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洛荷 萝芮 萝拉 凯特·休特兰
导演: 凯特·休特兰编剧: 凯特·休特兰 / Robin Mukherjee / Rachel Seiffert主演: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 内勒·特雷布斯
导演: 凯特·休特兰
编剧: 凯特·休特兰 / Robin Mukherjee / Rachel Seiffert
主演: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 内勒·特雷布斯 / 安德烈· 弗雷德 / Mika Seidel / Kai-Peter Malina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澳大利亚 / 英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2-09-20(澳大利亚) / 2013-04-15(北京国际电影节)
片长: 109分钟 / 104分钟(上海电影节)
又名: 纯真消逝的年代(台) / 黑屋 / 萝芮 / 萝拉 / 洛荷
IMDb链接: tt1996310
少女洛荷的剧情简介 · · · · · ·
“LORE萝拉”是片中主人公Hannalor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Saskia Rosendahl 饰)的小名。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不久前的得过。萝拉是位生来养尊处优的女孩,她的父亲是一名高级党卫军军官,曾在白俄罗斯处决过大量的犹太人和无辜市民。萝拉和她的姐妹们对犹太人的遭遇知之甚少,她甚至还是一名希特勒青年军(Hitler Youth) 的光荣成员,对纳粹信仰充满了崇敬之情。如今,希特勒已死,而德意志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萝拉开始了一段痛苦而深刻的长大成人的经历。
影片在20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荣获最佳影片、女主角、摄影与最佳原声四项大奖。之前还曾获得Locarno观众奖以及瓦拉多利德Valladolid最佳新人导演奖。代表澳大利亚申报2013年奥斯卡外语片。
《洛荷/萝芮/萝拉》下载观后评论:
镜头晃动凌乱,真没觉得有什么必要。想要表现乱世,可以用更平稳的镜头和更有表现力的方式而不是这么简单粗糙。电影是视觉艺术,第一应该是清晰,不要多余镜头。叙事很有想法,穿越黑森林,少女迅速完成成长,完成对一个纳粹倒台大历史的反思。孩子自身完成对已有洗脑的拒斥。还是显得太沉重。似乎变革是这个小姑娘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想一想,大时代也好,小时代也好,谁不是被周围社会建构起来的呢?纳粹思想要不得,我们现在的很多常识,陈规就是合理的?天天被灌输的这观那观不是和极权政治对所有德国人思想的建构一样强大而不可抵抗吗?每个人都该有一个洛荷砸碎小鹿的过程。而不仅是被洗脑的德国人。反思,任何时候都不应是一个人的事情。现在的文化很好吗我们有这样的电影有这样反思的做法和勇气吗?有的是,热点一个个过去了。每天都有新的。
4.1 结尾是神来之笔 洛荷从少女装束梳成与omi一样的发式 穿上黑色连衣裙 解密托马斯与父母的隐约时空照应 踏碎小鹿 也正式预示着旅途结束 心灵成熟的同时全片隐含的创口被正式撕开 而饭桌上粗鲁的举动除去对纳粹洗脑的逆反 对逃亡旅途的二度重现外 亦暗含了开场时父亲的粗蛮 母亲的随便以及弟弟偷牛奶时的饥渴 从而对孩子们的法西斯洗脑究竟从何而来这个论题再次提出疑问 其中类似的场景还有湖中洗澡/抢孩子 洛荷的裙子和摸腿的动作 洛荷摸到不同东西时的心理表意 而除去青少年的战争创伤外 少女洛荷所展露的亦是德国女性身上的坚韧 沉默和母性
二战时,德国人自己建立了一个系统给自己洗脑;冷战时,美国人和苏联人各建了一个系统给德国人洗脑;后来柏林墙倒了,苏联没了,德国人恨透了自己被人洗脑,于是就着美国资本,自己拍电影反思被洗脑,然后于无声处接着给下一代洗脑;他们似乎没从这几十年被人奴役的历史里学来什么,也能理解,毕竟奴役吗,怎么能让你学到真东西,于是他们穿过美、英的控制区,单单就苏联人给他们上课,苏联没了,你怎么黑都不为过,因为他伤不了你了,可美国还在,美国驻军还在,美国资本还在,唉!
