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井元由香 / 小林桂 / 冈田浩晖 / 石田太郎 / 富田耕生 / 若本规夫 / 泷口顺平 / 古川登志夫 / 千叶繁 / 小山茉美 / 隆大介 / 永井豪 / 本多俊之 / 青野武
导演:林太郎
语言:英语 / 法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 西班牙语 / 日语 / 俄语
地区: 日本
编剧:大友克洋 / 手塚治虫
类型:剧情 / 动作 / 爱情 / 科幻 / 动画 / 惊悚 / 犯罪 / 冒险
上映时间:2001-05-26(日本) / 2002-01-25(美国)
别名:Osamu Tezuka's Metoroporisu / Metoroporisu / Metropolis
用户标签:大友克洋,动画,日本,手塚治虫,科幻,日本动画,二次元,电影
片长:108 分钟 / Japan: 113 分钟
imdb编号:tt0293416
大都市梅陀宝丽斯,被称之为本时代进步象征的超级摩天大厦正在举行落成典礼。手握本市实权的RED先生(石田太郎 配音)台上演讲正酣,台下一名黑衣青年男子ROCK(冈田浩晖 配音)却在警备重重下公然拔枪杀人,群众一阵哗然骚乱。目睹此事的日本侦探伴俊作,携外甥剑一(小林桂 配音),开始进行全市的追凶调查。但是ROCK被判明只是射杀了机器人,凶手若无其事的离去了。
梅陀宝丽斯由先进的地上部分和颓败的地下部分构成二重结构的都市体系,在这个城市生存的人类中间,有从高度发达的机器人世界中受益,享受文明技术优越性的人,也有反之被机器人夺走工作无以糊口的人,还有要求让机器人同样享有人权自由的群众团体。随着调查的深入,实施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机器人和人类最终是一起平等生存,还是一起毁灭……
本片改编自手冢治虫出版于1949年的同名漫画。
《大都会》下载观后评论:
想补手冢原作对比,因为本片有点让人失望。题材属于早期经典的人类作死、机器人反抗灭绝人类(没成功)。暴力革命那段插曲我老半天才明白跟机器人根本没啥关系,就是人类内部自己的矛盾,崇尚暴力与情感控制的自黑还真没说错。机器人是否拥有生命与自我是另一核心问题,亦即如何定义一个人类。不过我不喜欢结局发展成为了人类生存的机械文明之崩解(虽然故事里的机造高塔是武装统治的象征),即,机器人还没开始造反就被爆炸玩完了,然而这也符合厌恶暴力与不伤害的原则(不跟人类学坏),这是个诱导性的避免歪曲,但我更想看机器人自己的选择。脚本缺乏深度思考,明显有限于铺陈的繁琐乏味,以及叙事节奏平稳、凌乱太浮游感。女主的设定很牛批,却被拉线成一个待拯救少女,太弱了。唯一亮点亚伯2号的飞飞是所有出场人物里最可爱的,想养一只。
有点像阿基拉,都是在思考当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后,人类该何去何从,会不会因自己无限膨胀的私欲而毁灭?蒂玛一句“我是谁”,问得人无言以对。人类因一己之私制造机器人,又因一己之私毁灭机器人,然而赤手空拳的人类在机器人面前根本算不上强者,却还有着一种造物者般的优越感。唉,人类终将毁于自己的欲望之手,感觉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蒂玛这个核心人物还能更加丰满生动,各类大场面倒是很够了。剧情不算很流畅,内涵相较阿基拉更为简单明了,也没有血腥镜头,适合小朋友观看,以为警醒。对未来的想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估计三十年后的人看现在的科幻片也会这么觉得吧。人类心中的爱一旦被私欲掩盖,人间离毁灭就不远了,祈愿这个世界再多一些像健一那样不差别对待的善良真诚的人!我认为其实内心的充实阳光深邃,比一切科技都重要。
手冢治虫的作品搬上银幕是非常困难的,与其苛责大友克洋才情不够只展现了大师境界的皮毛,不如感谢他立足于自己的创作美学,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原作的部分样貌,华丽的画面细节和不俗的动作场面已经足够精彩。相对手冢治虫对科技、人类、机器人之间的深刻思考,少了残酷与希望兼备的氛围。大友克洋利落的暴力美学将审判的权利交给观众,再把被异化的人类和被人化的机器之间的情感维系作为问题的解答,中间的断层或许让人感到空泛,所幸片中配乐填补上了不少。前100分钟或许是有点闷的,但最后10分钟的绽放再看一万次也会流泪,Tima被拉拽着荡在半空中,最后的最后,她还是只想问“我是谁”,然后在“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歌声中坠落通天塔。
