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东方 吉姆·泰华图
1940年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中一名荷兰典狱长的故事《东方》下载观后评论:勉强及格。“和平并非常态,因为那意味着所有人欲望得到了满足”。题材挺有趣,二战之后,荷兰
1940年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中一名荷兰典狱长的故事
《东方》下载观后评论:
勉强及格。“和平并非常态,因为那意味着所有人欲望得到了满足”。题材挺有趣,二战之后,荷兰纳粹的儿子去印尼参与反恐战争,整部电影就在荷兰军队、东印度军团、印尼叛军犬牙交错的幕布上(出镜的还有日本残兵)描画男主角无处容身的心路历程。编导的基本功挺扎实的,所谓基本功,就是镜头剪切中景别、机位运动和配乐合作形成的整体叙事韵律,这是起码的电影质感。剧本也挺清晰,它给出的信息一定有具体结果,比如给出两三个铺垫后,40分钟时就有遇袭的戏码;为何反复搬演特种小队在印尼村庄中点名“恐怖分子”?因为这才能注解男主质疑精神不断强化放大,引出后面的猎杀行动和战后的悲剧结尾。电影基调比较沉闷压抑,但时不时来两下狠的,比如男主后入印尼情人,或射杀印尼人,男主在军中的行为比较自我,加上他战前战后的画面切入,是绝对的叙事核心
![东方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503287_YmlDTOiCRFq1BhX_1648623756/0)
荷兰人审视战争的角度比较清奇,与其说全片在反思战争不如说在哀叹殖民的没落,片中的大背景体现了西方国家无耻的逻辑和丑恶的虚伪。殖民地饱受法西斯侵略者蹂躏宗主国却毫不负责的开溜投降,挟大国战胜的成果居然还想着继续殖民视民族独立者为叛军,这样的思维注定被历史洪流碾压。而男主的行为逻辑更不能使人共情,其参军的动机只不过为了洗刷父亲投靠纳粹的污点,派驻殖民地后也没有从当地人民的立场来反思殖民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幻想以国家洗脑的所谓和平方式继续控制殖民地,即使与杀戮成性的上司分道扬镳也依然无法摆脱殖民者傲慢的偏见,当看到喜欢的妓女居然找当地人结婚就恼羞成怒充分暴露其原始的占有欲。至于那个残暴的上司以屠杀平民来镇慑独立运动只是彻底执行了国家意志,最后被男主干掉也是罪有应得,而男主的PTSD并不值得同情。
![东方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458714_cOEzIrq6RHybMXT_1648623758/0)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殖民印尼300年的荷兰在日本撤退后欲再次夺回印尼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男主角参军被选为特别行动部队负责清缴可以人员期间目睹了荷兰军队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扰乱,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再质疑领导的决策时被判定为叛徒,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退伍返乡后无法获得正式待遇内心极度绝望几乎没什么战斗场面,但所表现出战争残酷性和毀灭性不逊于所谓的战争大片。影片沉闷、冷静和压抑迎来了后半段的恐怖、疯狂和爆发:被叛军枪杀的兄弟唤醒了士兵的杀意,但挣扎着觉醒后反被所属集体抛弃;“维护和平”与“争取自由”已势不两立,鲜血从身体里满溢出来,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战争让彼此都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 宁可错杀 也不可放过 其实 战争实际上只会让人更冷酷无情 在你死我活的厮杀里 是无法体现出人道和道德
![东方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241053_VF60w5aoQrq-fFZ_1648623760/0)
约莫10年前这会儿,刚到荷兰,开启留学生活。当时在荷兰觉得日子很漫长,时时思念家乡,如今已回国快8年,回过头来看,2年的荷兰生活如此短暂,短暂到都没有认真品味过这个国家,好似走马观花一般路过。但是荷兰的生活确实给我的人生打上了某种程度的烙印,比如回国以后我反而爱上了吃华夫饼,反而对印尼荷兰殖民史很有兴趣。回到这部电影,说实话,作为战争片,节奏很慢,如果是冲着激烈战争镜头来的可能要失望了,但是这个电影的很多地方值得品味,包括人物的刻画、一些细节处交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东南亚风格的配乐。我看其他豆友评论,真正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我觉得这部片子在这个程度,是做到了。(PS. 原来在荷兰念书的时候,当地朋友吐槽说荷兰语歌曲压根没法听,但是本片中的那首民谣似乎还行?)
