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墨菲为逃避苦役而假装神经失常,可没想到却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进行观察。护士长拉契特在这所医院里建立了一套行为准则,所有的病人都必须遵守。麦克墨菲不像别的病人那样逆来顺受,这一切却使护士长对麦克墨菲极为不满。麦克墨菲鼓动病人们要求看电视中的球赛转播,后来她又假装民主,提出用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不少病人在麦克墨菲的鼓动下纷纷举起了手,身材高大、被称为“酋长”的印第安人在举起手后使同意的人超过了半数,但护士长却仍拒不打开电视机。麦克墨菲只好自己假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病人们越来越喜欢麦克墨菲,并随他一起外出游玩。护士长找了一个机会侮辱了一个病人,致使这个病人割腕自杀,麦克墨菲见状大怒,与护士长扭打了起来。护士长对麦克墨菲下了毒手,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变成了白痴。《飞越疯人院》下载观后评论: 6。片名带疯人院,实际上主要角色里几乎没人发疯,他们只是因为各有各的原因进到这个新世界来逃避外面而已,稍作猜测,他们应当是因为自身存在毛病被外面人排挤,所以才聚到疯人院来的。这些影片并没做详细的交待。不过正因如此,片子从那一刻就注定了以悲剧收尾,因为麦克墨菲想动员的大伙不一定有出逃的想法,他们的意识或潜意识是更希望留在疯人院的,其中就包括酋长。最终,在麦克墨菲袭击瑞秋后,酋长终于受到启发,拥有无限冲破牢笼的力量,结果麦克墨菲已成悲剧。只看上述,似乎分不该这么低,但这片子有个地方实在恶心至极,那就是作为连通比利自杀的枢纽的比利和麦克墨菲的女友做爱做的事事件,堪称史诗级ntr事件——麦克墨菲和女友说:“没事,把他当成我就行了。”然后女友就去和比利关上门了。把我恶心坏了,刚看完这一幕我真觉得他疯了。
因为最近在看《二十四个比利》,关于人格分裂症的书,于是无意发现了这部关于精神病的电影便找来看看,之前也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但一直没看。很少有看过有关精神病院内部生活的小说或电影,唯一看过关于精神病的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他类似囚禁的电影看过《肖申克》和《越狱》,但这部电影和提到的两部还不太一样,这里关着的人有些是正常的,而被当作精神病治疗,使其失去自由失去自我。对于护士的做法,我并不讨厌,她只是精神病院制度的傀儡,在管教病人的制度下她必须那样做在保护自己也“保护”病人。有的病人只是为了逃避监狱之灾便选择进入精神病院,也有的待得久了就被“体制化了”,比起疯人院的围栏,他们更难逃出的是自己内心的枷锁。酋长在男主被执行切除前额叶手术之后选择使其解脱,用枕头闷死了他,并选择逃出。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
1. 多年后再看依然震撼,依然极具教育意义,现实世界的生存之道。2.隐喻:1)疯人院,学校、公司、单位、国家2)护士长,老师及各色领导。两面人,在一本正经,彬彬有礼,慈眉善目,道貌岸然的表象下,隐藏着蛇蝎之心,为满足心底的权力欲,利用规则rules控制人、整人;谁不听话,就整谁,先软后硬,从你喜欢和所爱入手,先是精神上的羞辱和威胁 ,最后赤裸裸的暴力。3)McMurphy, 聪明有能力的强人,锋芒毕露,嘲弄和反抗体制,最后被整成植物人;4)Chief,装傻充楞,或曰韬光养晦,在体制中活下来,积蓄实力,最终突破体制束缚---我们的榜样!3.场景:1)Mc掐护士长时,大为过瘾,压迫者就该享受这样的待遇;2)Chief最后闷死Mc,砸破铁窗,奔向自由;伴随着奇妙的背景音乐,让人泪目。
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开头,终于啃下来了。过程很漫长,像星际穿越一样,需要消耗很多的耐心。但同时,也是一部久违的,看完结局会肃然起敬的影片。影片最矛盾的两个点,是自由和制度。在麦克闯入疯人院前,所有人都按照疯人院的制度按部就班地生活。而对护士长和麦克两个角色,我都保持中立。护士长对待听话的病人还是非常耐心的,在麦克几乎要把护士长掐死之后,她戴着钛项圈,还微笑地询问病人的情况。至于麦克,天生的造事者。与未成年发生关系,打架斗殴,制造矛盾等等。他不是精神病,所以在这种机械式的日常里,他尤其渴望自由。结局,比利自杀,麦克被切除额叶。酋长用枕头闷死麦克,还他“自由”,最后飞越疯人院。看着他的背影,让我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追寻自由,必先拥有无畏的勇气。
几乎每个细节都值得去decipher,这部电影到处都充斥着一种复杂、难以言表却又令人精神疲惫的张力——然而每次这些"焦灼"的场景一旦出现,又都会给予观众一种呼之欲出的强烈期盼。综合下来,it rocks with extra power and concentration,对抗、解脱、获得新生,这样的过程轮番登场,随时随地得提醒着你:at least I tried究竟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和妓女们为伍,还是幻想着收看World Series,疯癫的Randell McMurphy is just a war baby with the bell bottom blues. A [19pt]
