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章国明
编剧: 章国明 / 陈翘英 / 关维鹏
主演: 王钟 / 许炳安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79-11-06
片长: 95分钟
又名: Cops And Robbers
IMDb链接: tt0079048
一个醉心枪械的年轻人欲投考警察,因有眼疾未被录取,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四处杀人。警方成立特别组缉捕他,一个初出茅庐的警察与凶手狭路相逢......
《点指兵兵》下载观后评论:
趕在去看望重病親人前, 去電影資料館看這部名片, 我應買碟多時, 才等來大銀幕機會, 章導演還會出席映後談, 是十分難得, 但沒辦法, 我親人在廣州, 回去須時.....我在字幕快完時趁沒亮燈沖出影廳, 漂亮干練一頭清爽的策展小姐問我, 上洗手間? 尷尬的我只好說, 不好意思, 趕時間, 不想影迷走人的策展小姐無奈為我拉開那外門, 我狗沖下樓梯, 不敢望門外其他工作人員.....我一向是這類七八十年代港片的鐵粉, 這些導演肯來的座談會絕不落下的.....我的輝煌記錄(自命的), 七小福映後談, 講到師父時, 羅卡先生說叫師傅似和叫的士師傅差不多, 我發言反駁, 師父是父親的父, 傳統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才叫師父! 說回點指這部, 外景特多, 鏡頭凌厲, 劫銀行和大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價值,就是為整個行業開個頭,後十年逐漸捨棄邵氏的“棚拍美學”。沒錢、沒出名演員,器材簡陋,連用的菲林都差過人,照拍。就我這樣的後生,片子問世40年後才看,除了故事,很多注意力在70年代香港的郊區市容,庶民百態,就和3年前在戲院看《半邊人》的感覺有點像。郊區眾生相,燒臘店裡掛的那條叉燒,在菲林裡掛了四十年,掛到了我面前,就這種感覺,無法言傳。調度上的張力估計就是此前港片沒有過的。搶銀行的戲屌到飛起,無非正反打,就靠中間那面單向透視玻璃來做情緒。警、匪在把握形勢上的懸殊,對峙雙方的敵暗我明也很明遼,懸疑點就是“鬥雞眼”的槍法和膽識。一槍爆頭後,切升格鏡頭,加上掉了一地的硬幣,驚愕感被拉伸延長,類型片就看這種神來之筆。最後張國強和“鬥雞眼”在狹長走廊上的比拼,那個驚悚真叫人難忘。
第一次领略王钟年轻时的表演,十分自然而且入戏,片中其他人都有点脸谱化(早期港片演员的分工也像是生旦净末丑,丑角就是要插科打诨摔倒拍肩膀,小孩子就演一个很乖的小孩子,恶人就要凶相,情节更多是身份之间的碰撞,外表之下的人格并没那么详细),只有王钟的人物最坚实,身形也像警察,演他同事那几个人都气质不对也太瘦了。新浪潮主张“出去拍”,和《夜车》相反,这部有几场日光的追击总被拿来说,效果肯定没有《蝶变》和《夜车》那么酷,更像是履行dogma95一样的拍摄原则。新浪潮这几部代表作,还都带点恐怖和虐待的内容,也注定了它不会像法国或日本新浪潮那样能被划入艺术殿堂被人讨论,“刺激观众”永远都是香港娱乐片第一宗旨,无论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影史意义大于影片质量,敬佩能为这样的电影做修复版的人。
香港新浪潮电影:几部代表作多少带恐怖和虐待情节,符合香港娱乐片“刺激观众”,因此无法像法国日本新浪潮一样迈入艺术殿堂由陈欣健提供内容,此人对香港警匪片贡献很大,比如本片人物鲜明不太戏剧化的状态香港警匪片开山之作,影史意义大于质量新浪潮电影局部尤其结尾十分犀利,与整体的粗糙(如无夸张动作而更多是新浪潮特有的写实主义,剪辑随意,油腻头发,色调略显苍白等。经济基础决定影片风格的例子)形成对比剧本:香港电影喜欢用孩子衬托非理性邪恶世界影片后来,匪徒变猎人,警察则奋力逃跑,完成转化。如今看主线设定、人物设定(乖巧的孩子,凶恶的坏人)并无新鲜主题探讨不深:或许是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的社会问题与人的异化;那时黑社会犯罪猖獗,警察值得尊敬感受:以为是喜剧警匪,后来发现是恐怖犯罪
勉强及格。无论梁普智的《跳灰》还是本片,都由退役的陈欣健提供内容,此人对香港新警匪片的贡献可见一斑,本片主演王钟后来也捣鼓上了写实主义警匪片,陈欣健是这一切的源头。开场就扔出孩子们的点指兵兵游戏(香港电影常用孩子来寄托人非理性的邪恶成分),但此后的部分只是一出庸常的警察捉劫匪戏份,直到斗鸡眼的逃逸匪徒展开报复,之前泰迪罗宾的励志摇滚不再出现,角色状态似乎也完成了转换,匪徒变为猎人,而懦弱的新警察张国强则步入癫狂,响应了全片对城市这座钢铁森林的躁动无序的定调。警员们鲜明但又不太戏剧化的状态应该也是陈欣健的贡献,全片风格粗粝以致于有些令人生厌(苍白的色调略显随意的摄影剪辑,演员油腻的头发),但这些又能被包裹在全片风格里,这也是经济基础决定视觉风格的一个例子。