![东方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302815_1ZvYrxfYRLOU8Ho_1648623762/0)
费拉不堪是指一些没有斗争志气的人生活很艰难。费拉,是指那些只愿意做和平时期的奴才,而不愿意做战争状态下自由人的群体。这是对衰败国家人民的描述,人民看不到希望,生活一天天的变差,表现出他们是非常颓废的。在战争动荡年代,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这时战争对人们摧残的结果。人们希望和平,甘愿做奴隶,不愿意做自由人的群体,因为人们害怕战争,战争让他们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慢慢变得费拉不堪。这一切要归根于战争的影响,没有战争人们会生活的很好,就不会变得生活破败。
费拉不堪是指一些生活艰难没有斗争志气的人,它们被战争摧残的生活破败,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东方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235552_8S1sfiHhRHOmnhU_1648623764/0)
这是荷兰人对于残暴的殖民统治的反思。表面上做的花哨,但究其内核,不够深刻,甚至也不够勇敢。其实如果你们真的足够勇敢,那什么时候也应该拍一拍在纳粹的铁蹄下,你们那副溃不成军,抱头鼠窜的狼狈样子。二战期间,面对强权的压迫和外敌侵略,你们又何尝不是吃尽了苦头?在德国人面前卑躬屈膝过后却又跑到东印度群岛狐假虎威,这显然就是你们本来的面目。可怜可悲又极度可恶。电影是好电影,但只要想到那段遥远的殖民史,想到你们在台湾、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犯下的侵略罪行,再对比市场花园战役前后你们摇摆不定的立场和对德国人,对亚洲人态度的转变,不得不说,也是真够C蛋的!
二战后荷兰欲把印尼继续殖民统治,派出军队与当地争取独立的游击队作战,这个士兵带着骄傲与当地妓女交往,虽然投入感情和物质,但对方始终不认可他,他的朋友也被游击队击毙,随即与土耳其人合作展开复仇,当杀戮变成了无原因无对错无审判的法西斯暴行时,士兵觉醒了,提出质疑和反抗后被土耳其人把他纳粹父亲的身世公布于众,于是他就是败类了,被自己的士兵追杀,虽然最后土耳其人没有杀死他,但他回到荷兰后一直处在对自己过去野兽一般的行为愧疚中,找到了土耳其人用同样的方法开了一枪后饮弹自尽。荷兰为自己曾经在东方犯下的法西斯罪行进行救赎。
表面上做的花哨,但究其内核,不够深刻,甚至也不够勇敢。其实如果你们真的足够勇敢,那什么时候也应该拍一拍在纳粹的铁蹄下,你们那副溃不成军,抱头鼠窜的狼狈样子。二战期间,面对强权的压迫和外敌侵略,你们又何尝不是吃尽了苦头?在德国人面前卑躬屈膝过后却又跑到东印度群岛狐假虎威,这显然就是你们本来的面目。可怜可悲又极度可恶。电影是好电影,但只要想到那段遥远的殖民史,想到你们在台湾、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犯下的侵略罪行,再对比市场花园战役前后你们摇摆不定的立场和对德国人,对亚洲人态度的转变,不得不说,也是真够C蛋的!
给自己强加了太多,纳粹父亲的身份让他在军队里小心翼翼。善良、正直又有些纯情,如果不是自己多管闲事帮受欺辱的本地人出头,也不会遇见那个颇具传奇色彩,后面成为他导师和长官的土耳其人。本想着跟着大哥能有一番作为:剿灭恐怖叛军分子,恢复和平。没想到是扮演屠夫的角色,可恶的正义感和善良让他成为了异类,是那位那位土耳其人毁了他吗?如果不认识,会不会一切都不会发生,自己混下去也就草草退伍了……..谁让土耳其人的第一次出场就那么有压迫感,极具正义感,一下子惊艳了所有在场的人呢
故事背景是1945年—1949年,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以苏加诺为代表的印尼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印尼民众武装反抗荷英殖民军队重新入侵的时期。当时日军战败,其残部尚在,英国根据同盟国的决定登陆印尼接受当地日军的投降,占领了印尼大部分地区。但在1946年10月于“泗水”遭受印尼“青年组织”攻击,11月撤出印尼。而这时荷兰人摆脱了德国人的统治,想要从英军手里接手印尼,继续进行殖民统治,印尼民众奋力反抗,争取独立,荷兰政府为了镇压他们,派出军队前往印尼。
荷兰兵最后举枪自杀,一切都符合情理之中了。荷兰兵追悔莫及的事就是在军队里忤逆了土耳其仔,同情心泛滥,自毁前程。有两段情节说明,母亲说他不修边幅找不到工作,荷兰兵说国家找回退役兵继续服役,接着去原公司任职,被老板公知已经没有职位提供,他也要求继续回军队服役,老板说女王又不给补贴,毁灭了他回部队的希望。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没有体面的工作,贫困潦倒,因为母亲死亡最后一次见了监狱里纳粹分子的父亲,生命失去了意义,终于走到了尽头。
印尼游击队员那一句印度尼西亚的自由,让我感到震撼,的确所谓的自由和民主从来都不是谁赏赐的,其实也从来都没有过什么自由和民主,这个西方创造出来的虚伪概念的外壳包裹着的无非都是资本们丑恶的贪婪和欲望,利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来给世人强行洗脑,仅此而已,这个世界其实从未改变过,无论科技多么发达,资本的贪婪和欲望都是永无止境的,也永远无法改变的,所以这个世界其实它一直都是丛林,奉行的也一直都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