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浴血华沙 扬·科马萨
《华沙一九四四》,是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华沙年轻人的故事,他们活得仿佛每一天都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华沙一九四四》,是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华沙年轻人的故事,他们活得仿佛每一天都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并非是虚张声势或年轻鲁莽——而是他们周围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态度。影片的主要角色首次出场时,是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他们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因友谊而凝聚在一起,《华沙一九四四》中的角色们成了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他们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浴血华沙》下载观后评论:
波兰实在是一个受尽苦难的民族国家,新千年以后,依然有大量的的导演将视域重新拉回到历史伤痕的梦魇之中。《华沙1944》完全不在类型语法的框架内构塑,它无限地趋近于失序、惊骇、颤栗、腥血,正对应着人间炼狱的历史事实,尸块雨堪称年度最惊悚的观影体验。整部片子的视点其实松散,战场上的男女主角仅提供一个游荡的躯壳,真正的重点不在人物,而是为了将观众的视点拉到华沙境内,这里有无尽的炮火、废墟与亡魂。导演前半段的调度水平极其有限,还配有大段落升格镜头、大光圈的MV式唯美摄影在破坏着统一的美学风格,但进入后半段的紧张战局里,调度技术便突然跃升,尤其末尾处的几场戏还是相当流畅的,由此,在浪漫梦幻与泣血现实之间的张力才被少量地调取出来。整体上再提一星,波兰,波兰。
![浴血华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5745248780.jpg)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站在街角给母亲和弟弟跳舞逗乐的小伙子,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和弟弟被德国人枪杀;干净而美丽的少女,却要沐浴在漫天落下的腥风血雨中,却要穿梭在泥污与鲜血遍布的下水道;可爱而大胆的姑娘,只能站在爱人的面前和目光里,被炮火击碎了身体;还有一群胸怀热血的青年,在鹰鹫和棕熊的阴影下,以血肉之躯殉国于残破的废墟之中。真希望穿过了尸体与废墟,游过了鲜血与冰河,在那个第一次牵手的地方,仍然有我爱着的姑娘。慢镜头与夸张想象画面的运用,让片子多了一丝浪漫主义色彩,最后,战火中的华沙与现代城市灯火中新华沙的画面,着实让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片子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配乐了。
![浴血华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5744805203.jpg)
决定再看一遍的好片!开始儿戏般的起义,血腥残酷的战斗却使人更加坚强。女主从柔弱的富家子女,遇见爱情后变得勇敢顽强。(非常漂亮的波兰女子)。男主以漂摇的步伐不断坚定回家的路。战斗场面拍的其实问题较多,但是在很多细节导演处理的非常用心,完全不输那些大片。细节譬如男主每天离家对着窗口的母亲和弟弟是模仿了《美丽人生》那段,离开家人参加起义那段用弟弟表现的撕心裂肺,果然,就在那个窗口,目睹了母亲和弟弟被德军枪杀的场面。最感人的还是女主因为爱在战斗中的表现,多处超现实主义手法令片子提升很多。最后结局也是双版本。。。我觉得主要表现的还是在波兰人民以低劣武器对抗德国侵略下强大的爱情,唯美而感人!
![浴血华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5744980083.jpg)
起码它将起义青年的鲁莽与自杀式战斗这种自黑都拍出来了,这个在国内就完全不会上映的。减分的原因是:只能说导演将战争片套上了爱情的外衣,在战时还恋爱脑,放大了爱情这无可厚非,《珍珠港》也这么做过,但弱化了人性的冲突与战争的残酷,将残存的爱情跳出于国家战争之上,就显得格局小了。另外一些细节:二战时青年男人居然人均有如此健美的身材、女主几次身陷榴弹冲击波杀伤力范围内却连内伤也没有、一般动作片才有的慢动作镜头用于与打斗无关的片段、电影整体调色过于明亮都等让我跳戏。对比《沃伦》与《卡廷惨案》,这部波兰电影不算拔尖。惊讶的是,居然请来了马克思·雷迈特这个德国著名演员,实在有些惊喜。
![浴血华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574554048.jpg)
