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2001太空漫游 斯坦利·库布里克
4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大猩猩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死尸的骨头可以用来当工具,甚至当武器,但某一天不知哪儿来的一块长方形黑色巨石给了他们启发。于是
4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大猩猩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死尸的骨头可以用来当工具,甚至当武器,但某一天不知哪儿来的一块长方形黑色巨石给了他们启发。于是,人类往前进化了关键的一步。2000年,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相同的一块黑石,这块石头还向木星发出强烈的信号。美国政府于是派出一艘宇航船前往探个究竟,船上有两名宇航员,3名被置身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还有一台名叫哈尔的超级电脑。哈尔装有人类的感情,同时他是惟一掌握这次行动真实意图的一个。但在半途中,宇航员怀疑哈尔出差错,他们打算关掉哈尔的部分功能。不料哈尔会看嘴形,事先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于是他乘其不备,杀死了沉睡的科学家和其中一名宇航员。剩下的宇航员大卫跟哈尔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制服了哈尔。他只身前往木星,并在那里见到了另一块黑石。影片结尾处颇为神秘,出现了巴洛克式的古典室内景,大卫在迅速衰老,他的卧室里又出现了黑石。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婴儿,在太空中。 整个影片分为四个部分。 Chapter One The Dawn of Man(人类的黎明) 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以黄土造人。中国的神话如是说。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圣经》如是说。 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火种。希腊神话如是说。 在那不知道年代的远古,非洲大地仍是荒漠一片。一群黑色的猿人生活在这片大陆上,艰难求生。以文明人的眼光看来,这里是黑暗一片,文明的曙光也许还在黑洞里旅行。一日,一块黑色的方碑神秘地降临非洲。仰视黑石,太阳从上方升起,曙光破开黎明前的黑暗,驱赶走夜月微弱的光;猿人举起手中的骨头,如天光破开黑暗一样,强健的臂加上坚固的骨头,劈开了蒙蔽在猿人眼前懵懂无知的黑暗混沌,文明的曙光第一次降临地球;尚存兽性的嘶吼如教堂里的颂歌——天上的父啊,荣光开始照耀地球。库布里克如是说。 《2001:太空漫游》,讲述了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混杂了历史、宗教、寓言等意识形态的神话。这的确是一部非常自我的片子。影片开头长达三分钟的黑暗足以让没有耐性的观众退场。语言在片子里是纯粹的配角,第一句人的声音是在片子的第25分钟。我们需要在音乐里根据画面判断或者思考。这对于习惯于听到对白的观众们来说,实在是费劲的折磨。 观众一开始就被排斥在片子外。我不考虑你想看什么。你只需要接受我给你所看的,然后,思考。库布里克有他自我的霸道,而匍匐在大师威名下的我们低眉顺眼,企图在这晦涩的、混沌的片子里解读或者自以为解读出大师的目的。 从猿人到人类,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步。库布里克把它处理得如宗教故事一样,黑石的降临,如上帝赐予猿人的天书。触摸黑石的猿人,如接受天书启示的教徒。黑石和骨头交错出现的画面,更是意味深长。似乎在暗示人类的文明起步于天启。而那发明(准确点是发现)了的工具的猿人,则是上帝最初的宠儿——亚当。在水坑附近进行的争夺,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由神庇护的亚当利用手中的工具杀死了对方的首领,赢得了战争。这却让我想起《圣经》里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只是该隐和亚伯的角色颠倒了一下。 时光飞逝,在剪辑的画面上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得如此精妙。在蓝色天空下旋舞的骨头,一瞬间,已经换成漆黑太空里漂浮的宇航器。白驹过隙已经不足以形容时光的飞逝。漫长的文明史就浓缩在一秒之内。