故事从头到尾,麦克的出现改变了疯人院的一切,一件件事情正如他所料一一实现,但最后还是没能算到自己的下场。完全有好多次可以离开疯人院的机会,但是每次都为了可以让这些‘病人’更好的认清自己,走出自己的束缚,而非医院的管控。确实病房里的每个人都有极端的理念亦或是性格缺陷,懦弱、敏感、封闭...什么才是衡量精神患者的标准呢?违背社会前进的就是吗?如何才能确定我们所谓的观点就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在‘专家们’讨论麦克病情的时候,每个人的观点都是这个人很危险,危险在于麦克的出现使得病人在逐渐脱离掌控。专家医生需要做的是,打压抑制,手段上也是越来越极端。
典型“黑色幽默”,这个电影绝对给满分,有很多触动泪腺的情节也有很多值得令人思考的地方,果然疯人院总是和电击离不开联系。表示对男主在最后真变电傻了感到难过,酋长已经想通了决定飞跃疯人院,但他却已经没办法了..酋长闷死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吧,如果把麦克一个人丢在疯人院那就等于像个活死人一样度过余生...and:那个女医生好气人 其实疯人院里大多数人都不算疯子,就跟麦克说的一样,他们跟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两样,反倒他们那些所谓的“疯子”内心比其他人更善良,想到美恐第四季的一句话“畸形人生活在正常的世界里,而正常人却生活在畸形的世界里。”
麦克墨菲像是具象的"自由",他的出现即疯人院里的人关于自由、权力的需求被唤醒。从麦克的视角可以看出那里的人很难被称为"人",更像是动物,受人规训,四面铁窗铁网。最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是自愿进去的。最大的讽刺是:你说他们是疯子,却要他们遵守规则。你说把他们当成人,却要如牲畜般当众讨论令他们不齿的事。在一开始我就在想他究竟如何飞越:活着?死了?疯了?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在自由的路上没有疯子,自由的意识觉醒的那一刻,便意味着:不自由毋宁死。影片的最后,静止的镜头目送酋长远去,配乐就像是麦克墨菲的灵魂,随着他,共赴自由之路。
精神病院相关主题在当时应该非常热门吧 因为它实在是一个太好的关于社会的缩影了 关于institution对于power和knowledge的掌控 也即是对于人的掌控 人家说你疯你就是疯的 最后就“为了安全”搞你脑子让你失去自主思考和行动能力“愉快平和”地欢度此生。片子里最感慨的还是结巴小哥 在被人推搡着date了之后出来虽然还是慌张但多么的神清气爽啊说话都不结巴了 该死的护士长直乎他命门搬出他老妈 尽管他百般请求 最后承受不住自杀。噫 正常人还是疯子 到底还是在知识/权利掌控者的恫吓和操作下决断产生的
无不是对家庭、人际关系、学校、社会制度的隐喻,最怕的是自愿呆在其中麻木于一切相安无事,也怕意识到束缚希望冲破束缚最后自我牺牲,怎么样才好呢?看了柴静的《看见》,里面说,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智慧能……愤怒是一种危险的力量……我们有法律。真正的理性不是冷酷,而是冷静,知道独立思考,用智慧带来最合理的解决,而不是感情用事祈求于他人的同情,这是徒劳而且费神的,完全无法解决问题。希望当我意识到这些时,我可以不再期望利用自己的眼泪获得别人的谅解以解决问题。
在不合理的制度面前人们更多的是选择去默默接受,就像精神病院里的其他病人,因为他们早已习以为常,早已麻木。而不是像麦克墨菲去以行动说出:“fuck the ragulation”。就像我们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从不会去多问一个为什么,而是选择默默承受。 当你做出一点改变时生活就会大有不同,但你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不敢去承受那可能带来的风险。就像比利所说的“我还没有准备好”,并希望以此来麻痹自己和作为逃避的借口。
干练深刻版《监狱风云》 高级版《肖申克的救赎》 从题材上就不是监狱那种过于直白的题材 而是绕了个弯子 每个演员都是顶尖级别的 配乐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 整部电影干净利落 引人深思 故事性强 讲故事的方式很直接不花里胡哨 而且故事内容可探讨性是经久不衰的 跟《楚门的世界》相仿 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完美地诠释了我心中的“电影”二字 属于我心目中的完美之作 基本可以排名前十左右了 非常推荐
看完本想高歌自由,可是又感觉这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有选择的权利这是我理解的自由,护士长有错吗,不然,墨菲一定对吗,谁说的准呢。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黑白。影片最后酋长砸烂的窗户,大家都在欢呼,可是除了酋长还有谁出去了呢,最后我感觉才是自由吧,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酋长选择了外面,其余人选择继续留在疯人院里。认为墨菲做得对无非是他做了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