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疗一种致命的疼痛,一位友善、成功的乡村老师兼牧师,被要求开一种名叫可的松的激素药。没想到他自己逐渐沉迷到吸食这种试验性药品中而不能自拔……由此性情大变,成了一个有精神障碍并且极度暴力的家庭暴君……
《高于生活》下载观后评论: 1.尼古拉斯·雷的现代社会寓言,涉及教育(平民大众 vs 精英贵族)、医疗(药物成瘾与毒副作用)、日常消费(捉襟见肘的财力 vs 奢侈享乐的欲望)、性别权力不平等、宗教(信仰失陷)等尖锐问题。2.以变形宽银幕摄映,不少段落极具表现主义惊悚片气息:光影对比(暗调高反差布光,墙上的可怖巨影),碎裂镜像(既喻指爆裂内心 分裂自我,又象征中产生活的虚伪与脆弱),扭曲画面(外化精神失常),诡艳色彩(溢满血色的主观镜头&医院与商店门上的红)。3.詹姆斯·梅森将完美楷模堕退为狂妄暴君的过程演绎得入木三分,芭芭拉·拉什的表演也无懈可击,尤其是高潮时与恶夫的不慌不忙机智周旋。4.既是一例个人/家庭病案剖析,更是对美国社会乃至现代文明的病理诊断,压抑与疯狂展露无遗。5.片名有趣多义:精神/理想更高?人人生活中的大他者?(9.0/10)
这里头的几个设定,现在人实在无法理解!爸爸要打两份工养一家三口,爸爸生病后,妈妈一直拒绝家族好友提出报告学校的决定,因为这会让父亲丢掉工作,难道妈妈不能出来工作吗?父亲无端指责母亲不忠,我的天啊,太残暴了。所以这些设定是大男子主义和父权制对于父母孩子的摧残?父亲滥用药物后对老婆孩子的摧残,比如非折磨孩子做数学题,看到牛奶瓶子质问母亲为什么给孩子偷偷喝牛奶,非让孩子玩过时的橄榄球,塑造得还是挺到位的,看得我血压都升高了!反滥用药物科普片。最后,父亲要学亚伯拉罕杀自己儿子那段,画面处理得太好了,人物的癫狂,氛围的险象环生紧张。导演对于使用宽银幕展现普通人生活的探索,非常给力!小男孩儿的红夹克,让我想起了詹姆斯迪恩的,一脉相承啊!这片好像是男主做制片人,应该是他自己攒的局。妻子孤立无援男人的附庸!
对《是与时》式"本真决断"的严厉批评.主人公困乏于表现为闲谈的操神和无可挽回的被抛状态,药物唤起的其实并非自信,而毋宁说一种有罪欠是[Schuldigsein]和决心[Entschlossenheit],这以某种颇为滑稽的退化样式使其化身为斯巴达式道德卫士,意欲进一步澄清罪欠现象并展开良知之呼唤.对向死而是的解释令他认为以撒引颈就戮之时才是本真能是之际――但终结只规定着此是那可能的整体性,仍是着的此是必定要亏欠着它能是和将是的东西,随着尚未-是-终结[Noch-nicht-zu-Ende-seiend]的是者在是上提尽其亏欠便意味着不再-在此-是[Nicht-mehr-da-sein]这一事实显露出来,他的计划必定失败.不过停药能否让人重新安于沉沦的积极情状呢?从故作轻松的结尾中可看不出来.