然而,这是人类的沧海桑田;却是宇宙的微不足道。伟大和渺小,便共存于这一秒。 Chapter Two A Trip to the Moon (月球之旅) 无声无息用优雅姿态入港的太空船,宁静深邃的太空,配乐是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美妙如斯的音乐和绚丽无比的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请记住,这是1968年拍的片子。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从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更不用提什么月球和木星了。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仅仅是这一点,足以让我们,即使是在21世纪,也得向库布里克致敬。 恢弘大气的画面、精致绚丽的细节,还有穿梭机、空间站、卡式电话、超级电脑……这样在今天得到惊人的实现的技术前瞻性,这属于1968年的非凡的想像力,足以让21世纪的高科技支撑下想像力反而萎缩到只能在故纸堆里翻找灵感的好莱坞汗颜。奢华的想象和绚烂的视觉冲击是《2001:太空漫游》的亮点,恐怕也是能让一部分不耐烦的观众支撑下去的动力。如果嫌思考太累的话,就看影片的画面和太空旅行的细节好了,那些泛着金属光泽的充满冰冷气息的太空船、太空基地是天才的想象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的完美结合,这的确是顶级的视觉享受,正如影片的宣传语所说:you’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it。当然,前提是片子的画面够清晰,质量够好。 影片第二部份便开始于前述提到的蒙太奇手法——从骨头到宇航器。从第一部分平滑渡过到第二部分,甚至连标题都没有(也是唯一一处无标题的)。也许,即使进入了太空,人类的蒙昧时代还没结束。黎明仅仅刚开始。四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的本质仍旧没有改变。注意进食、睡觉、饮水等生活细节的反复出现,虽然方式有了区别或者说进化,不过本质上,黎明时代的猿人和太空时代的人类没什么区别。 黑石再一次神秘出现,它仍然是静默地伫立着。但是,和第一章《人类的黎明》有区别的是,上次从天降临如上帝降临的神谕一样的黑石这一次是被自认为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开挖出来的。被谨慎地埋葬,这是他们对黑石的评语。这也就意味着这次围观上去的人类和四百万年前的猿人在心态上的区别,虽然都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但是,前者更带有一种狎玩的心态;后者则是尊崇。前者是举起手中的手术刀企图解剖,后者是跪拜在其面前接受神的天启。走上前的博士和走上前的猿人动作相似,心态却差得十万八千里远。而其后围上来和黑石一起合影的举止更是清楚地表明,黑石对于他们来说,是未知的,但不值得抱以敬畏的心态。黑石的宗教意义在傲慢的人类面前似乎得到消解。但是,紧接下来的尖啸狠狠地惩罚了这群科学家。相似的画面再次出现,天体从黑石上空再次升起。 Chapter Three Jupiter Misson:18 months later(木星任务:18个月后) 镜头一摇,已经转换到在广漠的太空里航行的太空船“发现者号”。注意它的造型,两端粗大,中间细长,是否让你想起最初的工具——那支被猿人举起的骨头?这种带有寓言性质的故意巧合也许在暗示导演对工具的一种心态。 “发现者号”载着5名宇航员到遥远的木星。3名宇航员保持在冬眠状态,清醒状态下的是大卫和富兰克。在船上还有第六名成员——超级电脑HAL9000。这是一台人性化的人工智能,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能模拟出大部分人脑的活动,正如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的科幻元素设定。 号称有完美记录从不犯错的HAL9000是影片里人类最高科技的结晶,是目前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顶端。在富兰克描述HAL9000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背后隐藏的导演的疑虑:HAL能够表现出情感,这是因为人类的设计,但是到底HAL是否具有情感,没有人知道。这已经在暗示了由人类创造的工具,已经在逐渐摆脱人类的控制,表象仍旧是人类控制着工具,在深层次的地方,工具已经成为未知,而其后富兰克对HAL的指示实际是对HAL的依赖,把自我的命运交给未知的他物,命运开始叵测。人机和谐相处的表象下是暗流汹涌。 