虽然是手冢治虫的的遗作,还是添加了非常多大友克洋和林太郎多个人风格。感觉银翼杀手在概念上和视觉设计上与本片有很多相通之处,甚至和阿丽塔的主题也可以联系起来。日本文化输出很牛逼呀。当然本片对“大都会”和女机器人的概念设计也是从弗里茨朗那部伟大默片大都会中而来就是了。虽然是一部讲述“阶级革命”的末日电影,通过独具风格的画风和爵士乐(是的,日本的爵士乐音乐家也非常牛逼),全片呈现出一种圆舞曲般的浪漫感和超脱感。很多人认为这是叙事节奏不够好,这在我看来,反而是这部电影的独特美感。手冢治虫的一个问题就是塑造人物太过脸谱化和低幼化,本片也是如此。
#2020SIFF#一个异能少年又一次的站在东京废墟上,于是我又见到了大友克洋。从去年上影节看过的《阿基拉》到现在,一年里经过了东京奥运停办,直到刚经历了疫情的今天,到如今一年后上影节的《大都会》:一切非接触的背后又是人们把一切交给机器:人先接触机器(手机),机器替我们办好(买下这张电影票,背后是个人数据的健康码)。我们习惯把数据都交给了机器,和机器背后的互联网巨头,以及不能说的boss。看完我再回想那个,那个我们到哪里都到处用体温枪指着头的表情包,笑不出来了。
这部我初中时候看过的动画,多年后电影院重温,居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原著因为是手冢治虫所以内涵理应是非常丰富的,奈何或许是电影片长有限,故事总感觉没有讲深入。人类内部阶级矛盾,人类与机器人的意识界限矛盾,永远是手冢治虫的经典哲学迷思。巴别塔的宗教隐喻,最后机器人小女孩和超现实大都会的共同毁灭再一次印证了人类因自负而自取灭亡的结局。20年前的画面在今天的大屏幕依然能打,老式默片转场分镜加爵士乐的融合,Old school风格看得非常过瘾。#23rd SIFF
可能是我脑海里动画被电影吊打的少有的几部,弗里茨朗的电影太经典,导致动画令人看着走神。大友克洋擅长短片,长篇除了阿基拉,真的没什么。以及林太郎的人设和大友克洋差别太大了,他从来不擅长做剧情,只是冲着怀旧勉强合格罢了,我会觉得大友克洋栽了。不过这次大银幕可以欣赏一下丸山正?的制作吧,就连这点都被电影甩出去几百条街,主要是表现主义太厉害了。大都会这故事,一定要看1927的电影版本,真人电影的唯一胜利。
2020年7月27日,上海国际电影节,终于在大荧幕上看到手冢治虫大师的遗作,依然还能被震撼。对于人,科技,机器人的关系,城市和人文的思考,自由和集权的隐喻,反抗和自由的关系,人的机械奴性和机器的人性,包含了太多太多太多的内容,真的让人一下子吸收不了,影片背后的厚度不是一次就能体味清楚的。节奏太慢,很容易在前半段走神。另外配乐做的真是大神级别的,无论是配乐还是选的几首背景歌曲,真的太好了太好了
瑞德公爵的政变与机器人领导下的新乌托邦幻梦,男主健一与女主机器人的情感线索,舅舅日本侦探的邪恶科学家凶杀追查……剧情叙事线索简单不复杂却又混乱,转场的生硬(仿佛过往美式动画结束般的衔接),真的是很奇特……不过大友克洋确实没什么特别出彩的脚本担当。爆炸场面的出色毫无疑问,女主的出场和登上王座等场面都很有美感。但这个故事更大意义还在于画面镜头本身了。
游行时空中飞翔的白鸽、如圣彼得般倒挂的红衣洛克、逐渐崩裂的电线如同蜘蛛之丝,被力量有限、皮肤质地不善抓取的人类的手取代。比较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佩罗、菲菲还是蒂娜,他们在计算自己下一步行动时不会考虑自己机体运行的有限性,并将对自己存在的直接威胁考虑在内,就像佩罗的那一句“人类为什么总是采取暴力”、蒂娜的“我是谁”(这一部的配乐好棒啊!
又是机器人探讨“我是谁” 反乌托邦极权,剧本和角色设定都很一般,好看的都在画面上了。摩天大厦更名为巴别塔,霓虹都市色彩斑斓,暗色系地下街区又好似雾都,男主人公的身份是侦探,束腰风衣 风帽,就差只手不离的烟斗就可还原苏格兰场的绅士。2D与3D动画结合总觉得有些奇怪,配乐有爵士,一下子又来了点不同韵味。
以为是一部会比较“深”的电影,结果就很“浅”,剧情上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还有复古式的镜头切换也有些怪怪的……但这些不足都敌不了画面啊!太太太喜欢这个城市的设计了,每一处都给人“哇”的感觉…有些镜头也是很深入人心了。不过就从枪杀人连血的镜头都没有来看,观众对象定位主要应该还是孩子吧……
顶着大都会的名字,其实是动画版的银翼杀手,不过致敬的白鸽出现的次数有点太多了。有些大场面的细节丰富无比,有些地方又变的粗糙,机器的远景会有长焦镜头拍出来的噪点和模糊感,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什么原因。爵士风格的配乐还不错。总是站到了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感觉还差那么点更上一层楼的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