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感受到,在雷表面的棚摄影像之下,还潜藏着一个全然倒置的影子的世界,这可能也就是雷想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一种惊悚的可能性:所有表面正常的成年人——似乎只有孩子不会在棚内的人造物表面投射上可怕的阴影——的内心都有一个位于其性格反面的魔鬼在不动声色地潜伏,这些诉诸暴力与控制取得快感的阴暗东西只在那里等待一个机会,可供其破壳而出,占据原先肉身的躯壳。那么在《高于生活》这里,可的松就充当了激发这个永远位于暗处,被世俗日常与理性桎梏起来的幽灵的“催化剂”(侯麦语)。那个破裂的镜像不正是一个最为形象的视觉隐喻吗?几乎要赶上某种“心理表现主义”的程度,但我们依旧可以接受它们,因为雷亲手以场面调度展示给我们看的这座房屋,从它的第一次显身,就已经布满各种阴影的寄生物。
2024.6.21
50年代,美国郊区中产家庭的生活。改编自一篇刊登于《纽约客》的小说,by Berton Roueche. 一个中学教师的生活乏善可陈,不过是学生顽劣、妻子今天又因琐事抱怨、孩子沉迷电视、还有偷偷去兼职还没被发现。看似美满的家庭经不起一点波折,随时可能落入破产境地。男主角得了怪病,吃了新药(可的松),控制了病情却仿佛变了另一个人。他说了以往不敢说的话,做不敢做的事。无处不在的隐喻,破碎的镜子、家里各处的异国地图、奇异药丸,牛奶、医院里巨大的奇形怪状的仪器……它们象征日常与异常。美国人不是生活在乐土的平等公民,阶层与矛盾不可回避,地图就放佛在印证他们来自哪里,又向往哪里。还有亚布拉罕献上儿子以撒的故事,牺牲与救赎。每个家庭经历战争之后如何重拾往日宁静,在新一轮阴影来临前短暂的凝聚力量。
作为雷大师的入门级作品可能并不理想。故事有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也有生硬到无奈的桥段,感觉妻子的不作为成了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出于爱的宠溺还是由于误会丈夫出轨而感觉心里亏欠的弥补呢?打光确实是大优点,极大的放大了父权阴影,镜子也拍得极好,可以想象实现起来多么复杂;更有意思的是男主心理转变后的那种观念上的“自洽”,可以反观现代很多键盘侠大道理都一套套,觉得别人都是shi自己怎么都OK。布景简直是我小时候认为的西方资本主义生活典型。20110129说:波澜不惊中讲了一个很可怕的故事,家庭的悲剧往往更让人心惊胆战。有点闪灵的意思,但没这么尖锐和类型。就像影片最后的一句:“任何药物都有潜在的危险。”很辨证又无奈的讲出了世间许多存在在状态。海报上那一段太棒了,看出尼古拉斯雷的大师级别。
1956尼古拉斯雷 牛牛牛好好好1.用情节剧为美国家庭病案剖析,比《无因的反叛》更适合给即将到来的六十年代做题注2.一直被索要不断在付出的父亲和丈夫,在家庭中的出场总伴着did you buy me anything?在药物引起刺激后第一个feel like ten-feet tall的举动还是给妻儿买奢侈品,消费在这里=权利=男子气概;妻子一次次错过丈夫的矫正时机根本原因也是担心失去工资来源,这才是家庭运转的一切支撑而非三人不断强调的“爱”3.杀子的亚伯拉罕,教育和宗教和纳粹,“上帝錯了"的呼喊,潜意沢中的暴力傾向 4.変形宽银幕,表现主义高反差打光搭配高饱和色彩,碎裂的镜像发狂时满屏的红色5.药物/毒品,救命/致命/疯狂,如果这是活下来的唯一方法,你将怎么选择?
