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棋王 严浩 徐克
丁玉梅是电视臺>的主持人,因节目收视率日趋下滑而陷入事业危机,遂委托好友程凌帮忙。程凌寻得一位擅长五子棋的小孩王圣方,将其带回训练。训练中,程凌发现王圣方能够预
丁玉梅是电视臺>的主持人,因节目收视率日趋下滑而陷入事业危机,遂委托好友程凌帮忙。程凌寻得一位擅长五子棋的小孩王圣方,将其带回训练。训练中,程凌发现王圣方能够预先感知对方的棋步,这让他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他在大陆遇到的一个棋痴,王一生。王一生棋艺高超,却因出身不好,只能收起对象棋的热爱,上山下乡进行劳动改造。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参加棋赛。比赛前,却因为随手撕掉大字报而被捕入狱。幸得程凌表哥帮忙才能脱险,但因此失去祖传象棋。王感内疚,决定再不参加比赛,与众人发生冲突。在棋赛结束后,王却突然要求与获胜者下棋,并以一敌九。
2006年中国导演田壮壮将「昭和棋圣」《吴清源》真人真事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由张震饰演这位一代围棋史上的最强者,引起影坛不少人士对围棋的注意。但早于1992年,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力人物严浩与徐克合导《棋王》,找来同年以《92黑玫瑰对黑玫瑰》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的梁家辉演出的男主角,其他演员还有岑建勋及粉墨登场的徐克。《棋王》下载观后评论:
02:32,天安门前大摇滚,以文革开篇氛围一下热闹起来。07:40,线头一下子甩出去这么远?16:23,为石膏画上绿军装。18:38,棋王很有吴清源的味道。(应该是参考了)25:31,双线叙事太破坏味道了。40:59,在吃蛇汤之前加人讲美食故事,单独刻画了一笔脚卵。48:16,这局破得妙。50:27,前史全部融进去了。54:25,以情感来转场。01:05:02,象棋救人比小说处理得好。01:15:18,雨与泥浆,高潮戏没有起来,可惜了。01:19:29,两种不同味道的小说,机械拼接着实让人难受了,处处皆是地狱的感觉。01:25:50,场景和造势。01:35:30,以形化境。01:42:33,链子和伤口,物件细节的设计,技巧很高。
《棋王》尽管导演栏写的是严浩,严浩却不承认这是自己的作品,因为监制徐克对此片干涉过多的缘故,实际上将中国台湾作家张系国的小说《棋王》与内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放在一起拍成一部电影,这已经是典型的徐克风格。电影希望突出时空与历史的沉重感,这一方面表现得并不够,但电影处处表现出耐人录味的情怀。特别是阿城的“棋王”部分,徐克的改编继承了原著中的沧桑与传奇感,和其中动人的人性部分,但加入了悲壮的氛围,王一生最终的挑战有一种原著中所没有的力量感。而张系国部分的“棋王”较为娱乐化,但仍表现出徐克一贯的意味深长的思考。
严浩酷爱使用意象啊,没想到阿城就是他自己演的荒诞的年代里,自由的土地上,棋子们似乎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总是幻想着能够预知未来,哪怕只是比别人提前一步也好我似乎明白为什么有人想为那个年代翻案了。癫狂又压抑的氛围中,无知又丑陋的人能够拿着鸡毛当令箭奴役集体,善于伪装的官员可以压榨出个人的最后一滴油水并顺手主宰他人的命运,这些人可恨吗?又可怜吗?左右是分不清的,那就向前看吧,毕竟真正的罪人到现在也没有接受审判呢。只是,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国家应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些……爱人同志超长mv