从初中就开始关注,但由于影片画质问题,就一直放着没看,相信总有一天能相遇,直至去年年末看到Spectrum Films在Facebook上发布《点指兵兵》的发售消息,就一直期待着,终于在昨天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这部电影,本来带着很高期望,但看了之后觉得豆瓣的评分还是蛮中肯的。作为章国明导演的处女长片之作,也局限于各方面条件有限,确实非常粗糙,就算经过蓝光逐帧修复,画面整体质量依旧不太理想,故事前面铺垫过于拖沓,到后面才慢慢渐入佳境,那时候才感觉到导演开始进入状态了,如果情节能够再紧凑一些,气氛渲染会更好。泰迪罗宾的歌曲深度其实比电影表达得要更好,电影中对于这种“谁是贼谁是兵”的命运没有花太多笔墨去刻画,只是剖出了这个命题而已。
“一个走/一个追/兵贼仿似早分配/今天的你像那当初的我/他朝对错变幻多/难测彼我/不会少/不会多/恩怨仿似早分妥/他朝的你或似今天的我/当初远景难分清楚/不知不觉/莫奈何/是否有因果/莫奈何/难道无对错/莫奈何/一生福与祸/人人必经过/点指兵兵/点指贼贼/一点中你/怎去躲/莫奈何/怎去挡/怎去阻/打算周到偏出错/几多苦困又会偏偏闯过/不到终点安知结果/怎分功过” --泰迪罗宾《点指兵兵》。就像歌词所唱的一样,宿命感强烈,好坏有时不到我们选择,我们是怎样的人,能成为怎样的人,会被认为是怎样的人,有时候也真的轮不到我们自己选择。这部B级港片使人感到恐惧的地方或许正出于此,而非临场的疯杀感。
英文名叫CopsAndRobbers简洁明了的点出了本片主题,开场借一群小盆友玩点指兵兵和点指贼贼分配做官兵和贼人作一段楔子引出后面几场警匪大战,电影里展示或暗示逼供信(上手段)是一个成熟警察的职业技能.或许这也是一种默许警权乱用后形成的职业潜规则.而这也导致香港警察的暴力和贪腐在一段时间里到了举世闻名的程度.抢劫美亚银行一场戏从戴上面具开始到最后的警察被爆头气氛节奏调度相当出色,及至斗鸡眼杀人魔在香港街头猎杀差人达到疯颠痴狂的极致.最后一段密室过道反转和棒球杆连续爆击血液横飞的场景真Cult.借此片也算是管中窥豹看到70年代到香港街市的景色.泰迪罗宾还为本片贡献了两首插曲.
开头以为是普通警匪枪战片。实际上充满了港片的暴力狠辣。但这片要是放我小时候看妥妥童年阴影。好几个镜头的惊悚感冲击感都极强。丧标在警察开门一瞬间爆头,血浆迸溅到后面的大妈身上,哗啦啦撒了一地硬币。戏剧性也很强。周sir女朋友和牛仔都被绑架了,牛仔爸爸拉基之前的架势一直都是男主角的感觉,结果救儿子的时候被绑匪阴死,出人意料。最后也不是周sir抓到丧标,而是那个小警官 。小警官先占优势,被打后绑匪占优,最后一刻反转也是极有力度,人在绝境中爆发出来的求生欲和狠劲才能展示已经疯癫、丧心病狂的歹徒。开放式结尾也不错,符合小警官一直以来心有正义感却有些懦弱的人设。
四星半,这个劫匪形象牛逼炸了!主线发展、戏剧场景、人物关系今天看来已无甚新奇,然而像开头的孩童游戏、反派因斗鸡眼被警校拒绝、兵与贼的相互追逐这些巧妙的情节设计为故事赋予了强烈且独特的主题性。而且新浪潮的写实风格融入并服务剧情,抢银行一场戏,并不复杂,但导演充分调动着环境中的现实因素(像小贩)推动张力,随着警察帮老婆婆打开银行门的动作(视角在门外),劫匪在画面中显现并开枪,警察中枪鲜血迸出,老婆婆待存的硬币以同样的动势散落,非常有力道,真是神来之笔。
非常惊艳,警匪形象、剧情走向都极具张力,对隐藏于城市中的暴力和疯狂表现得异常严肃、惊恐。作为新浪潮的一隅,挖掘出城市与人性中的阴暗面,完全可以接轨七十年代的世界电影潮流(新好莱坞类型革新、现实主义潮流、对都市文化的反思),城市俨然已经变成暴力和欲望的主宰,社会在运动中变革,电影也在新浪潮中革新。香港新浪潮对电影内容和形式的反思和革新,尤其是那股锐意创新、大胆激进的创作力,对后来的香港电影影响深远。
看完觉得这电影做得不够细致,有点糙,不过结局真是很意外,看得我目瞪口呆的,又觉得有点好笑,莫名地有点喜欢这个结局,或许这才是更接近现实的结局。结尾斗鸡眼的丧标穿着西装的形象癫狂,残暴,笑起来让人不寒而栗,总让我想起DC漫画的小丑。突然觉得七八十年代港片里的女演员很好看,妆容朴素,但是美丽大方。警察面对普通百姓,需要威严,面对残忍的歹徒,则需要一股理直气壮的狠劲。还有泰迪罗宾唱的歌,是好听的。
头三部新浪潮里面观感最好的一部,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以往直叙胸臆式的人物形象,通过警察的日常生活以及不同警察的性格描绘,使警察形象更具生活气息,也更加鲜活饱满,而劫匪则是通过以前考取警察经历的闪回增加人物的厚度,尽管警察和劫匪依旧黑白分明,但两者血肉的丰满,无疑为后来香港警匪片当中善恶难辨的复杂人物形象塑造奠定了基础