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形猥琐、其貌不扬的阿Q(严顺开 饰)是未庄一个靠打短工度日的小人物。他家徒四壁,穷得连姓都没有。虽然如此,阿Q却始终自我感觉良好,或瞧不起装模作样的假洋鬼子,或与地主赵太爷攀亲。当然换来的往往不是尊敬,而是鄙夷甚至一顿毒打。好在阿Q有着一套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所以肉体上吃亏的他最终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自从被赵太爷打和调戏吴妈受罚之后,阿Q的日子愈加难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进城谋求生路。阴差阳错的一些事,竟让阿Q在未庄人眼里成了手握重权的革命党,这个憋屈半辈子的小人物总算暂时抖了起来……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瑞士第2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3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岑范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服装
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严顺开
《阿Q正传》下载观后评论:
最后的旁白说“其实阿Q并没有像小尼姑说的断子绝孙,其子孙后代一直延绵不断……”哈哈,这也太现实了。这种人永远不会灭绝。从‘’你也配姓赵‘’到‘’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白色梦中的革命成功的阿Q,何尝不是又一个赵老太爷呢?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只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鲁迅的洞察力和批判性实在是超前的。有钱就拥有更多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获得较高的文化地位,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赵老太爷可以花钱使阿Q成为替罪羊,而他也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使自己的儿子成为革命党,最终保全了自家。阿Q和赵老太爷一家的命运说明社会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程度过高会导致社会固化,拥有越多资源的人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进行排他和内固机制促进社会封闭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拍的中规中矩,没有太突出的地方,基本上是照着原著来的。与其去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如说阿Q这样的底层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悲哀。这些人贫困潦倒,由于没受过教育,所以在混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下度过。阿Q也曾一度有过追求,比如说到城里去,比如说娶个老婆,比如说参加革命党,可这些也仅限于灵光一闪,最终因这种思维的混沌,都成为了闹剧。人们总喜欢批判阿Q精神,可是底层人民的阿Q精神是有原罪的,由于出身的低微,阿Q是他们唯一能够快活走完一世的选择。阿Q的悲剧反应的是民国时期底层人民难以逃脱的宿命。尤其在历史的车轮下,这些无足轻重的人物注定要被牺牲,且无人问津。避免阿Q,精神层面觉醒,根本举措就是普及教育。
今晚看了《阿Q正传》电影版,B站上有高清修复版,等以后打算去看看原版书籍。影片最后一句话真的让我感到震惊,“阿贵(阿Q)死了,他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同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因为,据考察家们考证说,阿贵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看到这句话真让我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文字真是振聋发聩。不过,尽管影片给我的感觉是一直在讽刺阿贵这样一类人,可是我还是为他的结局感到一点唏嘘,或许也是带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鲁迅先生说得真对啊,哪怕到了这个时代,也还是有很多“阿贵”呢。仔细想想,我很多时候可能也是“阿贵”,至少在“精神胜利法”这方面,我和他有一些类似吧。
正如罗兰·巴特所言,“作品完成,作者已死”。真正伟大的作品,即使其创作者已入黄土,作品却依然鲜活不息,并且随着时间的发酵产生种种流变,最终超越教义本身,生发了多重文本解读和无限丰富联想。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经典杰作在今时今日依然被解构,并在调侃和消解中完成某种社会意义上的情绪补偿,如精神胜利法,如赵家人。电影《阿Q正传》对原著作了忠实的还原,也许,这部作品已经伟大到不需要改编,否则只会丧失其内涵。已故老艺术家严顺开以其精湛的演技使得阿Q这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栩栩如生。好的原著配上好的演员,孕育了一部好的电影。