通过聚焦几个孩子的逃亡经历,拍出了那段惨痛历史的浮光片影,特别是短暂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在废弃的房屋里,逃难者的人群中,甚至森林与田间,各种被遗弃的物品与尸体……在二战后每一个破碎的个体面前,他们的经历算是很好了。人呐,也许从来不会吸取什么历史教训,看看今天喧嚣的社会,现在的各种争斗,那些受伤的每个灵魂仿佛被每一个人遗忘。这样的艺术电影在这个时代,全都会被淹没在毫无情感的好莱坞大片中了。
拍攝二次大戰愛害的電影,只要不是太差勁,總能在歐洲的影展上有所斬獲,這部也不例外,雖然對Lore家庭的背景敘述得很潦草,就莫名其妙地走上逃難的路途,不可避免地一路艱辛最後終於到達目的的,這種電影幾乎是有SOP可循。對於那個協助她們逃難的青年,最後卻默默地離去,沒有說明他之所以來,也未交待其何以去。
早春硝烟未散的德国大抵就是镜头中的感觉,旧世界平静地瓦解,湿冷,阴郁,从灰绿的废墟、白晃晃的日光到少言寡语的女主角都散发着拒斥感。寻家旅途的终点,熟悉的老屋无非是向Lore昭示她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神神秘秘的Thomas太可爱了,比起犹太人倒更像乔装的纳粹,但他在森林里对Lore又很纯情。
二战的独特小清新视角,纳粹少女成长的阵痛。希特勒的死亡终结了一个帝国,虽然是表现战火纷飞的逃亡年代,但电影的摄影太美了。家庭破碎,父母相继离开被捕,身为姐姐的洛荷带着弟妹们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外婆家的艰辛之旅,途中看到的尽是战争过后满目疮痍的现状。然后,惊叹于纳粹洗脑的超强力量。
触动心灵的场景总会尾随一场晦涩黯沉的潮湿午觉。湿润的青苔色笼罩着Tomas琥珀色的眼睛,少女的心思再不是绯红,而是逃亡在草莽里的灰绿。帝国覆灭之后,洛荷姐弟的成长开始于这场信仰和错怪掺杂的生存逃亡.我窥见了一点战后被重创和被瓜分治理的德国的缩影,也不幸卷入了一场无关爱情的错怪.
二战电影不少,聚焦的大多是犹太家庭的苦难。德国家庭呢,就一定过得逍遥自在?影片便讲述了二战快要结束时,被父母抛弃而踏上逃亡生活的四个小孩,一路上他们见到了各种惨绝人寰的景象,战争中人们的冷漠,也体验了人性关怀的光辉!犹太男孩的出现是转折,除一个男孩,他救了他们的命!
影片里不曾说出口的话太多了。男女主角第一次相见之时,洛荷就应该将“你想干什么”问出口。电影遗留了许多让观影者自己去发现,这也正是作为动态影像的电影的独特之处——由你自己来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氛围。音乐插曲、环境色调、语言表情这些都是组成含意深厚的背景的要素。
真的不懂为什么要把lore塑造成一个怨妇一样的神经质,从头到尾赖着男人帮助,导演还要安排妹妹弟弟满眼忧虑看着脆弱半疯的顶梁柱大姐lore的镜头;本期待看到二战背景下以女性做主角的关于责任与发现认知的成长历程,搞半天发现都是自己的脑洞
摄影镜头很赞,很好的体现了主人的心境,但是节奏还是太缓慢了些,有些看不下去但又不忍快进,因为画面确实很美,本片导演是黑寡妇单人电影的导演,总感觉洛荷和娜塔莎有些相似之处,看完再总结吧。最后希望导演可以拍好寡姐单人电影,暂时给个三星
前半段一直让人想起无人知晓,柳乐优弥的那个角色就像这里的Lore。混乱的呓语原来是跳绳的数数声,黑森林潮湿又荒凉,要穿越那么远的路,好几次都以为Lore他们要走不到汉堡了。思考:人们到底是被什么教导又是怎么站队的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