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航空炸弹客 Tony Stone
入围第71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
入围第71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
Ted K takes a radical approach to addressing Unabomber Ted Kaczynski’s way of thinking. Using intense images and texts from Kaczynski’s pamphlets, the result is no conventional biopic but a meditative composition – and an emotional exploration of violence.
《大学航空炸弹客》下载观后评论: 编剧和导演明显有丑化男主之嫌,很多地方不合逻辑。1.明明是个勒德分子,反工业文明,身份却设立为哈佛数学博士。敢情读那么多书考那么高学历是为了回归原始生活?2.明明是个loser,好好孤僻地享受自然风光倒也罢了,却还回社会参加各种工作挣钱?3.明明是心理阴暗具有反人类精神分裂,行事却正常得超乎想象,敢情高智商是用来制造炸弹报复社会的?4.觉得吵被打扰,可以投诉,实在解决不了,搬离这个地方不就好了,用得着报复社会?5.性幻想和偷窥、自慰之类的更是丑陋猥琐不已,长期生活在野外营养状况可想而知,而演员身材和健康状况完全就与角色不符。6.电影《荒野生存》和梭罗的书《瓦尔登湖》反现代文明,但人心是向善向往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甚至令人向往的,但该片男主完全就是个危险垃圾,恐怖分子。剧情也垃圾,爆炸五毛特效。
主人公其实挺可悲的,对家庭有抱怨不满,对爱情有向往但不得存在遗憾,他选择丛林生活,不仅仅是因为安静,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安宁,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噪音和环境破坏没有任何容忍,其实出发点都非常正,但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式。通过威胁恐吓达成自己的愿望,宣言被发表后内心极度舒适。可是对现实意义的影响又能有多大呢,又有多少人会在意呢。倒不如选择从善如流坚持自我的方式,在现实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比如推动立法等措施,真正为环境做一些事情。毕竟在社会滚滚向前发展的同时,向靠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很悲惨,毕竟我们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他想做森林的卫道士,他想做社会的反抗者,但他自己也是个心理不健全而又自卑、狭隘的“渣滓”。他本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更高的层面号召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提出盲目扩大工业化、科技化对于自然和人类的长远影响,然而他的生活境遇、个人性情和另类思维决定了事情不会这样正常发展。。。影片拍摄水平是高的,虚实结合很好的展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空虚与妄想,各种现代化机器的横冲直撞、噪音,各种露出怪异目光的人,透出社会习以为常的冷漠和残酷。这不是一部谁都能走近的电影,如果你无法走近那么看五分钟都会感觉厌倦。
说实话这种片子太无聊透顶了,主角本就是一个极端反社会的神经病,性格极度孤僻乖张,这样的人寄炸弹造成人员死伤,可以说就是个极端暴力偏执人格的独狼恐怖分子,讨厌现代工业和科技却用它们来报复社会,戴个环保主义的外壳却用现代科技制造炸弹就太无耻了,不晓得这样的人有什么可拍电影的。全片的节奏也和男主一样神神叨叨啰哩啰嗦,大量的镜头都是男主神经质的表演和台词,剧情断断续续地也没什么前后连贯逻辑。意识流类型的片子让人根本无法入戏,看完本片应该是对观众很大的折磨。
5分 这种片拍好了就是小丑,再不济也是荒野生存,可是连他俩毛都摸不上,基本是以看精神病的视角去的,什么幻觉都出来了,他杀人搞爆炸,牢底坐穿死刑都可以,但他的思想价值观你至少拍清楚说明白啊,只交代了反科技现代化城市化共产主义女权无政府主义,这些只是基本的,他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迷信科技最后会有两种可能,1是机器产生意识控制人类,2是少数权贵精英政客利用科技控制绝大多数人类,这个你不讲?还好我早知道这人的生平事迹。第一种我当然不信了,第二种不正在发生?
可以当成一个精神分析理论案例,但电影本身并不行,纪实感没做好,文艺感节奏不对,镜头给的也不舒服,唯一成功的地方就是主角演的特别招人烦,看一眼就想给这孙子一个电炮,因为原型就相当扭曲,回归自然的理念值得尊重和反思,但太极端就是变态了,你反对科技,为毛打电话,为毛用打字机,为毛用枪?说白了这不叫崇尚自然,这叫超级自私加心理阴暗,有病不治回头做炸弹崩陌生人,这跟自然没关系,这种人在哪儿都得极刑。
发生于美国上世纪末的真实案件改编,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故事。科钦斯基是哈佛数学博士,曾做过教授。他厌恶科学及经济发展,对资本充满仇视,对一切机械噪音无法容忍,躲到山野里逃避现代生活。他自制邮件炸弹,寄给所讨厌的商人,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并威胁要炸飞机。这是个激进左派,实则是恐怖分子。当然其人性亦有问题,性的焦虑也让其更极端。也许时势使然,导演在影片中对其也有着同情。
「极端环保主义者」的理性与诉求其实是正确的,「生而为人」反而是真正热爱这个世界者最痛苦之处。电影站在「极端环保主义者」的立场不过是一种流行的「换位」态度,不过却能够由此找到真正的共情者。PS:「极端环保主义者」如果不是采取极端暴力手段,是最可爱且坚守的人,但是看到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真正有正义心的人恐怕都会暴怒。
真实事件改编,来自高智商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报复。的确可以引起一些思考。(尽管觉得自己很难思考到这个层面,但还是尽力了),作为一部电影来讲,大量的自白,裸身镜头,古典的配乐,穿插着自然风光和主角的生活及犯罪行动,有一种略诡异的感受,让我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享受贝多芬中暴风雨前的宁静的bad cop。
人与人的差距不是金钱与地位,而是认知。炸弹客离群索居,用自己的手段试图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幻想着力挽狂澜,然而最终只能被当成心智不正常的疯子。如果纵观当下,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确实也让人们沦为机器上的一个齿轮,甚至是个无足轻重,毫无隐私的齿轮,所以,他并不仅仅是个疯子。
自言自语的台词确实很让人难以忍受,还有无处不在的BGM,导演显然想选择一种非类型化的叙事,但TedK是一个太过复杂的人物,他的高智商、反社会、极端环保主义、社交力低下...甚至他的哲学观,没有了类型化的主次取舍,想在一部电影里全都展现,就一定不行,一定失败。
某人沉迷搜罗电影节提名的各种冷门片子,共同点是风景都很好,讲述了一个隐居山林还时不时出来打零工跟家人借钱暴躁易怒反社会的炸弹客犯罪的心路历程,心不静的人到哪都会被打扰到吧,不知道为啥要拍成电影,还好没有把他反社会的原因归到找不到对象孤独寂寞冷上面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