真实的历史事件,爆炸和子弹横飞,人被杀就会死,人体有弹孔,伤口血肉模糊,全场发了上千盒便当,主配角可以说全灭,考究的武器装备和制服,人物丰富。同时整部电影故意营造出戏感,夹杂在写实的战争场景之间,除了名场景子弹拐弯,另一个名场景天降血肉雨,反映战争残酷,但也不很符合真实世界的物理学。更别提战争间歇的MV床戏画面了。但恰恰是有这些出戏情节做装饰,加在真实历史事件的真实描写基础上,出戏感不断地将观影者在当下与战争之间拉扯,才能提现出优秀的战争电影必须有的主题:反战,而不是歌颂牺牲视觉刺激战场沉浸感这些睡醒一觉就忘掉的爆米花。
![浴血华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5744591446.jpg)
想象着这个主题就用稳扎稳打的老派风格拍摄会是怎样,可能那样会成为经典吧,这块土地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但现在这样加入许多可谓新潮大胆的分镜、转场或慢镜头处理,意外很贴合主角们对战争的无意义的感官,信仰、终点、家园、爱的人,一切突然都变得虚无,手足无措六神无主又必须做点什么,就是这种生死两难的感觉。让人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在这点上比许多更有名的战争片做得还好。帕夫洛夫斯基忧郁惊恐的大眼睛,威奇拉克斯美丽坚强的侧颜。结尾魂归沙洲、渐变时代,莫名把逐渐散乱的主线收拢了。细想也不算什么经典,但莫名在看过后回想了好些天。
![浴血华沙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5744377295.jpg)
已经在波兰华沙生活工作了2年,对本片得理解和情感会更深刻吧?片中得战争情节已经足够血腥,但我笃定真实的战争血腥程度比这个还要可怕100倍。我生活的这座美丽的城市,再78年前被夷为平地,满目疮痍中的爱情,青涩、向往,但又实在短暂,一切都在感觉被『摆了一道』的起义中戛然而止。波兰这个民族总是悲情的,尴尬的地理位置似乎注定了这样的结局。第一次看波兰电影这么投入,为了情感,为了真实,为了青春的爱情,五星留念。PS:看影评都说波兰妹子好看,我想说,路边的比这个好看的比比皆是。这真的是种族天赋。
生动再现了战争的恐怖!!美丽勇敢的女一和德军的遥控爆破装甲车歌莉娅(应该是第一次在二战电影里出现)都令人难忘,大爆炸后天降血肉使人震惊。个人觉得当时德军占领下的波兰人还是有自己的生活的,当时德国已经是疲于奔命了,普通波兰人根本没有必要搞什么起义!!反正第三帝国即将覆灭,打仗的事就让盟军和苏军去干不好吗?!看完全片又搜索了一下,确信女一号是被残暴的德军杀害了,不禁有些失落。这么美好的姑娘,真的太可惜了!!如果听爸爸的话……
3.5波兰起义(片中把重点放在青年平民游击队)在那个时间节点爆发,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特殊性。但电影没有把前提和大背景铺陈好,连“河流与对岸”都只是做成(首先是)青春成长、(其次是)苏德双军的隐喻。所以整个片子看下来非常可惜,导演拥有构建真实战场调度的能力、漂亮的视听技巧,可以在丑陋和残酷中挖掘出美与浪漫。但剧本上是完全浅层面、无纵深感的,甚至带着丝丝狗血,细究起来可能要比《明月几时有》那种很差的群像戏还要差强人意更多。
坦克爆炸后残臂断肢裹挟着漫天血雨落下、姑娘怀抱死去的婴儿在废墟中疾走、不管是灵魂还是躯体回到当初相遇的地方已经是遍体鳞伤……导演对于战争残酷的刻画丝毫没有妥协收敛的意思,通过视觉效果传递了给观众由战争带来的恐惧与哀伤。另外,电影画面中战争场景的构设与调度,也显示其不凡的创作功力。国家被侵略,国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一样支离破碎,再回看最初男孩女孩赤诚相见的悸动,那些还没有开始的美好与幸福一同伴消逝在瞒天的烽火中。
看的是125分钟版,最后删减了吧,女主角或许是死去了,男孩游到两人第一次牵手的地方看到的女主是幻觉,因为下一个大远景中,河岸上只有一个人。战争场面拍得很逼真,心情沉重。每一场战争都是不合理的,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解释战争存在的合理性,生死面前生命的本质彰显出来了,就是活下来,还有流露真情,但是和平年代人们受到众多纷扰,大家忘记了生命的本质,而是活在虚无的泡沫中。经常反思一下历史的伤痛或许是回归有意义的生活的必修课。
除了几段升格戏有点魔幻外,其它特效,场景调度之类的都不错。看到这戏的原因是近期某些跪族拿这戏来说啥战争残酷,别跟米帝斗啥啥啥的,呸! 这些破玩意儿一天到晚净会玩些断章取义把戏,真以为只要跪得够好就能活得很好似的。主角被德军欺侮得如蝼蚁咋不说呢?你劝人跪好就能保证一百人里出不了一个想站着的?一千人呢?一万人呢?哪怕只要出一个,你真相信凭你的跪姿能避免主角家人那般的下场?借吴京一句:贱不贱呐。
波兰,一个祖上曾经阔过怀揣大国梦想的中等国家。二战期间,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成了波兰最大的悲哀。德国人来了撸一波,苏联人来了撸一波,德国人又来了再撸一波,苏联人收尾最后撸一波,一个中等国家硬生生被撸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战争只会让大国伤筋动骨,却能让小国一蹶不振。PS:不管哪一国青年的血都是热的,不管哪个国家第一个站出来做出牺牲的永远是青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