常常有观众抱怨这部片子的节奏缓慢、沉闷,宇航员外出修理太空船的情节便是典型的例子。一切都是慢腾腾的,在庞然大物的太空船和更广阔深邃的太空的映衬下,如微尘一样的人类的渺小和脆弱被放大到极致,不仅仅是来自太空,还来自宏伟的工具的对比。在这样的画面下,高科技的结晶不能唤起人类的自豪,反而是对其产生莫名的排斥和恐惧。在类似噪音的背景声里,缓慢变化的画面传达的是一种被压缩到极点的恐惧和冷冰冰的绝望。在宽大的银屏上,虚无的黑色(太空)充斥整个视界,冷冰冰的白色(太空船)旁是触目惊心的一点红色(宇航员),这对抬头看银屏的观众是怎样的一种巨大的视觉压迫,那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想必足以让爆米花在电影院里消失地无影无踪。 HAL的失效预测引起了富兰克和大卫的怀疑。富兰克和大卫决定“杀死”HAL,后者则通过唇语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黑屏,时间流逝,慢得令人窒息。 富兰克在外太空发生致命事故,联想到前面的情节,不得不由我们做出“有预谋的谋杀”这样的判断。HAL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强大让我们不寒而栗。而身在陷阱中的宇航员似乎糊涂了。 谋杀不紧不慢地进行,冬眠的宇航员相继死去。人类的背后,死神无声无息如附骨之蛆缠绵上来,来自九渊深处的幽灵的冰冷气息弥漫在原本宁静祥和的太空船…… 这一部分把人与工具之间的紧张对峙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的工具是能够模拟大部分人性的超级电脑,也许正因为太过于象人所以才凌驾于人的头上。比起前面以及后面的章节的隐晦,似乎这一章想表达的思想锋芒外露了许多。 Chapter Four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木星以及无限苍穹) 这一乐章是最梦幻也最诡异的一段。 “发现者号”按计划到达木星。与黑石擦肩而过。静谧的太空里,黑石安静地漂浮着。宏大和诡谲混合在一起,在越来越清晰的背景音乐里,更显示出一片空洞的死寂。 大卫穿越时空隧道。紧接下来的大量反色偏色的镜头画面让人头昏眼花。旋转混沌斑斓变幻扭曲闪烁绚丽诡异梦幻堕落飞腾快感失重加速窒息冲击红绿蓝紫黄……若说前面的视觉冲击充满了全金属的气势磅礴和机械化的一丝不苟,那这里的视觉冲击则是疯狂的激情、癫狂的嘉年华、迷幻药物刺激下的狂欢的幻觉。“据说当年的嬉皮士们是躺着看完这部电影的,因为影片那无比绚丽的视觉冲击可以让他们体嗑药后的幻觉快感;而且干脆有人怀疑库步里克是在吸食LSD之后拍摄了这部影片。”假若这是真的话,那毫无疑问是属于这一段的。在深夜的时候,独自看这段片段,甚至有一种毛骨悚然却又欲罢不能的快感。 接下来发生的更象大卫潜意识里的幻象。太空舱落入一个充满洛可可风格的卧室。穿着宇航服的大卫明显衰老,然而他看到了穿着旧式睡袍进餐的更衰老的自己。然后,进餐的老人大卫又看到了躺在床上更衰老的等待死亡的自己。神秘的黑石出现在垂死的大卫面前,大卫伸出手指急切地去触碰它。一转眼,透明晶莹的球体里孕育了新的生命——星孩。生命的终点是死亡,时间却没有终点,死亡不过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星孩的目光凝视着宇宙,前方是未知的未知,影片却已经结束。《2001太空漫游》下载观后评论: 这不是库布里克最好的电影,他最好的电影是两年后的登月片段,历史上没有一套电影能够全球同步直播而观众都不知道那是电影。库布里克是能够接收到秘密讯息的人,电影的像真度已经达到丧心病狂程度。唯配乐有点太抢耳,反而令人出戏。那古老石碑估计是暗示ancientbuilderrace,根据CoreyGoode,这古老外星文明在太阳系留下了许多遗迹,时间久远到无法估计。电影暗示人类的智慧也来自他们。当然,电影中主力渲染的是AI科技的危险性,这也是秘密太空计划非常重视的议题。AIsignal这种外星寄生物会入侵人体,继而控制整个人的思想,令其成为AIsignal的傀儡,最后整个文明被骑劫吞没。近年许多人开始膜拜AI,开始完全依赖AI而放弃自身能力,这是DeepStateagenda亦是AIsignal的最终目的。
看了解读之后说让我联想《穿越天鹰座》,然后便理解了:就是说高等智慧模仿了一个房间让他居住呗;然后几个蒙太奇镜头展现的是他的一生,并不是我理解的三个时空的他同处一个位面。那么就很好解释了:从猩猩启蒙到最后一个宇航员死后化为胎儿凝视地球,实现了一个生命的轮回呗。那么黑方碑也就很好理解了:作为一种启蒙力量引导人类进化。中间的故事水平很一般,撑不住电影的神级制作:某处发生奇异现象引起流言说是传染病,结果发现黑方碑;宇航员执行任务结果被电脑背叛,电脑说必须保证任务执行不惜牺牲宇航员——原来宇航员不知道自己真正要执行的任务是要寻找黑方碑,一开始就被作好了牺牲打算。这一部分需要抽出,主要看科技和配乐。而一头一尾如同两个桥墩,将整部电影架构了起来——那么这部电影的立意简直是太恢宏、视野太宽广、格局太高大了!