将这个剧本商业化有好有坏,现代那条线同样如此。有一个点非常有意思,就是女主持在以为神童失灵以后,选择了投靠刘教授,这种对未来完全的迷茫使得她开始选择屈于强者,这种选择,置于彼时的香港,政治、文化隐喻明显。而在这种语境下,文革一条线中,老一代对于下一代的期望和希冀,与之对比,显得他们对未来更感无助。似乎只有串起两条线的广告商,依然相信未来不会比他曾经在大陆见到的差,因而依然乐观。PS.新加的台湾那条线绝对是亮点,一个控诉极权下的疯狂,一个批判市场的混乱,这种不留余地多好啊。
几乎很难挑出特别之处来。甚至,开头结尾,堪称最没才华最令人生厌之处。小棋王的平行叙述实在太够无聊,这个人物也没做出什么特别的意味来。对于文革的揭示也像纪录影像的杂糅,一味说“没东西吃”,一味说“惨”,也没说出个惊心动魄来。梁家辉演的棋王是最好的,但常被提及的吃饭一段也没拍好,镜头切太多,配乐太抢(但是这个设定很好,写天才得写点天才之外的特征。就像毕加索吃鱼,王一生吃饭,也是一种人格上的真诚)。最有意思的一个镜头或许就是开窗正好把毛的脸给开了,大胆至极。
略去了王一生和阿城的一些有意思的对话,关于没了读书电影但是生活温饱的讨论,关于吃和馋的见解,关于两个人的成长背景,还有那句存在感很强的“何以解忧,唯有下棋”。一边是武侠片既视感,而小棋王那边大约是魔幻片了。67年的内陆和97年的台湾,也不知道哪个更魔幻。不得不说,打开脑子那一下,很好玩也有点震撼。能这样串起来也是很有趣,然而还是不懂表弟的爸妈为啥不让他好好呆香港…也算是两岸三地都有点戏份了,香港变成了两个故事的连接点。
刚看完大陆版,再回来看这部港版就显得非常有意思了。本片对于原著改编的程度就高了很多,悬疑性更强,甚至加上了一些商业片的当时流行元素-神童,特异功能,双线叙事,个人觉得也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了。当然最出彩的就是梁家辉影帝级别的演出了。形象上和《监狱风云》差不多,但神态却变了很多,特别是那场火车上吃饭喝汤的特写戏,相当传神。把棋王生活中的人生态度诠释得淋漓尽致。我看特地把书里的细节描写与他的表演进行了慢动作对比,赞
1写得太浪漫了,一个不了解另外一种世界的人来说往往如此。2在精神文明极度匮乏的年代迫使他成了棋王。3王一生王一生,用一生来下棋其实是很悲哀的,他其实是有很多乐趣的,无奈特殊年代不许你有其他乐趣。4一个自由的人呆坐在那儿想也有许多乐趣,老大哥却让你想都不能想。5棋王其实是个思想上的残疾人。如云如云ps:家辉的盒饭????吃得让我以后不敢浪费粮食了????♀️
大时代的疯狂程度,小人物的生命过程;广告宣传的美好生活,现实中生活的种种困难;贪婪的污吏,个人的理想及选择,信仰的冲突……不同的时代追求的不同,批判的。一切的冲突在这片中尽情展现。而在当时当下时空里,又有多少人分得清对错是非,又有几个不是随波逐流,又有多少人把握的住机会……跨跃时空去观望……曾经的时间依然感动的是当时的情,不悔的青春
阿城的同名小说没看,不敢妄议,但这部改编电影不满意,对不起响亮的名声,最大的问题窃以为是文化的水土不服。殖民背景下中西杂糅文化中的香港电影更适合自娱自乐,要么夸张如武侠枪战,正经点也无非市井生活,好看好玩,大约如此。《棋王》即使有个精彩的故事,即使有演什么像什么的梁家辉,影片终究还是败在了浮浅的文化气质,这一点可参见《省港旗兵》。
看得人不少啊,但评论都这么客气,呵呵。故事真的不错,可惜2020年我才看到,今天是516,被推荐看了。在大陆是jin片,片源反复下不下来,最终没有让我失望。从没接触这种题材,感觉长见识了。一群在混乱年代努力试图改变命运的读年轻人,一群在现代试图证明什么,倔强且正直的人,两个年代两个故事交相辉映,好不精彩。
我记得电影里出现过一句,大意是下棋的人不多,多的都是棋子所以对于王一生或是小棋王,都不愿做各自时代里的“棋子”,创造自己的机会与把握自己的未来,下自己的那盘棋。这样看的话把两个时期结合在一起讲-面对着权力与利益 似乎就比较妙了(但我仍然觉得小棋王的部分不得行,金士杰老师藏十字架那段很喜欢
阿城的《棋王》可能深度不够,但将两岸两种时空背景下的棋王故事相互穿插、产生奇妙的联系,将文革疯狂信仰与九十年代台湾对金钱追求的疯狂对比起来,产生出很奇妙的效果,好像是香港这样传统与现代混杂共存的背景下电影人特有的视角。其中用到的文革记录场景很珍贵,配合BGM是罗大佑的《爱人同志》更有一番意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