在现实层面,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副作用演绎很逼真,这种情绪过山车的表演比单纯演另一个人的精神分裂要更有挑战。整体节奏叙事和《失去的周末》有些相似,药物/酒精的滥用带来的心理惊悚。在雷的作品序列里,和《无因的反叛》对照看别有风味,尤其是对位轴心一样的红衬衫,两部是从两种方向对父权压迫的解读,都发生在家庭和学校间。一个是学生的身份通过暴力和出逃反叛父权,向外寻找新的家庭结构,通过牺牲“儿子”角色重新达成平衡。一个是父权和自我膨胀“大”过自身,从好为人师的父权转向天父的大他者,通过在想象中献祭儿子找回秩序。无因里的倾斜构图到这里转换为以上下楼层、仰拍和大面积阴影来象征权力结构。坠落悬崖的车变成充气后横冲直撞的橄榄球。阴影、镜子的反打和切断的门拍出了《闪灵》《惊魂记》的效果。
尼古拉斯雷的恐怖片,与那种被变异生物上身恐怖片的本质一样,主角一边觉得自己好极了,一边陷入不可收拾的偏执或癫狂。尼古拉斯雷则去猎奇化,将中产阶级男权家庭的危机落实在发生变故的常态化生活中。本片中女权主义一面,突显的是女性高尚的强共情能力和坚韧性格,对比出中产男性自以为是的大男子主义,皮质酮药在其中只是发挥放大的作用。有时候就是要回头欣赏一下尼古拉斯雷这种古典导演的作品,每一个角色、每一处音响、每一项信息都融会在流畅的调度中,即使是只提了一嘴名字的人物也要特别安排,同时利用表现主义打光辅助视觉表达。虽然片中情节内容在今天已经不新鲜,但娓娓道来的高效叙事和危机冲突的高效布局仍非常抓人,这即是尼古拉斯雷的功力。比较耿耿于怀的是,片中那道砍柴题,我居然到现在还不懂怎么做
故事的权重比总有些拿捏不清,整体的表达介乎于「影射美国中产阶级焦虑」与「可的松用药警告」之间。将消费主义弊端、中产家庭经济压力、父权阴影、药物依赖的预见全部归因于一个滥用药物的答案难免似是而非、所答非所问。针对社会的隐喻追求大而全,逻辑上又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割接与不通顺,最终角色只得在不同人设间突变,一场闹剧随着强行大团圆而草草收场。
只可惜无论是破碎的镜面,亦或闪现出父亲的脸,视听语言与恐怖氛围营造都足够用心,而象征父母地位的投影与《圣经》的介入,尼古拉斯雷也从不掩饰其叙事中的影射意图。只能说叙事的不适来自于药物作用之下人格突变的断层与不真实,可究竟什么是导致父子反目、盲目消费、敏感自大的「可的松」,「父权」的通病恐怕才是尼古拉斯雷藉由病态所更渴望传达的。
7.3/10 对信仰的逐步丧失:从社会到道德,再到宗教。从教堂一景开始,张力拉满。不是很喜欢表现主义的打光(有些光缺乏动机),但足以增添心理上的恐惧。镜子强调景框外的空间,宽银幕更强调人物间的相对关系(如三人用餐一景,横向将里奇置于景框中央),尼古拉斯雷对宽银幕的运用很精湛。詹姆斯梅森演技出彩,用药前后的眼神和念台词方式的变化很细微且不做作。人物建立上依旧是好莱坞经典的傻子围着主角转,但艾德精神病的这一设定让主角性格飘忽不定,于是也可以感受到配角面对主角时左右为难。配乐到位,不仅有加强气氛的配乐,还有独立于影像情绪的配乐,有着些库布里克的意思。在好莱坞的整体框架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展现对打光、调度等方面的才华,是很多经典好莱坞时代导演脱颖而出的原因。
230705 【B-】接下来应该会陆续补看一些五十年代好莱坞的家庭情景剧。男性在工作上的过度操劳表现为对家庭生活关照不周,以及精神状态的憔悴和不再能承受疾病折磨而垮塌的身体。滥用治疗药物带来的副作导致男性力量的过剩,这让艾德变成一个不再容忍现有一切的愤世嫉俗的批评者,社会环境的压抑通过患有精神问题的失常个体及其激烈的言辞阐述而出;另一方面,同时为艾德带来被强化了的男性-父亲身份的职责所在——培养一个满足社会对成年男性的期望的儿子——并且成为一种过度的焦虑和愧疚。控制药物服用剂量的目的在于管控个体行为对于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的进一步破坏,也就并不意味着此时此刻的家庭困境得到解决,大团圆的结局中,日常生活看似即将恢复如初实则真正的家庭危机依然根植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