神作。人类寓言。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骨头变换为飞船的蒙太奇,绝对精准的冰冷黑石,人类意识与工具理性之间不可调和的悖论式冲突,尼采的哲学,“反理性”,怀疑精神。尼采在19世纪下半叶提出的东西,库布里克在他死后几十年用绝无仅有的才华、巧思以及视听语言通过电影表达了出来,然而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多少人能懂。能够走在人类文明前沿且穿透自己局限性的人始终还是极少数。就跟电影里的大卫一样,到最后,穿透黑石穿越浩瀚星云与壮丽峡谷的只有他,跳跃般度过了自己余生的只有他,变成星孩的也只有他。地球如母体子宫孕育文明,也如父体提供精子(飞船),诞生的星孩生死归一,地球在此刻摆脱二元。人类本质几百万年都没变,并将长期处于“狮子”阶段。结尾有一丝希望,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开头黑石在唱歌。
对于剧情是完全没看懂因为前因后果是根本没有解释的只在2010才有了解释导致单看这部根本不知所云,比如为什么hal为什么就开始杀人。我以为的是智能家居造反,ai太聪明了有了自尊学会了说谎,受到了黑石的同类召唤故意弄死人类为了在月球上控制生命体,但是我又不知道这种无实体的ai造反企图控制月球的目的是什么,看来是我想复杂了。。很多地方比如黑暗沉默和杂音、星云、穿黑洞(?)都冗长得要命。一开始猿人进化完全被震撼懵了,后来科技发达探索宇宙那时的技术所营造的画面现在看来挺假的但是还是很佩服伟大的想象力。但是结尾实在是不知所云,整个星球成了一个胚胎虽然仍旧说明人类认为的“科学”只是在一定智力范围内的科学,但是返璞归真彻底生命体回到开始的地方实在是太不“科学”了。。
1968年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却至今无人能拍同等水准的科幻片。库布里克从智人时代开始一直拍到了2070左右(假设宇航员死时大约八十多岁),四百多万年....最后的结局可否理解为宇航员到达木星后在Hal的操作下进行了时间和维度的穿越,看到了未来时间点的自己。在人类生命的弥留之际,在黑石碑上又显示出它作为一个婴儿太空人的重生或者宿命?如果这样理解,黑石碑可以理解为外星文明放置的记录地球生命的一个记录器?那为何在木星而不在地球...?第一个拿起骨头作武器的智人摸到了黑石碑,第一个到达木星的人工智能开启了自己新的生命?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能预言人工智能的危机和自由意识的觉醒,真乃上帝之眼...