《阿Q正传》的编导为了尊重原作中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在序幕中增加了鲁迅的大段独白,在情节展开过程中适当插入画外音和旁白。序幕中加入鲁迅在北京故居深夜写作的一幕,确是颇具匠心的一笔,且鲁迅扮演者表演也不瘟不火,质朴自然。片中旁白的运用不仅表现了原作的语言风格,还帮助渲染了情绪、气氛。不足之处是前半部分旁白间隔密了一些,容易使观众出戏。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作品的实质,按着原作的总脉络,为了适应电影的需要进行合理增删,而不是用活动画面去图解原作。严顺开同志真把阿Q演活了。银幕上的阿Q虽愚昧可笑却并不流于肤浅的滑稽。
最痛心的是,阿Q临了,还被同监狱的犯人抢去了身上仅存的东西,他以为要回家了,却不想是一条不归路。阿Q一直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无奈他并没有是非观,欺软怕硬,他也不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他的悲剧有自取灭亡的嫌疑,却也和周围众人脱不了干系。“万恶的旧社会”我要赞赏老电影的环境渲染,很容易将观众带入情境,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在布置上往往以人物为中心,环境仅仅被作为可有可无的背景。我想,当代青年的“佛系”,是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升级版,大概我们只能入世再想出世吧,就像是,还没有观过世界,哪有世界观。要想了解中国人,还得回看鲁迅先生。
将近四十年前的电影了,镜头比较呆板;其次,鲁迅的旁白非常鸡肋,非常影响故事的连续性,而且就算那个年代,《阿Q》的书也发行了60年了,通俗易懂的内容,旁白不停的解读,也降低了故事的可读性。然后,其他的真的都是优点了,强大的文本就不必多说了,而电影中后段阿桂关于革命的梦境,简直太特么有创意了,非常精准的描述了生在封建农村的底层人,用他们自己的格局想象出来的革命新时代的画面;犹如戏曲般的天兵天将的服装,革命成功后,最多也只是自己登上剥削别人的宝座。作为阿桂千万代子孙中的一员,真的让我看得很嗨
偶然点开,但必然看完。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思考从来都是深刻且发人自省的,电影的改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尾,“阿Q死了,他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同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因为,据考察家们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老实的说,我不敢评论这改编的好坏,因为我实在是纠结,觉得既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终归不妨碍我以为这是一部好电影,即使不甚合时宜的放到今天来看,似乎也不难找到许多活生生的注脚,甚或不是注脚,而是主角。
电影还是和原作有些出入的,可能是先入为主吧,我觉得原作的表现力更强点,像抓着阿Q脑袋撞墙,电影表现艺术化了,还有吴妈,我看原著觉得她应该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妇,电影有些年轻了。总之,还是推荐先看原著,也不长,最多半小时也就看完了“大概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是要坐大牢(游行,杀头)的吧”,冤死在大牢里的人很多,但像这样去刑场路上才知道自己是去死的确是不多,更可悲的是,他觉得世界本来就该这样,除了这样,不能再有其他模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每一个人都能从阿桂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精神胜利,麻木,蠢呆,思想限制,不是大恶之人反而显的可爱,他受人厌恶也被人崇拜(我觉得阿桂哥就是条汉子)让人可怜觉得悲哀,最后一个小人物的死去,他欺软怕硬,不聪明,不敢反抗,但他“造反”剧中“造反”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鸡毛令”用来唬人的东西,阿桂的愿望,阿桂的爱情……最后他子孙不绝。那个时代社会变革动荡的牺牲品,又何尝与现在有什么区别。不,连牺牲品都不算,他们没有起到作用,只是炮灰而已。
怎么说呢,阿Q固然愚昧无知,应该勾勒出来带给更多人看,但是他的愚昧、他的精神胜利,又是他必然应该有的。他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怎么可能有让世人赞美的美好品德、崇高境界,纵然有什么传统文化、精神品质,那也需要实践。从阿Q的人生轨迹来看应该是没有这样的实践的,没有实践,哪里来的认识?遇到困难自然而然地就滑向了精神胜利法。这里面的问题包含太多,有阶级固化、有人性劣根等等。推翻阿Q这般情况的前提是建立,做革命党人重要,做真正的更重要。
竟然参加了戛纳影展~严顺开不愧是国务院津贴级别的名演员啊...把迅哥儿的剧本演到了骨子里,吴妈一段,革命党一段,把诸种复杂的心理都演了出来。所谓,一个典型又奇异的小人,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在精神胜利法的作用下,泡在温水里,不管现状波澜与否,这就是阿Q罢。哦对,几段打狗棒法VS欧洲步,堪比卓别林~
看到最后很震撼,虽然片子很老但经典永远都不会老。阿Q是个靠打短工度日的雇农,住在绍兴城外未庄的土谷祠里。尽管他“真能做”,社会地位却低下得连个姓儿都没有。赵秀才和钱大少爷都投革命之机,戴起了“银桃子”。而阿Q主动去找未庄的第一号“革命人物”假洋鬼子钱大少爷,欲投革命党,话还未说完就被轰出门外。这时,赵家被抢,赵太爷一口咬定是阿Q勾结土匪所为。于是,阿Q被钻进革命党的知县大老爷和把总大人投进了监狱。阿Q始终未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