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在冰岛取景拍摄,是索科洛夫“人的力量”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部,之前三部分别是关于希特勒的《莫洛赫 Molokh》,关于列宁的《遗忘列宁 Taurus》和关于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
《浮士德》下载观后评论: 扭曲变形的影像如同表现主义风格,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被扭曲,在地下泳池之中,赤身裸体的魔鬼,以及跳入水中的浮士德和玛格丽特是一种被雕刻的“恶”之时间。《浮士德》开篇于狂乱而哥特的科学主义,如同刑具般的治疗术。《浮》不同于前三部喧哗而荒谬的“地狱漫游”,世界取代了前面作品中被囚禁的室内迷宫。《浮士德》之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元素是动物:望远镜下的月亮上的猴子,与闯入葬礼中的狗不同于《太阳》中被固定,被观察的仙鹤,水生物,而是一种布努埃尔式的强度释放。索科洛夫用冲击力终结四部曲,一如《摩罗神》中通往灭亡的冲击力,然而在《浮士德》中,冲击被呈现为终极意义上的救赎,索科洛夫的世界中没有海伦,没有“永恒之女性”,甚至没有天使与梅菲斯特的赌注,唯一的神是梅菲斯特,唯一的女性是被欲望却又不可接近的神圣存在。
啊,我的眼睛,我看到了什么?那位伟大的博士…da sitzt der herr Doctor. 他失去了生活的动力Er hat dan Lebenssinn venloren. 他需要酒!Er braucht Wein!你的助理有些紧张。 是啊,他是哲学家。Er ist irgendwie nervos, Ihr Schuler. Ja, er ist ein Philosoph. 这里由我主宰 这里一切都不由你主宰Ich kann entscheide hier uber alles! Der Entschluss ist dir genommen.
愚人浮士德,不死的梅菲斯特,关于虚无的永恒抗争,这个版本几乎完全推翻了原著,这也是它跟原著同样具有永恒价值的所在。删去了原著的大段对白,修改了结局,隐去了上帝,改变了情节的比重,所有的哲理都蕴含于镜头语言之中,人物的情绪张力之中,表演和人物设置也颇有韵味,这个改编是纯电影的。原著的上帝之力完全改为了人之力,从人的无为到人的有为,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转变,但我认为他们都共同指向了人的虚无,欲望的统治地位,建构了一种空洞的英雄意象,对人的灵魂提出了深刻的诘问。
精神盛宴!盗墓解剖,寻找灵魂;魔鬼刺墙出酒(血),众人哄抢;魔鬼是当铺主;魔鬼:”没人信上帝了,除了我。“;”结束,多么愚蠢的字眼“;同魔鬼毁约,跑向虚无的远方;地狱的温泉是怎么创造的?”我不知道,上帝知道“,然后对温泉做出科学的解读……索科洛夫的气态镜头灵性很不一般。通过色调、畸变、最后角色改变来达到深层次的精神世界。我想不出来这声音是怎么接起来的,一气呵成。剧场空间就是宇宙视觉下的空间,不同位置甚至时空的声音交错,汇成魔鬼操纵的人类的洪流。
1.原著翻阅十余遍,改编电影倒是首次接触。2.雅致寝陋并存/妄诞欲孽丛生,影片舍弃原著条约前言,让靡菲斯托化身糟粕老翁,协同腐臭糜烂的浮士德,以通篇的神经质感传达着魔幻谨言。3.倾斜画面处理/限制性视角/柔朦滤镜营造梦幻异想之境,女性服饰/配乐与室外摄影皆属绝伦。4.德国永恒女星汉娜·许古拉。(9.3/10)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改编的版本,只留下了极简略的原著部分,把浮士德塑造成了一个能主宰自己的人。纪录片式的镜头风格和正方形画幅下的滤镜世界里时不时扭曲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的艺术风格相当凌冽,哲思式的主题让这个片子的观影感受有点漫长。最后浮士德反击魔鬼的行为又是相当现代化的解构,都有让人同情魔鬼的情绪涌上来了。
1.原著翻阅十余遍,改编电影倒是首次接触。2.雅致寝陋并存/妄诞欲孽丛生,影片舍弃原著条约前言,让靡菲斯托化身糟粕老翁,协同腐臭糜烂的浮士德,以通篇的神经质感传达着魔幻谨言。3.倾斜画面处理/限制性视角/柔朦滤镜营造梦幻异想之境,女性服饰/配乐与室外摄影皆属绝伦。4.德国永恒女星汉娜·许古拉。
其实相当喜感和神棍。像吸了场雾霾。对原著大幅删改是必然的,电影不像文学那样是具体深奥思想的合适载体,电影适合的是形式和风格上的探索,一种无解的超验氛围的营造,是用来经历和感受而非认识和理解的,所以有人说电影更像音乐.其实但凡艺术都以风格而非其唤起的情感来判断是否伟大,这点体现于电影尤甚
索科洛夫极具感官性的[浮士德]是一个永远解不了的谜。既然灵魂没能在肉体上找到,为什么那样强调肢体的存在?最后迸发的乐观精神从哪里来?为何人性最终胜利并成为主宰自然和命运的最强者?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形式一样令人费解,飘在影像之上的音轨如那捕捉不到的灵魂一样,失去了束缚飘到了不知哪里去。
不得不说因为开场几分钟的场面过于恶心,让自己三年后才有勇气重新看完这部电影。影片只改编了原剧本的前半部分,浮士德在人间游历,尝遍各种疾苦,遇到玛格丽特,然而所爱之人却因魔鬼的多此一举而不幸被毒死。浮士德寻求生命、探索灵魂,却苦苦无所得。影片镜头美如画,但剧情过于哲学,总让人不解。
全片是梦呓般的独白,画面1:1且四角带圆角,用滤镜将画面变成暗绿死灰,无处不在的畸变,有意为之的脏乱布景。深刻展示浮士德的追寻,无助,动摇和觉醒,欣慰的是人的觉醒和选择最终胜利虽最终去向是如此未知和渺茫。很久没看到一部片在题材和艺术上沿着塔可夫斯基和伯格曼的道路继续行走了,很棒!
看这片的后果就是自己连续扫片的节奏嘎然而止。实在看不下去。。意大利语配音很让人出戏,对话又晦涩,有时还由于某种特殊处理方式使得画面出现扭曲。。不过我觉得电影应该是呈现了很正宗的中世纪生活,环境也挺有感(当然还是看得犯困)。主要是为了了解浮士德的故事去的,但没想到最后丫耍赖了。。
①凡是拿画面美来说事的,都是没看懂又想说点啥的。②没坚持看完的都是没看懂的。③这样的哲学性题材,用这个方式来表达是非常好的,过程中神神叨叨,推推嚷嚷,加上语言障碍,确实看得挺烦人,但这正是浮士德的内心矛盾斗争的表现。把一个很普通的人性发展过程刻画成这么形象细致,正是大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