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信认识他吗?帕特里克·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这么说吧,他绝对是个帮你管钱敛钱的好朋友。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受过良好的教育,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不过,这一切仅在白天有效。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evil”的一面。他是一个魔鬼。一个穿着雨衣在大街上踟蹰的魔鬼。贝特曼内心孤寂无靠,他需要一点点东西来刺激一下自己冷漠的感情。 寂寂黑夜。贝特曼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贝特曼。尤其是坐在那儿,悠闲地抽着雪茄,看着在房间里悬挂摇摆的躯体,贝特曼从未体会过如此的心悸与平静。 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然而罪恶终是无法掩盖,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贝特曼找到了心中的天堂吗?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的《美国狂人》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抨击的一部小说,其极度黑暗的笔调使得小说及其作者都成了当时舆论猛烈炮轰的目标。时至今日,在这部小说出版近十年之后,其观点已经被部分人接受,将其搬上银幕才成为可能。但本片的开拍还是引起了激烈争论,曾受邀出演主角的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很快便宣布退出,剧组不得不重新起用原定的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宣称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他的系列案件。 本片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13岁时因主演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Empire of Sun,1987 )而成名。
《美国狂魔》下载观后评论:
杀人过程是真实或幻想我觉得压根不是重点,片子着重讽刺的是后现代的符号奴役。物的符号奴役了人的主体性,人与人之间也变成了一个个物的象征(滑稽式的叫错名,朋友死了不可感、过度修饰的名片)。主角一直喜欢《悲惨世界》似乎意识到专制时代被可感的权力奴役,我们具有反抗的实体,而现在则转为了使我们满足的物的奴役,这时我们也不知反抗什么了。更悲观的是主角喜欢听唱片、买录像带这种使我们满足的文化产品也变成了机械和科技复制后褪去原形的一种符号,由此产生了觉醒后自我精神的爆炸,当然最终他肯定逃不出去,因为这是时代的体系。片尾里根虚伪的电视演说则表达了‘再没有一个比娱乐明星成为政治领袖更后现代的事了’,所以这片应该叫《美国→精神病人》
传说金融圈是有名的厌女症,那这个电影版的《狂人日记》就是生动写照了。这当然是一个含混的文本,叙述人本身是不可靠的,多次细节有意提示了迷魂阵,但也有不少地方证明不止是一个精神病的臆想,确实有可怕的事情发生着,多精彩谈不上但是很别致的想法,最后落脚到肯尼迪的演讲上更是升格处理,类似刘伟强的《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黄暴只是外表讽刺影射才是目的。除此之外音效惊人,交换名片拟音拔刀真是独具匠心。末尾的独白也很精彩,“承认一切也得不到净化”,明明是个悲凉的故事,但想想戏外26岁的贝尔从此踏上从bateman到batman之路,还是替他高兴的~~另外我咋看着他的眼睛一会是黑色的一会是灰绿色结尾又变成深棕色???
我又看了一遍,以前看的时候,心里满是恐惧,像是在看恐怖片。这次看没有了恐惧,也许是生活的经历让我理解了压力与苦闷带给人的不安,我也理解了片名,到底是内心臆想的psycho,还是真实付诸行动的psycho,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但说实话不是天才与疯子,我也真的无法理解到底为什么会用杀人来满足内心的空虚与孤独。只要稍有情绪上的波动,只要有人在自己不想有人说话的时候讲了话,就会因此失去生命,那我们这个世界大概会只剩一万分之一的人吧。 学会抛开嫉妒与不平衡,与自己的内心和睦相处,大概就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吧。纸醉金迷的物质永远满足不了人的贪婪,只有在精神上控制自己的欲望,才会在这个个世界上活的自在吧。
卡夫卡变形记般的精神崩溃……其实最后一段独白已经诠释了一切,“再没有什么障碍需要逾越,所有的桀骜不驯者,精神错乱者,作奸犯科者所共有的不安,所有我犯过的罪行造成的伤害,以及我对这一切的漠视,我现在都成功逾越了。我的痛苦恒久而深切,我不希望世界为任何人变得更好,实际上,我要把我的痛苦加诸别人的身上,我不希望谁能幸免。可即使我坦言相陈,我依然没有得以疏解,我无法逃脱我的罪罚,我也不能再更深地认识自我,我所说的再无新意可挖,这番自白因此……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可追求的,没有意义的,悲惨的时代。
这片子真的很有意思啊。我都很惊讶国内视频平台会买这部的版权,不过果不其然又被删了一堆东西。而且因为是女导演,太多部分太有共鸣了,无论是拍男色的部分,还是男性们的对话。其中无意义的,攀比的、神经质的、永不停止的自说自话和假装对话,都太真实了。美国精神病人的症状现在也全球传染吧。全片唯一真的发生交流的对话,只有Jean坐在Pat的沙发上,沙发到处找工具策划怎么杀她那一段里,全片唯一,有问有答,尝试理解的对话。Bale演得真是他妈的太好了,他怎么这么适合演执念重的人,爱死了!
