慨是很容易的,但是不能理清这里面的关系跟没说也没太大区别,不用导演演员自己拍个两分钟小视频一样能做到。剧情看不懂我们来看下影像好了,开头伊桑霍克自拍我在想“哇喔他胡子白了一半了”,结果进入正片不是故意瞎打光就是手持镜头疯狂晃,根本看不清伊桑霍克正脸,我要气死了。总结一句话:导演要你何用??
说实话,确实没有看懂。就连伊桑霍克在电影中到底哪一个部分是演哥哥,哪一部分演的是弟弟,都不是非常确定。但是不妨碍看这部电影的初衷,伊桑霍克自己在片头和片尾的两段独白成为了本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对于导演的安排,我们没有办法按照普遍的思路去理解。通过一个多小时的画面可以感受到,在疫情之下,导演对于宗教、社会制度、不同阶层的人,他有一些自己的考虑。剧中画面的昏暗以及大量的穿插剧情会让人看起来比较吃力。有的时候根本不清楚这段讲的是什么?和前面、后面的剧情关系又是什么?如果有大神能够清楚地写出一篇文分析其中的来龙去脉,我会非常愿意阅读的。
过于直白的后疫时代寓言。神死神不死,摄影机和枪,影像质地切换,算法统御真实,以上都不会因为角色戴口罩几率变高就成为新问题——但假借战斗与革命之名,却只敢止步于谵妄呓语,才是这片最讨厌的点——放弃你的坏图像吧!你的电影根本没有“声音”。另,一小时六分处“要理解what's outside of you,你必须使用what's in you”这句台词跟拉图尔theres no outside anymore and we need to fine freedom within inside神似。《0、1》:理论家们的内心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