画面很惊艳,不过我估摸着不少元素已经被很多影视作品借鉴,所以看着没有特别震撼。比如ZIMA BLUE里面的几何图形和太空漫游中的黑色磁石类似;RICK AND MORTY里面有一集是fart给Morty唱宇宙之歌,与太空漫游里穿越木星的绚丽壮观有相似;人工智能获得智识而杀人,当代作品里面已经表现的很多了; 那时候美国还没上天,电脑刚刚产生,库布里奇的预言图景已和今天所差无几;开篇宏大配乐应和着初次会使用工具的猩猩,后现代的滑稽感。1968年,中国斗争正盛,法国学生运动,太空漫游永远的改变了电影进程。
如同一种剥夺知觉的求索,在意识溃散的边缘再次反哺着无尽沉重的喘息。几处黑幕凝结起的只能是愈发哽咽的声音,我们无法听到彼此跃动的心跳。失重的宇宙空间不再撕扯着虚无的情感:触碰神诋的刹那,孤独也就失去意义,愿意永远浸入「蓝色的多瑙河」,持续下沉,持续下沉。缓慢挤兑出始终持有沉郁语调的话语渗出时空界域,以一种无需理解的反速度形态退却至颤栗的“临界点”。滞重的光影达到释放的时刻,失控的惊悚性获取了一系列的视觉污染/迷幻,抽空情感后的缺氧世界里的“自我”在颅内呼吸着幻影,漫游着太空。
在拜读原著之前决定不发表评论。谈一谈感受:浑身僵住,四肢无力,失落,渺小。每次接纳关于宇宙的作品,一段时间之内都会觉世俗之事、之物索然无味。但这次除了宇宙给予我的震撼,还有电影本身的,看到这部电影我似乎真正明白了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克拉克和库布里克用他们超人的想象力嘲讽了我,让我意识到,电影是在替上帝做事,是坐在观众对面替上帝讲话。而库布里克甚至一度站在了上帝的对面,这令我叹为观止,也让我对电影之伟大望而生畏。这是我从事的那个行业吗,是的,一眼还望不到尽头。
我是被抛向天空的骨头,是无用的呻吟和祈祷,我是诘屈聱牙的经文,是CPU里的代码,是警告者亮起的红灯,是一块石碑企图不朽的野心穿过时间隧道,是来自遥远星系的语言。我用我注视者的眼睛,看到太空舱那样的囚牢,我被锁定在另一段贪婪的目光里,我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也触摸不到有限与无限的边界。我无法清醒地认知我的存在,不知道我存在是否因为我是一个实体,更不明白这无穷的宇宙会不会诞生和湮灭在我的一念之间——无穷与我太接近,而瞬间却太遥远。
大概由于船长提及小雏菊,以及今晚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然会听到《蓝色多瑙河》的缘故,重温了一遍《2001太空漫游》。就音乐而言,随着漫长3分钟黑屏电子杂音之后而来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才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一次古典音乐的现代引用,开篇就通过音乐呼应尼采的超人哲学。即便现在已经看过很多制作更精良的科幻电影,我依然会被骨头转变为太空飞船的蒙太奇震撼。啊,1968年的想象力!以及,这一回听着HAL唱《Daisy》竟然泪目了。
整个电影就像是一个高中生写下的一篇蹩脚的作文。虽然辞藻堆砌的很华丽,要素也很多,但是主线模糊,完全不知所云。为什么这部电影会看不懂。主线模糊,细节也不够出色。我只能说是导演对电影的掌控力还不够。至于为什么被推上神坛,我不知道。可能是几个所谓的电影爱好者,影评人过分解读,强行尬吹。然后观影的观众不明觉厉,盲目跟风所捧起来的。就像皇帝的新衣那个故事一样。个人观点。别杠我,杠我你就是对的
人类之外,我们的世界与浩瀚的太空相比实在十分渺小。库布里克的传世经典,像那个黑石碑一样在52年后的今天仍然散发着迷人却又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气息。 或许对于大多数观众包括我来说都难以参透库布里克所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就人类的生命和宇宙这些最为宏大的议题只能有我们自己慢慢的消化和思考了。仰望苍穹,太空之外,不止我们人类自己更有那个等待我们探索的超越无限的存在!
在情节上相对于小说省略了很多部分,没读过原著的话直接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有的地方比较蒙,但是换一种角度,这种适当的省略的确增添了神秘感和思考性,小说作者本人看完电影说过是不是自己写的有点面面俱到了,结尾的情节是和原著差距最大的,其他的基本差不多,浩瀚的太空,蓝色多瑙河的音乐,没想到这两个在一起居然能给我这么大的震撼,库布里克真的是最擅长使用古典音乐的导演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