没有预期中好看,但确实还可以。能看出来CB为演好这个角色努力了,虽然CB身上没有那种扭曲的克制的拧巴的劲儿,但片尾精神状态完全崩溃的他的形容枯槁感是有出现的。全片的节奏让我有些不舒服,铺垫太长,高潮又很短,但最后半个小时的确加分。中间夹杂一些奇怪的可笑之处(例如“我想杀你,你想上我”),但非要说,可能psycho的世界的确就是这么充满杂音。总而言之这片子没法给我带来余韵感,属于“看完就完了”的cult爽片,有点失望。最后,看到还没被撞毁的双子塔,前尘旧梦涌上心头。
一脉相承post modernism的理念,物品的符意义代替的使用它们的主题- bateman个人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和他人之间符号的对比 看名片branding那块笑死, 没有比设计这行更让人能体现自我价值了 每个人都是interchangeble, 人际关系也都是以其所使用的商品衡量,谁先穿上valentino的西装,在dorsia吃上晚饭,谁才是主角。跟其他同事相比较而言bateman才是最有人性的那位,毕竟杀人不是一个人人可以做出的选择
非常喜欢。甚至是我的丧钟的程度。有人说他每次杀人前讲音乐那一段,才是在墙街重重精英伪装下的他本人,可惜的是即便我戴着芭乐老爷的滤镜,带着“我和他同在异化边缘”的同理心去看的时候,也依然跳过了这几段。在他的角度去看故事的观众,刻意关注他的观众,尚且不在意他内心的狂热,何况是那个情景下的美国。所以个人更偏向部分谋杀是真实的,证据如何目击者如何,都是反映那个NBCS时代的一种标志而已,他连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证明自己都不能够。
贝特曼有没有杀人都一样,真杀了人是病态,只是幻想着杀人也是病态,而这两种病态都来自于同一种病因:内心感受与外部环境的严重割裂,他需要一点刺激才能短暂的弥合这种割裂,区别只在于这种刺激是行为的或是精神的现代病就是分不清真假、分不清他我的病,任何一个观念都能信之如神明,也可以弃之如屎溺,信与弃都走向极致,没有适可而止的勒马缰绳,一切皆有可能也即一切皆可能没有,只剩一具行尸走肉随波逐流,没有选择的能力,也没有感受自我的能力
在这个时候看,颇有意味。bateman和batman只有一个字母相隔,一个活成邪恶一个活成正义。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自以为真实而非真实的,或许有人不会搞得懂。Bateman在说惠特尼休斯顿专辑的时候说“和别人同情连心是不可能的”意味着他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却在结尾独白说只能让痛苦蔓延到其他人身上才能获得短暂的欣慰,而他“butinsidedoesn''tmatter”.…很好的电影,很好的演员。
“个体的变态源自社会的病态。”“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还是一样的双重人格,邪恶逐渐吞噬善良。诺大复杂的房子,几乎每间房间都有血淋淋的尸体,和贝特曼的人格一样,谁也猜不到,谁也猜不透。女房东应该是知道的,把房间整理干净了对此事只字不谈,为了金钱利益也无所谓犯罪。真实的人格分裂还是幻想的都有解释余地(打警察那里要说是现实的话说不通,感觉就是蝙蝠侠附体,一打一个爆炸。贝尔又帅演技又好,我原来看副总统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是他演的。再看看机械师,他真的很强。
太好看了,从头到尾毫无尿点,看完当天就2刷。这个片子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男主不是仅仅在杀人的时候才表现得很神经,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所谓装作人模狗样的时候反而比杀人的时候表现得还像精神病,比如他高谈阔论人类应该如何争取女性权益等高大上话题的时候那副滑稽至极的表情,他仅仅因为别人名片比他好就气得想杀人,还有居高临下地羞辱一个完全没有招惹他的乞丐,等等,真的太喜欢这种神里神经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